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保存周”活动及启示*

2022-12-06蔡萌生耿曼曼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10期
关键词:藏品文化遗产机构

蔡萌生 耿曼曼

1 缘起:文化遗产健康指数调查

为了解全美文化遗产的类别数量、管理机构、保护措施与成效等基本情况,2004年,图书馆服务协会(Insti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以下简称IMLS,支持非赢利组织遗产保护(Heritage Preservation)开展了全美有史以来第一次针对公共文化机构持有藏品的状况和保存的全面调查,即文化遗产健康指数调查(Heritage Health Index,简称“HHI2004”)[1]。基于调查,该机构于2005年12月出版《风险中的公众信任:美国文化遗产健康指数报告》[2]。该报告显示,美国文化遗产机构至少拥有48亿件藏品,仅图书馆就有包括数字藏品在内的30亿件藏品(占总数的63%),收藏机构约有6.3亿件藏品,个人、家庭和社区还拥有大量藏品未计数在内。与此不相适应是,在美国有80%的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没有专人负责收集藏品,71%的机构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培训和专业知识来保护收藏品;40%的受调查机构没有必要的资金,68%的机构在上一个预算年度分配了少于3000美元的保护资金。在所有藏品中,有78%的已知藏品未绑定自由物品,59%的收藏机构收藏品被光损坏,53%的收藏机构收藏品因潮湿而受损。总计约有26亿件物品未受应急计划保护,一旦发生地震、海啸、飓风、火灾等突发事件和灾难,这些文化遗产就处于危险之中。

为回应“HHI2004”调查发现的问题,IMLS、博物馆、国会图书馆、美国保护研究所及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等机构于2010年5月9日至15日联合举办了首届“保存周”(Preservation Week)活动。“保存周”活动通过不断开发富有新意的教育工具、研究方法和宣传资料,为公众提供一些收藏品、秘方、照片、家族文献、纺织品、数字内容和其他珍贵材料保存的相关知识,让公众了解文化遗产保存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对保存问题的认识,得到美国媒体、社会组织、私人实体的关注、支持及参与。为进一步厘清文化机构的保存、保护需求并更新“HHI2004”部分指标,IMLS于2014年开展文化遗产健康信息调查(Heritage Health Information Survey,简称“HHIS2014”)[3],并于 2019年2月25日发布了《保护美国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健康状况信息调查结果》[4]。该调查结果反映了“保存周”活动开展后“图档博”在保护馆藏方面取得的进展,强调了文化遗产机构保护馆藏的具体需求,以及这些文化机构所遇到的挑战。“HHIS2014”的调查结果为后续开展年度“保存周”活动的主题设定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2 “保存周”活动的主要内容

历经多年发展,全美“保存周”活动影响渐广、内容持续深化。截至2021年5月底,美国共有3 1000多个文化机构负责保管总量超过130亿件藏品的国家文化遗产,保管对象涉及各种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数字化藏品。自首次“保存周”活动以来累计举办了11次全国性的活动[5],活动时间为每年4月份第三周的周日至第四周的周五。每次活动的名誉主席均由学者、记者、企业家、律师等职业的专业人士担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保存周”活动的多元性、覆盖面。活动内容涵盖社区档案、口述历史、家庭历史、烹调知识与社区存档、纺织品等的保护,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美国“保存周”活动开展情况(2016—2021年)

IMLS在开展全国性“保存周”活动基础上,还通过各种方式支持和鼓励地方社区、“图档博”等机构开展相关活动。为此,IMLS专门设计了“保存周”简单活动建议列表和深度活动建议列表供不同层级的活动组织者参考,希望这些活动可以根据当地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技术力量、社区文化、种族构成等实际情况开展,既可以组织流程简单、成本较低、时间较短的活动,也可以从更广维度来考虑频次更高、深度多元的活动。对于简单活动的建议大多基于线上线下开展,选择具有场地空间的单位组织活动,这些简单活动大致有9类,详见表2。此外,为推动全美各地“保存周”活动全面、深入、持久、便捷的组织实施,在IMLS的支持下,以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代表的相关机构还提供了独具特色的拓展服务。

表2 “保存周”简单活动建议列表

一是提供免费保存资源。IMLS支持的“保存我们的资源”[6]专栏为视听(电影)、纺织品、留声机唱片、数字资料、照片、口述史、手工品、书籍和报纸整理、储存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提供资源汇总服务,帮助民众保存和共享他们的私人藏品资源。如2020年全美“保存周”活动结合“保存口述历史”主题,提供了各种保存主题的免费活动工具和资源,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保存图书馆资料和馆藏资源的指南,时效性很高。这对我们保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有价值的物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发。

二是在线咨询专栏服务。在线咨询交互平台提升了“保存周”活动的互动性。保护专家Donia Conn在咨询专栏“亲爱的多尼亚”[7]中回答用户在线提交的问题,向用户传授处理特殊的照片、信件、书籍的技巧。截至2021年5月底,在线咨询平台共收集了181个用户问答,包括:如何保存编织爱好者于1882年制作的编织笔记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纱线制造商制作的促销卡;如何保存数字化幻灯片,如1875年以来的旧报纸,一名炮兵1944年在德国和法国执行35次任务的日记,恢复祖母手写的被水浸湿导致一部分不可读的信件等。

三是每月一次的抽奖活动。为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IMLS支持的“保存我们的资源”专栏每个月都会举办抽奖活动,随机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向该问题的提出者赠送一个文档保存套件。套件包括:一是有助于保护纸张和照片的储物盒,内含文件夹、信封和用稳定的耐久材料制成的纸张;二是透明的聚酯薄膜信封,可为易碎纸张提供透明保护套;三是用于标记文件夹和信封的不褪色标记笔;四是处理照片、底片或金属时戴的白手套。这些档案级耗材的保护套件,非常适合民众启动个人保存项目,受到了参与者的认可与欢迎。

四是 “保护周”活动宣传材料免费下载服务。美国国会图书馆在IMLS的支持下,为“保护周”特别设计了4种类型的pdf格式电子书签[7],并配有详细的打印指南。每种书签各有两面且颜色不同,大小为“2.25 *7.25英寸”。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分别为音频、书籍、数据、影片、纸张、照片、剪贴簿、幻灯片、纺织品保存以及保存周活动等专门制作标准尺寸的jpg格式图片[8],供活动组织者免费下载。这些形式多样、设计科学的宣传材料非常实用,不仅统一了活动类型与宣传LOGO,更为那些缺乏专业人员的机构提供了活动组织的便例。

3 “保存周”活动实践案例

3.1 全美年度网络研讨会

从2010年到2021年,“保存周”活动平均每年举办二到三场免费网络研讨会,累计举办了30场。研讨会主题丰富且紧扣现实,内容涉及口述历史、家庭常藏品等的保存和保护,近三年的活动见表3。

表3 全美“保存周”活动网络研讨会(2019—2021年)

网络研讨会的主办机构负责邀请领域内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承办机构与协会推动图书馆与社区、家庭和个人分享研讨会视频、讲座幻灯片和YouTube视频。2019年的研讨会详细介绍了影响信件、相册、家庭自制影片、数字照片和影像资料、纸质文件保存的外部因素:一是光,各类光线都可能导致藏品褪色和分解,尤其是紫外线;二是污染物,灰尘具有研磨性,会加速有害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三是热量,温度是敏感因素,高温会加速变质;四是水分,高湿度会促进霉菌生长并加速物质的腐蚀和降解,而过度干燥会导致卷曲或开裂,极端值之间的波动会导致翘曲、屈曲和剥落;五是呈现技术,缺乏设备或软件会使一些数字藏品无法打开或播放,将这些材料转换为适时读取的格式是目前主要的解决策略。

2020年举办的口述史的网络研讨会内容包括:一是“采用口述历史来讲述您的家庭故事”,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历史学家Daniel Horowitz Garci对那些对口述历史感兴趣但缺乏科学知识或能力的个人进行培训,帮助那些有兴趣通过录音保存家庭故事的人学习所需的捕捉和记录口述历史的设备技术和制作过程;二是“口述历史的社区归档策略”,该研讨会强调了既要集中精力收集档案、与社区一起帮助民众培训必要的技能,同时还要采访他们生活中的长者,进而把文物保存在自己的家庭中并将自己视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研讨会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尤其是对于需要提供帮助的人群和家庭而言。

3.2 全美大学图书馆的多元互动活动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积极响应IMLS的号召,在“保存周”年度官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元化的且富有校园特色的活动。下面以三所大学为例,呈现全美大学图书馆“保存周”活动的样态。

斯坦福大学开展“预防性保护”线上活动。受COVID-19疫情在美国大流行的影响,2020年的“保存周”活动虽然统一改为线上进行,但该校图书馆仍坚持“努力提高我们的同事、顾客和其他人的保护意识”的原则,以网络研讨会的方式开展相关活动,由数家知名机构分别负责在线教科书录制:一是速成课程,向公众提供用于建立文化遗产有效保护计划的概念和标准;二是藏品的破坏者,主要介绍了文化遗产面临的机械性破坏、火、害虫、光线(主要是紫外线、红外线)、温度、盗窃、水、污染物、湿度等10 种主 要威胁,以及检测、保护、报告和处理的策略方法;三是文化遗产保存的外部环境,着重介绍了湿度和温度这两个外在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影响,尤其是包括过冷、过热、湿度过大或过于干燥等极端情况对于藏品寿命的正向及负向影响。

美国杜兰大学举办“铁胆墨水”藏品保护在线展览。作为2020年“保存周”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该校图书馆“铁胆墨水”作品保护在线展览向人们展示了“铁胆墨水”藏品保护策略与技巧,并汇总了有关铁胆墨水的各类资料,详细介绍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成分构成和材料保存的具体细节[9],展览了杜兰大学图书馆和世界其他各地收藏项目中处理铁胆墨水问题的保存实例,呈现了美国国家档案馆(National Archives)保护主管Mary Lynn Ritzenthaler对使用铁胆墨水书写的美国的《自由宪章》《独立宣言》《人权法案》和《宪法》进行的保护[10]。

麻省理工学院举行“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艺术和科学”活动。2019年开展的这项活动强调每个保存主题和每个保存的环境都是独一无二的理念,从而为文化遗产提供了最大的安全性。为期三天的线上活动主要包括:一是重点介绍了水蒸气的特征以及引起变化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到生物、地质、热量、辐射以及氧化性气体对文化遗产带来的伤害。二是科学的设计并使用适合展示、运输和存储的定制外壳,提高外置保护装置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解读文化遗产数字化国家标准。该校图书馆数字化项目经理 Amy McCrory 结合图书馆馆藏中的项目数字化平台,分享了数字图像准确、有意义的操作流程以及符合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的国家标准。

3.3 多元措施提高文化遗产保存成效

“保存周”活动能够激发人们采取行动保护个人、家庭、社区以及“图档博”的藏品与藏书,提高人们对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在提供持续的保存信息方面发挥作用的认识与保护能力。一方面,活动的开展将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能力融入公民日常生活。即使社区级别的“保存周”活动规模较小,但这种以年度为单位连续开展活动运作模式优势明显,让文化遗产保存活动日渐融入公众日常生活,进而会增强公从对活动本身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人们的保护意识与保护能力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专业机构而言相对较弱。“保存周”活动通过教育培训、信息交流、调查研究、技术合作以及舆论宣传等方式,科学合理的帮助人们掌握保护方法与保存策略,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藏品提供了条件。

4 借鉴:对我国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国务院就做出了建立和完善“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体制的部署。但受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以及相关部门宣传、动员能力不足的局限,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停留在观光鉴赏的认识上,很少能够有意识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行动[11]。因此,大量散落在民间的各类文化遗产并未得到专业、应有的保护,这给民间文化遗产长久保存带来巨大风险与挑战。美国“保存周”活动可为提升中国公众文化遗产保存能力、做好公众文化遗产保存工作提供颇为有益的借鉴。

4.1 提高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存意识

图书馆可以开展广泛多样的活动来提高公众关于文化遗产的脆弱性和遗产保护重要性的意识[12]。图书馆要立足馆藏实际,先从简单的活动做起,定期举办网络研讨会、公开发布研究成果,创新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宣传方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更好地运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丰富宣传内容和形式;利用图书馆掌握的图情服务信息化传播方法和手段,将现代和传统宣传方式结合起来,进行“智慧式”的推广,以正确引导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促使保护文化遗产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如图书馆与所在社区公安机关合作,就“枫桥经验”实践与民众公众参与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就相关机构及家庭藏品的保存提供意见和建议;还如契合江苏省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致力于在文化遗产保存视角讲好江苏故事、尤其是讲好江苏抗击疫情的故事。

4.2 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保存活动

图书馆应发挥社区教育资源特色优势以及自身馆藏和特色,提前做好年度活动预算,与周边社区展开深层次合作,为读者开展文化遗产保存方面的体验与技能培训活动。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图书馆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主动积极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举办古籍修复体验活动,向参与者介绍古籍的破损原因、破损类型、修复原则、修复方法,并提供相关专业修复工具,专业文献修复师和文献修复专业学生志愿者指导体验者们进行实践操作。通过该活动使体验者学习了解如何进行古籍修复,不仅是对知识的汲取,也是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还增添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服感和亲切感。通过抽奖或者有奖问答等形式,向参与者免费赠送或者提供档案级文化遗产保存耗材,进一步提升参与者对文化遗产或个人藏品保护的认可度,为他们在家中进行个人藏品保存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撑。

4.3 构建文化遗产保护多方合作机制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进程中既要发挥专家学者、科研院所、智库作用,也要鼓励和吸引遗产保护协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及从业人士的参与,共同发挥好对公众的认知引领、技术支撑的作用。这些机构与组织主要包括:一、政府机构,如国家、省、市、县各级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部门与保护中心;二、高等院校相关学科与研究机构,如高等院校中的民俗学、考古学、民族学、艺术学等学科,以及如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三、社会团体,如民间文艺家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民俗学会等;四、致力于区域文化搜集整理与研究的文化工作者。通过跨部门协同,建设与打造有能力向公众提供文化遗产保存服务的专业机构和培训专业人员,逐步构建多元主体参与保护的格局。以此来提升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非遗项目传播区域的普通民众在内的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使其成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者、积极保护者。

5 结语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如何为“四个自信”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是我们面临以及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公众深度参与是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的长久之道。图书馆对于公民终身学习和参与包括家庭藏品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至关重要,应致力于向公众提供正确的引导和专业的服务,不断提升国民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进而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

猜你喜欢

藏品文化遗产机构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