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大地教会我们的事
2022-12-06余娅白洁
文/图 余娅 白洁
从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城出发,我们沿着乌海线南行,离广西越来越近。国道穿行在群山之间,两旁零星地散落着城镇。河路口中学就在离广西不足十公里的地方,校长甘科东说,这里是“湖南最南的地方”。
甘科东是80 后,土生土长的江华人。十来岁时,他从山里考进城,兜兜转转,又回到山里。他说,瑶乡的山和土地,是他的启蒙老师。如今,他想把那些大地教会他的事,教给他的学生。
弯弯的山道,连接着师生和爱
河路口中学的近千名学生,来自当地的十四个村,而校长甘科东的家,在离校六十公里的县城。以河路口中学为原点,宽宽窄窄的山路,连接着师生的家。
甘科东常年奔波在这路上,上班、上课、家访。
在学校,他教语文。学生喜欢他,因为他总是笑呵呵的,很少批评人。学生有什么要求,他都尽量满足。
选语文课代表时,班上有五个同学毛遂自荐,个子高高低低的,成绩也有好有坏。甘科东笑了笑,索性五个全选上,周一到周五,轮流值班。学生有向好的心,甘科东就会鼓励。事实证明,哪怕学生当初只是抱着“玩票”的态度,成为课代表后,对自己也有了要求。
甘科东说,他面对的是一群留守在乡村的孩子。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成长,也难得表扬他们。他是长辈,是老师,就替父母多夸夸他们。
当然,甘科东不主张溺爱。学生犯了错,他从不姑息纵容。
他惩罚学生,也一并惩罚自己:和学生一起打扫卫生,一起在操场上跑圈。“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甘科东对学生说,“我们都有错。”
不上课的时候,甘科东坚持家访。他带着课外书、体育器材,走过弯弯的山道,敲响学生的家门,提醒他们早点起床,多读书,多锻炼身体……他日复一日的守护,让这些如同小兽般孤单又倔强的山里孩子,恋上了山道尽头的学校,也恋上了学校里的人。
仁厚的大地,给予勤劳的人回报
甘科东的课,有时候并不在教室里进行。
他的童年,有很长的时间是在田间度过的。从春天到秋天,他和父母一起劳作,洒下汗水,看禾苗结出稻穗。
勤劳的人,将得到土地的馈赠。这是甘科东悟出的朴素道理。许多年后,他走上讲台,发现台下学生的脸庞干净白皙。时代进步了,即使生在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干农活。难怪有人感叹“农村的孩子不像农村的孩子”。
大地和书本一样,承载着厚重的知识。甘科东决定利用近在咫尺的素材,上一堂丰富的农事课,让农村的孩子找到和土地的连接,寻回勤劳的美德。
他把校园一侧山坡上的荒地开垦出来,用作校园农场,建起了“育才园”劳动基地。八亩地,十八个班,每个班都分到了一块“责任田”。
这之后,老师带着学生买来种子和秧苗,按时令和天气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少年的身影忙碌在地里,那是一种全然投入的,认真的快乐。
茄子、辣椒、白菜、丝瓜……地里的瓜果蔬菜,在学生的照料下生机勃勃。蔬菜成熟后,食堂按市价收购。最多时,一个班一学期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这笔收入用作班费,各班按需使用。
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土地不是荒芜贫瘠之所,它如此丰饶美丽,它生长着知识和财富,它就在脚下,等待我们用勤劳的双手去开掘。
一堂农事课,连接起了教育与土地。
深远的文化,滋养少年的生命
相传商周纷争之时,盘瓠揭榜出征。立下战功后,盘氏一族迁徙南陲,耕山植木,于是有了江华瑶族一脉。
甘科东时常讲起瑶族的渊源,希望学生传承先民身上坚毅的品质和开拓的精神。他在课上讲,在会上讲,还把这些故事带进黑板报、文化栏、校园广播,如涓涓细流,淌进学生的心里,融入他们的血液。
河路口中学有一支所向披靡的女子排球队。它成立的时间虽然不足三年,但已经是全县初中排球赛的两连冠。
一所平平无奇的学校,一群资质普通的女孩,是如何一鸣惊人的?“敢吃苦,拼韧性”,这是河路口中学的“女排精神”。甘科东统计过,以一年为期,在学校上课的每天早晚,加上周末和假期,女孩们从未间断过训练,每个人在一年里平均垫球超过一万次。
男孩们也不甘示弱。女孩在垫球,他们的舞龙舞狮队就在不远处训练,从寒风刺骨的冬,练到烈日炎炎的夏。十月,江华盘王节开幕,斗龙大赛开赛。河路口中学的男孩们披挂上阵,气势丝毫不逊色于成人。
还有押加、唱山歌、踢毽子、三人板鞋,甘科东有意让瑶族的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滋养少年的生命。
新学年开始,甘科东总会组织学生为校园料理草坪。草长莺飞的操场上,他和学生唱着欢乐的歌,分工合作,秩序井然。勤劳、勇敢、善良、乐观……甘科东希望他们带着这些大地赋予的美好品质,走出瑶乡,奔赴山海。
校长荐书:《沉思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创作的一本警句箴言集。奥勒留在书中记录下了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沉思录》让我百读不厌,它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既带我走进帝王那鞍马劳顿之余的人生沉思中,又时刻警醒我保持对教育的思索。同学们在学生与生活中,也要勤于思考,让自己的灵魂跟上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