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氏加味白芥子散伏灸治疗咳喘病经验*

2022-12-06钱夏琪胡天烨盛燮荪指导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白芥子膻中气短

钱夏琪 朱 勇 杨 琪 陈 峰 江 彬 胡天烨 盛燮荪(指导)

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盛燮荪主任中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70余年,学验俱丰。在几十年临证经验中,以“盛氏加味白芥子散”为主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其组方合理、疗效显著。兹将盛老运用加味白芥子散伏灸治疗咳喘病之运用体会做初步归纳,介绍如下。

1 辛温散寒,化痰平喘

“盛氏加味白芥子散”是盛老进行隔药饼灸法的处方之一,由麻黄、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干姜等药物组成,主要运用于咳喘病的外治疗法。

麻黄一药,《神农本草经》云:“麻黄味苦温……发表去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具有很好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效,李时珍称其为肺经专药,故为此方之君药。白芥子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的引赤发泡药,《本经逢原》记载:“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有利气豁痰,散痛消肿辟恶之功。”白芥子药物穴位贴敷,能达到宣肺透邪、化瘀消痰的作用[1]。《本草纲目》记载:“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据研究表明[2-3],延胡索还有抗炎、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功效。细辛味辛性温,可祛风散寒、温肺化饮、通窍止痛,常用于风寒头痛、痰饮咳逆、鼻渊等。甘遂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为涤痰逐饮之要药。干姜味辛性热,温肺散寒、温化痰饮,主治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等证。《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盛氏加味白芥子散由张氏白芥子散加减而成,其药物组成重用温药,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辛温散寒,化痰平喘之效。《张氏医通》中记载:“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张氏以白芥子散贴敷治疗冷哮,盛老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并用隔药饼灸法在夏季三伏天进行咳喘病的治疗,疗效更加明显。

2 春夏养阳,顺时伏灸

盛老认为,咳喘病属于现代医学的呼吸系统疾病范畴,常在秋冬季发病,急性期以咳嗽、咳痰为主,或伴有喘促等症状,缓解期这些主要症状则较为平稳。因素体亏虚,或因久病而虚,加之外邪侵犯而常常虚实夹杂,平素未发时以本虚为主。肺为肾之母,肺脏气虚,母病及子而致肾气虚,故为肺肾气虚之证。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肾气虚统摄无权,肾不纳气则出现咳喘、气短、呼多吸少、神疲乏力等症。咳喘病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故而在疾病缓解期以扶正补虚、温肺益肾为治则。

咳喘病在夏季三伏天大多处于稳定状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中医理论认为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此时经络、腧穴对于阳气的补充最为敏感。春夏养阳,伏天是补阳固本的好时机,常可用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冬病夏治。运用盛氏加味白芥子散在伏天进行隔药饼灸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强壮之功效,故称之为伏灸。此时治疗天时、人和及药性三方面的作用叠加,伏灸为顺时而灸,能起到更好的扶正补虚、既病防变之效。

3 温肺益肾,培元固卫

咳喘病为脏腑疾病,经络学说认为脏腑疾患与背部腧穴密切相关,往往可在背部相应背俞穴找到异常反应点。《灵枢·卫气》载:“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背俞穴与脏腑之气的密切联系。督脉为“阳脉之海”,《十四经发挥》载:“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所以督脉具有督领全身阳气,统率诸阳经的作用。故背部腧穴及督脉经穴常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首选穴位。

盛老认为,咳喘病病位在肺,久病卫阳虚耗,肺卫不固,肺虚及肾,故温肺益肾、培元固卫尤为重要,应依据患者年龄、体质、辨证分型等择穴施灸,选穴宜少而精,使药效专攻。一般第一年选大椎、膏肓、灵台,第二年选陶道、大杼、肺俞,第三年选身柱、风门、魄户,也可配合天突、膻中穴位贴敷。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穴,《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言“疗五劳七伤”。灸大椎具有壮阳通督,补虚扶正的作用。膏肓位于肺部体表,《灸膏肓俞穴法》曰:“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能及者,此穴是也……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资生经》云“久咳最宜灸膏肓穴。”灸膏肓可以扶阳固卫,宣利肺气,是补虚劳、温肺气之要穴。灵台为督脉脉气所发,主治咳嗽气喘、风冷久嗽等。《针灸大成》有“今俗灸之(灵台),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的记载。陶道、身柱均为督脉腧穴,主治咳喘、胸闷气急等,具有止咳平喘、扶阳固本之效。肺俞为肺脏之背俞穴,主治肺脏疾病。《针灸资生经》云:“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痛,皆为缪刺肺俞,令灸而愈。”肺俞配大杼、风门配魄户具有祛风解表、止咳平喘之效。天突为止咳平喘之经验效穴,膻中为八脉交会之气会,《针灸甲乙经》记载:“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天突、膻中两穴配合可增强理气止咳之功。

肺的生理功能有“肺主皮毛”,肺脏疾患常会在浅表卫分皮肤上表现出来,咳喘病合并过敏性体质者亦多见,故盛老认为若个别灸后出现局部红痒或起泡等情况属于正常反应,只要护理得当、忌辛辣发物、注意休息即可恢复。

4 临床验案

周某,男,64岁。2018年7月初诊。主诉:咳嗽气短8年余。平素咳嗽有痰,痰白质黏,易外感,平地行走时间稍长或上下楼梯即感气短喘息,乏力怕冷,不耐劳作,胃纳一般,多食易胀,大便时溏,面色黯黄,形体消瘦,唇黯舌质红、苔薄干,脉沉细。辅助检查:血常规+CRP、免疫球蛋白系列均无殊,肺功能示:中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平时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规律吸入。中医诊断:肺胀(肺肾气虚型)。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病。治拟温肺益肾,培元固本。分别于头伏、中伏、末伏用“盛氏加味白芥子散”施以隔药饼灸,取穴:大椎、膏肓(双侧)、灵台,每个穴点上放置一元硬币大小厚度0.5cm左右的药饼,再在药饼上放置艾柱,共点燃3壮,灸后药饼诸穴贴敷2小时。伏灸后黏痰消失,咳嗽渐轻。第2年隔药饼灸陶道、大杼(双侧)、肺俞(双侧)。灸后自述外感次数明显减少,咳嗽基本已除,气短、喘息渐轻。第3年隔药饼灸身柱、风门(双侧)、魄户(双侧),诸法同前,膻中、天突穴单独穴位贴敷2小时。灸后乏力、怕冷明显改善,气短、咳喘减轻,胃胀除,大便正常。复查肺功能示: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正常。经3年伏灸治疗后患者诸证均得改善,面色渐红润,自述体重增加约5斤,嘱每年仍坚持伏灸以巩固之。

盛老认为,该患者咳嗽气短年久不愈,久病肺虚、痰瘀滞留,故见咳痰而黏、面唇紫黯之象;肺气宣降不利,上逆则为咳嗽;肺气虚则见气短乏力,肺虚及肾,致肾虚不固,则见气短喘促,乏力怕冷。脾为肺之母,肺肾气虚则势必影响脾胃运化吸收,故出现多食易胀、大便溏等现象,诸证合参,辨为肺肾气虚兼脾虚气滞。盛夏期间,患者咳喘等症状处于稳定状态,盛老强调此时伏灸有温肺益肾、培元固本的作用,可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第1年灸大椎、膏肓温阳补虚、平喘固本,灵台止咳平喘,在第2、3年分别灸陶道、身柱温肺助阳、培元固本,大杼配肺俞、风门配魄户祛风解表、止咳平喘,膻中、天突宽胸理气、化痰止咳。隔药饼灸虽不及化脓灸对皮肤的强烈作用,但同穴位多次施灸对局部皮肤的作用亦强。同时为保持皮肤对药物刺激的敏感性,故而第2年第3年选用不同的腧穴进行治疗。三组处方腧穴的配伍原则相同,均为督脉、膀胱经脉之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同属一条经脉的腧穴功效近似,则配穴处方的的功效也相同。以3年为1疗程,诸穴循环交替施灸不仅疗效同优,还能增加局部皮肤修复时间,为下一疗程提供合适的灸穴。经灸后卫阳得助,肺卫固护肌腠之力增强则外邪不可干,外感次数减少,肺气宣降得宜、肾气摄纳得助则咳喘、气短渐轻,肾阳得护则乏力、怕冷改善,脾胃气机调畅则胃纳改善、大便正常,体型渐丰,诸穴合灸扶正祛邪、标本同治而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白芥子膻中气短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登布达拉宫(外一首)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揭开气短背后的玄机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治咳嗽痰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