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视角下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培养探究
2022-12-06魏华阿俊蓉
魏华,阿俊蓉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青海海东 810699)
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在这个过程中,高职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变得更加重要。“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以文化发展繁荣作为前提,并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持有的坚定信心。将文化自信培养纳入高职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社会未来主力军的组成部分,高职生这个群体的整体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的提升会直接影响我国法治化的建设进程,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学生文化自信和法制思维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外,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民众形成相对稳定的法治思维方式,还需要民众接受法治的核心理念。奋力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高校的发展也必然是在依法治国的总方针下进行的,那么对高职学生的基本法治思维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1 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的基本概述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它的目的在于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法治思维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经济思维等思维不同,它包含法律至上思维、权力制约思维、权利本位思维和程序正当思维4 个方面。具体来说,法律至上的理念,就是在观念中及社会生活中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在法律的层面上进行。
2 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2.1 文化自信培养现状
2.1.1 文化环境愈发复杂
21 世纪全球化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断增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重要作用愈来愈凸显。尤其是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较大的价值观念,再加上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自媒体技术的推广,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也开始趋向多元化,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当前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2.1.2 文化自信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集中于 “00 后”一代,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互联网技术的提升,他们所面临的信息环境愈发多元化。然而,高职学生这一群体的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接受力都相对较低,他们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待提升。在这样一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他们对于文化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会导致其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出现扭曲,这个时候如果仅仅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提升其文化自信,则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2]。
2.2 法治思维培养现状
2.2.1 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利用法律思维辨别是非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包含了商法、行政法、宪法、经济法等法律内容,通过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法律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积累并不是很扎实,往往该学期结束后就忘记了大半,更别说利用法治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了。当大学生面对多样的社会现象时,还没有能力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学到的法治思维来明辨是非。近些年有一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恶性事件,说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冲动心理还是比较强的,法律意识淡薄,所以,怎样能够让学生把学到的法律知识转变成为法治思维,也成了学校在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3]。
2.2.2 教师不具备良好的法律教育能力
法律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主要由法律条款和实践使用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在进行相应内容的授课中,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未受过系统专业的法律培训,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对于法律法规的理解缺乏深刻性,因此多数法律教学都是围绕基本的条款讲解来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对法律法规进行深入理解,无法在法律条文和实际情况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导致思想政治课程中法律部分的教学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在法律专业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大薄弱环节,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高职院校中文化自信和法治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3.1 文化自信培养的实践路径
3.1.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
首先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各类文化是平等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历史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要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展示。不仅要通过日常教育还要通过媒体、网络、各类活动等使当代大学生最直观、最切身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心。
3.1.2 通过思政课程促进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善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一种形式课程,从而导致高职学校的思政课往往无法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自信培养环境。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思政课程体系,将文化自信的培养有效地融入其中。将各方面教育资源统筹在一起,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基本的课程保障。将文化自信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突显时代性、价值引领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从实践层面提升思政课作用的重要工作要求。学校可以组织红色旅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产生认知共鸣。
3.1.3 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
在新时代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充分使用当前所有资源,这样可以有效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角伸入其他领域当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文化自信培养方案。做好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相互融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满足高职院校当前需求及实际情况的文化自信培养模式,并发展成为传统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4]。
3.2 法治思维培养的实践路径
3.2.1 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3 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并有一定的递进关系。“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让有专业法律背景的教师来讲授, 这样才能够将相关法律的细节给学生讲清楚,也能够利用法律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法治内容的兴趣。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没有专业法律背景的教师,往往重点讲了思想道德的层面却忽略了法治层面的教学,这对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另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中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法治层面上进行的,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深刻的法治性渗透教育。
3.2.2 创新方法,提升大学生法治思维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教育理念,思政课程的教学自然也需要在因材施教的框架内进行,教学方法也需要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改革创新。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使其能够利用法律的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是很感兴趣,单纯利用讲授的方式很难获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来导入课程。案例的选择最好是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或者是社会上较为热点的事件,然后用情境式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感。最后用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加以强化。教学方式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参与,积极发言,热烈讨论,最后教师再对该堂课进行总结,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5]。
3.2.3 课后组织活动,增强法治思维的应用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除了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做好教学设计外,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不断的应用和练习才能达到既定的效果。如在学校的辩论赛中,辩论的题目可以由思政课教师来设置,题目可以与法治思想相联系。例如,正方观点: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反方观点:欠债还钱不一定天经地义。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专业的法律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对方的观点,辩论赛的核心并不是要拼得你死我活,而是要在比赛的准备和参与过程中灵活运用所积累的法律知识。这种交互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基础进行丰富和升级,将法律知识学习的效果提升一个层次。当然,在辩论赛题目设置上,教师不应该回避社会热点问题。法律是来源于现实又能够指导现实的,只有让学生在社会热点问题上获得法治思维,才能让他们运用好这个思维,对未来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学生能充分尊重法律,学习法律,利用法律。
3.2.4 完善管理制度,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
不管是什么思维方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是靠一门课程能够建立的。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需要将这种理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在校园的管理体系中就需要建立依法办事的氛围,不能因为是特殊人群就有特殊的权利,让学生们感受到制度和法规的真正体现。在学校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的领导都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例如,学校是无烟校园,只有学校固定的吸烟室是可以抽烟的,如果违反规定就需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个规定若想让学生去遵守,教师首先就要做出表率。若是学生看到教师在吸烟室外的地方抽烟,自然就会觉得这个规定是表面文章,自然也就不去遵守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条相关的规定,在制定完整的规章制度时学生可以积极地提出意见,来保证制度制定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校园内完善的管理制度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走到社会上也会把这种在校园内建立起来的法治思维应用到工作中去,也会为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6]。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多元文化建设逐渐走向成熟,大学生的法治思维的健全程度以及文化自信的高度就是未来社会的影射,不管是国家还是学校本身都应该对这一方面加以关注。目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法治思维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细节有待修正,怎样能够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就成为了思政课教师需要研究的核心议题。从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健全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课后组织学生参与法律以及文化相关的活动是较为有效的方式,再加上学校完善的管理制度,一定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思维,并使其文化自信得到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