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技术初探
2022-12-06刘燕榕江秀娜汤楷徐晹洪生标刘桂烈
刘燕榕 江秀娜 汤楷 徐晹 洪生标 刘桂烈
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技术初探
刘燕榕 江秀娜 汤楷 徐晹 洪生标 刘桂烈
(汕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广东汕头 515000)
为探索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技术,以雀舌黄杨小苗为试材进行不同浓度多效唑灌根处理,同时开展叠盆软袋土层高低对植株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灌根处理均能显著抑制雀舌黄杨的株高,使叶片增厚、叶色加深、叶片间距缩短,促进地径及根部增粗,但影响不显著;其中,浓度为1.5 g/L的多效唑灌根处理为最适浓度;叠盆软袋全土层栽培植株整体生长量根茎部占比增加。说明可采用适当浓度多效唑灌根处理雀舌黄杨幼苗,从而改善株叶形态,叠盆处理时采用叠盆软袋全土栽培促进根茎部粗壮,从而促进盆景快速成型。
雀舌黄杨; 微型盆景; 技术成型
雀舌黄杨(Levl)为黄杨科黄杨属[1],是小叶黄杨的一个种,其叶片浓绿、树干假皮开裂,树姿苍劲有力,是盆景艺术表现形式的上好树种,自古以来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2]。但黄杨生长非常缓慢,有千年黄杨长一寸之说,故黄杨又称“千年矮”[3]。据了解,一盆成熟的雀舌黄杨盆景从育苗到上市销售至少需要四到五年时间,时间成本高、物资人力投入也大,因此市面上的盆景价格居高不下。随着人们居住环境从旧时的庭院变成大部分的楼房,人们对于能放于家庭案头,价格又相对较低的微型盆景更加推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涉足微型盆景,展开相关研究。范新玉[4]认为,微型盆景这一审美意识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是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微型盆景已成为现代人精神艺术追求的新宠。而雀舌黄杨生长缓慢,探索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技术具有现实意义。
雀舌黄杨微型盆景的培育目标是育苗2~3年就能上市,即在2~3年要达到株型矮小、叶片多而密,茎根粗壮适合造型的目的。多效唑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植物生长延缓剂[5],其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马铃薯[6]、水稻[7]、高粱[8]、甘薯[9]等,还有草本植物菊花[10]、一串红[11]、三色堇[12]、高羊茅[13]等,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木本植物的研究较少[14-15]。本研究旨在探索多效唑在雀舌黄杨小苗上的应用,同时结合盆景叠盆提根技术中叠盆软袋土层高低对植株影响的探索,以期在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技术上给广大生产者开拓新思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20—2022年在揭阳市洪阳镇宝镜院太湖山谷黄杨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雀舌黄杨。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选取株型基本一致、生长健壮的2.5寸苗进行试验,开始试验时统一做叠盆处理,即去除中苗软盆底部后直接叠放于装好土的无底软袋中央,软袋规格为15 cm×18 cm。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2个试验,试验1采用15%多效唑灌根处理,设置3个处理浓度:0.75 g/L(A1)、1.5 g/L(A2)、3 g/L(A3),并以清水处理作对照(CK),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8株。2020年4月7日、2020年11月13日和2021年10月18日分别施用多效唑一次,采用灌根处理,每株100 mL溶液,叠盆处理时软袋装半土。试验2作软袋土深浅的对比,处理1(CK)无底软袋装半土,处理2(B)无底软袋装全土,每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重复8株。试验期间试验苗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取基地苗木常规管理。
1.2.2 指标测定 (1)地径:离土1cm测量茎粗;(2)株高:试验苗基部到主茎顶部的距离;(3)根长:测量主根在软袋里的长度;(4)主根条数:统计>1 cm和>0.5 cm的根数量;(5)主根头直径:脱杯后测量主根最大粗度;(6)主根尾直径:脱杯后测量软袋里主根最小粗度;(7)须根:<0.5 cm的根;(8)干重:取样时试验苗脱杯洗去泥土,从量地径位置将试验苗切成枝叶部和茎根部,将各部位置于热泵干燥机105℃杀青30 min、60℃烘至恒重后(约48 h)称各部位重量。
试验1自第一次试剂处理开始每隔3个月测量试验苗地径和株高,并做形态学观察。2022年4月27日观测植株生长情况,测量地径、株高、根长、主根条数;试验2测量地径、株高、根长、主根条数、主根头平均直径、主根尾平均直径、枝叶干重、茎根干重、须根干重。
1.2.3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Excel及DPS 9.01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效唑对雀舌黄杨生长的影响
2.1.1 对雀舌黄杨株叶形态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株高都具有显著矮化作用,从第一次处理后第3个月开始,对比CK,均达到显著水平,增施药剂第二次处理3个月后(2021-03-11)后,雀舌黄杨株高对比CK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图1的折线图也能直观看出前6个月CK和其他3个处理曲线对比只是稍有波动,第9月开始CK曲线远远高于其他处理,即此时多效唑的矮化作用明显,而随着多效唑浓度增加,对雀舌黄杨株高的矮化作用也越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表1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株高和地径的影响
注:每列数字后不同字母表示Duncan’s检测在0.05水平下(小写字母)和0.01水平下(大写字母)差异显著,下同。
图1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株高的影响
表1数据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地径的生长影响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和3次试剂处理的进行,A2处理的雀舌黄杨地径对比CK粗度稍大,最后一次测量为23.55 mm,与CK(21.52 mm)对比达到显著,而A1与A3处理对地径影响不明显,在最后一次测量时,对比CK粗度还稍小。从图2能明显看出,各个处理间地径对比不明显。由此可见,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地径的影响不明显,且呈差异化。就本试验而言,A2处理的浓度更适合增大雀舌黄杨地径。由于试验到后期雀舌黄杨植株过于健壮浓密,各植株之间间距不够大,有可能影响试验苗的进一步生长,因此试验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图2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地径的影响
从图3可以看出,经过多效唑处理的雀舌黄杨对比CK,叶片增厚、更为短圆,叶色深绿,枝条叶子间距更小,叶子浓密成簇状,更有利于盆景造型。
图3 多效唑处理与对照处理株叶形态对比图
(上图为对照,下图为多效唑处理)
2.1.2 对雀舌黄杨根部的影响 表2数据表明,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根部影响不显著,A2和A3处理的根长稍大于CK,主根条数A2处理最多。对于盆景而言,根部造型是其中最大的亮点,而主根越多,根部造型越好看。结合表1调查结果,A2处理浓度既能使植株矮小,叶片浓密、叶色浓绿,又能使地径稍大,主根更多,最适于盆景造型。
表2 不同浓度多效唑对雀舌黄杨根部的影响
2.2 叠盆软袋土层高低对雀舌黄杨生长的影响
2.2.1 对雀舌黄杨植株形态的影响 表3数据表明,叠盆软袋土层的高低对雀舌黄杨植株形态影响不大,就具体性状而言,B处理(叠盆软袋全土层处理)的试验苗地径稍大于CK(叠盆软袋半土层),同时由于B处理叠盆软袋土层高生长空间大,根长大于CK。从表4可以看出,B处理平均主根条数无论>1 cm还是0.5 cm>>1 cm都比CK多,并且>1 cm的主根头平均直径大于CK,主根尾平均直径和CK接近,这说明B处理叠盆软袋全土层里根更长、更粗壮,盆景造型洗去叠盆土层后,展示的根部造型既多又粗壮,更具观赏性。
表3 叠盆软袋土层高低对雀舌黄杨地径、株高、根长的影响
2.2.2 对雀舌黄杨生长量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B处理的茎根占总重的比例比CK的大得多,并且该处理须根干重占总根重的比例比CK低,也就是说该处理的主根干重占总根重比例更大,这说明B处理能使雀舌黄杨整体的生长量更多分布于茎根部分,而对于雀舌黄杨盆景而言,茎根粗壮呈现的“老桩头”造型更具观赏性,因此B处理更有利于雀舌黄杨盆景造型。
表5 雀舌黄杨2种处理干重对比
3 讨论
本研究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灌根处理均能显著抑制雀舌黄杨株高,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多效唑处理的雀舌黄杨比对照组叶片从外观上增厚、更为短圆,叶色深绿,叶片间距更小,叶片排列紧密呈簇状,这与林阳峰[16]使用多效唑处理圆齿野鸦椿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灌根处理对雀舌黄杨地径的影响不明显,仅A2处理1.5 g/L浓度对比对照组显著,这可能与木本植物较高的生物量以及多效唑在木本植物体内运移及作用机理有关,这与前人的研究相似[17]。多效唑处理对雀舌黄杨根部的影响不显著,但A2处理根长稍大,主根较多。综合而言,A2处理多效唑使用1.5 g/L浓度能使雀舌黄杨株型矮小、地径稍大、主根较多,更有利于雀舌黄杨盆景造型。
本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叠盆软袋全土层由于生长空间更大,整体生长量偏重于根茎部,地径稍大于半土层处理的,根部更为粗壮,主根占比多,叠盆提根后能呈现的根部造型更好看,更有利于雀舌黄杨盆景造型。
本研究选取的试验苗为苗龄1年左右的幼苗,试验周期2年左右,试验1结果从改善株叶形态方面促进雀舌黄杨盆景造型,试验2结果从促进根茎部粗壮方面加快雀舌黄杨盆景造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若结合以上2个试验结果,采用多效唑适当浓度灌根处理幼苗并在叠盆提根时采用叠盆软袋全土栽培或许能使雀舌黄杨株型矮小、叶片浓度增厚、根茎部粗壮,更有利于盆景造型更快上市,实际效果还需接下来进一步试验进行验证。
微型盆景具有“掌中诗画”“指上园艺”的美称[18],近年来发展迅速,对雀舌黄杨微型盆景快速成型的探索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利用多效唑和叠盆提根技术中软袋土层高低进行试验,结果证实,能在较短时间促进盆景快速造型,但本研究只是初步探索,接下来还需进一步试验,以期能给广大生产者和爱好者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1] 林祁. 国产黄杨科五种植物的考订[J]. 广西植物, 1999(4): 334-336.
[2] 罗育文. 天赐盆景——雀舌黄杨[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18(8): 38-41.
[3] 夏自强. 黄杨盆景的制作与养护[J].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20(3): 38-39.
[4] 范新玉. “些子景” • “微型盆景” • “多肉”——现代审美视角下微缩景观的可发展性[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9, 33(5): 62-69.
[5] 江秀娜, 刘燕榕, 洪生标, 等. 多效唑在蝴蝶兰开花株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7): 107-108.
[6] 余凯凯, 宋喜娥, 高虹, 等. 不同施肥水平下多效唑对马铃薯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6, 30(1): 154-163.
[7] 李翠英. 水稻育秧如何施用多效唑[J]. 新农村, 2022(5): 24-25.
[8] 魏世林, 杨溥原, 梁红凯, 等. 多效唑对高粱生长发育及生理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21, 29(2): 201-208.
[9] 黄艳霞, 林子龙, 陈根辉, 等. 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龙紫4号甘薯产量及薯块和土壤残留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21, 27(23): 119-120+125.
[10] 张艺帆, 姚飞飞, 黄延璐, 等. 多效唑对两个菊花品种生长和发育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21(19): 84-91.
[11] 张华丽, 曹玲, 董爱香, 等. 多效唑和比久对一串红穴盘苗矮化效果的研究[J]. 北方园艺, 2009(10): 188-190.
[12] 张咏新, 赵思金, 云丽丽.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三色堇株形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07(6): 154-155.
[13] 张建波, 周玉锋, 莫志萍, 等. 多效唑对温室高羊茅生长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11, 39(1): 177-180.
[14] 解玮佳, 唐毓玮, 李世峰, 等. 矮壮素和多效唑对盆栽高山杜鹃‘红粉佳人’的矮化效应[J].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53(3): 45-49.
[15] 潘松海, 齐杰, 卢万鸿, 等. 多效唑对粗皮桉的矮化作用研究[J]. 桉树科技, 2020, 37(4): 13-18.
[16] 林阳峰. 多效唑对盆栽圆齿野鸦椿株型调控的影响[J].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1, 17(4): 244-251.
[17] 陈卓梅, 杜国坚, 胡卫滨, 等. 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盆栽桂花的矮化效果试验[J]. 浙江林业科技, 2012, 32(2): 53-56.
[18] 李影. 小盆景高姿态手掌中的大自然[J]. 中国林业产业, 2017(Z2): 108-109.
Preliminary Study on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of Buxus Bodinieri Minibonsai
LIU Yanrong JIANG Xiuna TANG Kai XU Yi HONG Shengbiao LIU Guilie
(Shantou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Shantou, Guangdong 515000,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 of Buxus bodinieri minibonsai,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aclobutrazol were used to carry out experiments on young seedlings of Buxus bodinieri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 height of soft bag soil layer on plan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aclobutrazol irrig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plant height, make leaves thicker, dark green, and smaller leaf spacing, slightly promoted the ground diameter and root thickening, but the effect was not obvious. The overall growth of the whole soil layer of the soft bag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that of the rhizome. The optimum concentration of paclobutrazol was 1.5 g/L in this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per concentration of paclobutrazol could be used to treat the seedlings by root irrigation to improve the plant and leaf morphology, and soft bag whole soil cultivation was used to promote the thickening of root and stem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folding pot, so as to promote the rapid shaping of the miniature bonsai.
Buxus bodinieri; minibonsa; prototyping technique
S688.1
A
10.12008/j.issn.1009-2196.2022.10.015
2022-05-26;
2022-06-24
2019年广东省科技专项资金项目《小叶黄杨盆花快速成型技术研究》(No.190823115564098)。
刘燕榕(1986—),女,本科,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蝴蝶兰等花卉栽培研究与示范推广,E-mail:yishuer@163.com。
洪生标(1971—),男,本科,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卉选育种及栽培,E-mail:13509886061@139.com。
(责任编辑 龙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