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化研究

2022-12-06倪筱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汉英语句语言表达

倪筱燕

(江西警察学院 公安管理系,江西南昌 330103)

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是相互沟通的桥梁。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等,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不同国家的语言在发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决定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文化差异,因此,实现不同语言的相互翻译就要了解各自语言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在进行汉英翻译时,如果只对语言词汇进行表面的相互转化,就不可能很好地对语言进行翻译,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语言蕴含的情感,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甚至可能会由于语言信息传递不当而误导读者。因此,在进行语言翻译时,要全面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语言的表达方式等,要尽可能地缩小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表达差异,在忠于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原作的内容和情感准确地翻译表达出来,让译文更加流畅。

1 跨文化概念概述

从宏观上看,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涵盖了历史、地理、风俗、文学艺术及价值观念等很多方面。而且文化的演变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过程而不断变化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身份被认可的象征,是传承的基因。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冲突更加突出,文化的交流势必要进行碰撞,而碰撞的过程也是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怎样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交流,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跨文化理念的提出,逐渐淡化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边界,消解了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让文化更加多元,更加具有跨文化性。跨文化就是以一种兼容并包的心态,在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挖掘文化的内涵,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跨文化的概念是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背景下提出的,通过跨文化的视角又实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认同。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价值观形成的源泉,其发展的过程不仅在于自我价值的稳定,还离不开他人的肯定,更需要相互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本国、本民族之间,还要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1]。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让自我文化与其他文化能够求同存异,能够实现二元统一,让交际的双方都有追求一致性的意愿,通过主动的跨文化交流,将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冲突转化为一种动力,实现自我文化的创新,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发展的跨文化关系。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坚定文化自信、包容不同的文化,不仅彰显自我文化的独特性,还通过文化交流来实现自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 跨文化因素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

2.1 更符合人们的语言表达习惯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独特的习惯。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这种语言表达习惯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让语言的翻译更加符合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在英语表达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一般都会放在句子的末尾或句首,而在汉语表达中,通常将主语放在句首,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一般在句子中间[2]。比如,“The students are reading in the classroom”,这一句中的 “in the classroom”放在了句子的末尾。如果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来直接进行翻译就是“同学们读书在教室里”,很显然,汉语这样表达的话很别扭,而应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成“同学们在教室里读书”。再如,汉语的表达比较委婉含蓄,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进行相应的铺垫,最后才将主要意思表达出来。因为我国人们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性格都比较温良,这同时也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但是西方国家的人们性格更为开放,喜欢将自己的真实想法直接表达出来,观点阐述明确直白,不喜欢拐弯抹角。包括我们对人的尊称,一般称为李老师、张大夫等,但西方人更习惯于直呼其名。他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交谈双方没必要尊称对方。因此,进行翻译时,要了解中西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正确对待思维认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3]。

2.2 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才能让译文更加符合不同的文化习惯,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比如,在汉语的表达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客套的话,如果交谈中一方说,“来我家吃饭吧”“过两天来我家玩”等,这并不是一种正式的邀请,而是一种出于礼貌性地客套。另一方可以说“不用了,谢谢”“好的,改天去你家”,回答也是一种礼貌性的,双方一般不会将“吃饭”“去家里玩”这样的事情付诸行动,无论说者还是听者,都明白这是一种客套,听者不会去对方家里做客,说者也不会进行招待客人的准备。但是同样的话,如果是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之后,他会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安排,看两天以后自己有没有时间,能不能赴约,如果能赴约就会答应,如果不能就会拒绝,直接说自己没有时间。他们会把这当成一种正式的邀请,不会认为是一种客套。如果不考虑跨文化的因素,类似这样的语言表达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再如,我们一直说自己是龙的传人,实际上,龙只存在于我国的古代传说中,而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我们一直视龙为祥瑞,关于龙的成语都是褒义性质的。但是在西方,龙被视为邪恶的化身,这是很明显的文化差异[4]。此外,我们熟人见面通常打招呼的内容是,“有没有吃饭”“要去干什么”等,对这样的问候语不能直接翻译为Have you had lunch、Where are you going,这会让英美国家的人感到不可理解。我们的问候是出于一种对对方的关心,如果向英美国家的人打招呼,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有没有吃饭,要去干什么是自己的隐私,是不透露给对方的。因此,他们打招呼的语言经常是 “最近怎么样”“天气怎么样”,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将汉英语言进行更好的翻译转换。

3 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影响因素

3.1 地域文化差异

不同的地域会催生不同的文明,诞生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也与地域环境密不可分。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语言中出现了与生产工具有关的词汇,如“牛脾气”“牛鼻子”“土地主”等,这些词汇与农耕过程中的生产资料有关,对于有相同地域文化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但是在英语中经常出现“马”“冒险”“牛仔”等词汇,这是因为在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西部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富于冒险的人喜欢踏上征途去淘金,或者在一些荒凉的地方定居安家,勇于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因此,这些词汇经常出现在英语中,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要正确地进行转化,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很好地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5]。比如,Hold your horses,young man,从字面来看,翻译过来就是“年轻人请勒住你的马”,事实上,并没有人骑马,那如果这样翻译的话,会让人一头雾水。结合地域文化来看,美国当年的西部开发过程中,很多的牛仔都是骑着马的,马成了他们相互依靠的朋友,甚至成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因此,很多与马有关的词汇、 谚语就诞生了。结合这个地域文化,Hold your horses,young man 翻译为汉语中的“稍安勿躁”更为合适。

3.2 风俗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风俗也是不同的,甚至有时候是大相径庭的。比如,白色在英美国家代表着纯洁,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们经常会穿白色的衣服,但是英美国家的人们认为红色是不吉利的,是不好的象征。在美国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中,女主人公因为犯错而被戴上了耻辱的红A 字,这也反映出了红色在英美国家的不受欢迎情况。但是在我国,与英美国家正好相反,白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死亡,而红色恰恰是最喜庆的,一直受人们喜欢,人们喜欢在喜庆的日子穿红衣服。与红色有关的词语大多都是褒义的,用“红光满面”形容人精神状态好,用“红红火火”形容日子过得好,用“万紫千红”比喻鲜花好看等。尤其是红色文化在我国的传承和发展,让红色有了更加特殊的含义,“中国红”“红领巾”等词语广泛传播。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习俗背景下,只有遵循不同的文化风俗差异,才能让译文更贴近现实[6]。

4 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化策略

4.1 词类转换

在进行汉英互译的时候,要把握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巧妙地进行一些词类的转换。词语的表述功能就是词性,词类的转换其实就是词性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是毫无规律的更改,而是在英汉互译过程中,为了正确流畅地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出来而对原词语的词性进行改变。由于跨文化因素的影响,汉英互译不可能将汉语的词语或英语的词汇逐字逐句的进行对等翻译,如果那样的话,就会让翻译出来的语句和原文相比出现逻辑上的混乱,导致读者不知所云。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句结构,以及表达都有较大的差异,通过灵活的词类转换,可以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很好地进行翻译,增强译文的可读性。比如,He elbowed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 一句中,elbow 本来是名词,是“胳膊肘”的意思,在这句话中被转化为了动词,表示用“胳膊肘推”,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他挤进了人群”。用胳膊肘推很形象的表示出他挤进人群时的动作[7]。此外,汉语中表示情感的一些动词可以转译为形容词,比如,It is doubtful that he will come 译为“他会不会来很值得怀疑”就是将动词转换为了形容词,类似这样的转换还有动词转换成名词、名词转换成形容词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4.2 句式转换

在英语的表达中,有时候为了增加特殊效果,在句式的安排上常强调语气、渲染气氛,常用主谓倒装语序来起强调作用。比如,Away run the boy 句中的主语the boy 前面是谓语动词run,这就是典型的主谓倒装句,是为了强调男孩的动作是“跑”,正常的语序应该是The boy run away。在对该语句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按照正常的语序来翻译“男孩跑开了”。还有就是为了遵循目的语的用语习惯,原语中的否定或肯定表达可以转换为目的语的肯定或否定表达,即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比如,A pollution free car(无污染的车),lead-free petrol(无铅汽油)等都是将英语中的正面表达转换为汉语的反面表达。此外,在英语表达中被动语态比较多,而汉语经常使用主动语态。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主动、被动句式的转换,可以让译文更加的流畅[8]。再如,Do be honest 是一个祈使句,翻译过来是“一定要诚实”,句子中是没有主语的。但是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般有主语,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改为“人一定要诚实”,这样就更符合汉语使用者的阅读习惯。因此,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转换,需要把握一些句型的特点,进行灵活的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更好地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

4.3 思维方式转换

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中西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一般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委婉含蓄地旁敲侧击,而英美国家的人们思维表达更加直接。表现在语言方面,汉语的表达更重视语句的整体,先整体后局部,在很多方面都是这样的表现形式,而英语是先局部后整体。同时,汉语的表达更加注重语句含义的完整,而英语的表达更侧重于语言的结构是不是完整。我国的汉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思想的影响,比如,在表达方式上比较简洁,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虽然表达简洁,但是内涵深刻,比如,一些汉语成语,虽然基本上都是4 个字,但是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刻,在正确的语境下使用能更好地增强语句表达的情感,同时提升语句的美感。而英语的表达重视语句结构,语句的组成方式是固定的,而且,英语的表达逻辑具有一定抽象性,这与汉语的形象表达逻辑也有不同。只有对不同的思维习惯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进行切合实际的翻译。

5 结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纽带,是思想传递的重要方式,让人们从其他语言文化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促进自身语言文化的发展。在当前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进行不同语言的互译必须要理清不同语言对应的文化背景,而绝非是将语言进行简单的转换。需要从跨文化的视角,全面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词类、句式的转换让译文更加流畅,更好地实现不同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汉英语句语言表达
试析大班幼儿阅读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汉英武术词典需求分析——基于新媒体的调查报告
我喜欢
冠词缺失与中介语句法损伤研究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