子路知其必死
2022-12-06杨照
杨照
春秋时期,卫国大乱,孔子的一个弟子高柴从卫国仓皇逃出来,遇见了走相反方向要进入卫国的子路。高柴想阻止子路,告诉他卫国大事不可为,子路没听,他想的是自己作为卫国公子孔悝的家臣,知道孔悝被蒯聩胁迫有危险,不能不进去营救。
在卫国国都的城门口,子路又遇到了守门的公孙敢,公孙敢也劝子路别进城。子路的反应是:“现在这是谁在跟我说话啊?是我认识的那个公孙敢吗?你不是身上也有职务与责任吗?现在却为了自身的利益就逃避了。我子路不是这样的人,我领人家的俸禄,就该去帮人家解决患难。”公孙敢仍然不放子路进城,但城内有使者要出城,子路就趁机闯进去了。
进去之后,子路直接去挑战挟持了孔悝的蒯聩,蒯聩被激怒,派两个力士石乞和盂黡将子路杀了。子路临死前说“君子死,冠不免”,将自己打斗中断开了的帽带系好,讽刺蒯聩不知礼,蒯聩气得下令将子路剁成肉酱。
看完這个故事,请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换作你,你会做和子路一样的选择吗?进一步想:在周围你认识的人里,有哪一个会做和子路一样的选择?子路不是十几二十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是一个60 多岁的老人,却以这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宋代儒者叶水心评论子路之死就感慨地主张:在那个时代,人的生命有一种特殊的元气。高柴劝子路回头,公孙敢不愿放子路进城,乃至孔子听说了高柴阻止不了子路的事,痛苦地预言“这回子路死定了”,“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这些都清楚显示子路是在知其必死的情况下做了这样的抉择,换句话说,虽然最后死于两个力士之手,子路实质上是自杀的。只要多有一点求生的意念,他就大可以不进城,大可以不用那种方式挑衅蒯聩,大可以不死。子路之死,死于他坚持将责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梁衍军摘自《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03 :从列国到帝国》,中信出版集团,小栗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