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争议解读与逻辑整理*

2022-12-06蔡嘉缘沈悦倩林志豪施侠威韩诗筠高祥福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秋冬养夏养阳王冰

蔡嘉缘 杨 炀 沈悦倩 林志豪 施侠威 韩诗筠 高祥福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4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5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凝结着古人对于时令与万物节律的相关性及相应养生方法的思考。历代医家对此多有阐发。本文溯源此条文及后世医家的阐述,以阴阳性质和关系为纲,重新解读其内涵,并梳理各观点之间的逻辑和相关性。

1 重要概念

1.1 养:“养”主要有三种解释:以制为养、以补为养、以调为养。以制为养,即强调对立制约观念在调养中的重要性。王冰:“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春夏食寒凉能制约盛阳,秋冬常服温热能制约盛阴。以补为养,即“补其不足”,意为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以调为养,即着眼于平人养生。如有学者提出:本条适用于平人养生,而非病已成时[1]。以调作养之意比较切合实际。即春导阳生,夏泄阳热,秋滋阴长,冬避阴寒。

1.2 春夏秋冬:大部分医家认为,春夏秋冬即字面之意。然而,亦有医家认为,此处为互文,即指一年四季。这与“阴阳互根”的观点相契合,从整体指导养生。另有医家提出可以从年节律延伸至月、日节律,甚至人的生长壮老。例如,朱丹溪认为,顺应四时应避“一年之虚”“一月之虚”及“一日之虚”。[2]

1.3 阴阳:大部分医家引述时未言及阴阳具体所指,概称之“阴”“阳”,故此可理解为人身整体阴阳二气。然而,亦有医家认为阳指六腑,阴指五脏,其说概肇始于《素问·金匮真言论》:“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另有医家认为,指具体的五脏。如《备急千金要方·脾劳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还有医家提出阳为气,阴为血等具象说法。而“阴阳”作为一个高度概括的抽象概念,后世医家解读时自然会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及阐发,但终究不离阴阳的根本属性。

2 理论框架

欲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先要从阴阳的自然属性和相互关系两方面理解。

2.1 阴阳自身属性:阴阳各有特性。阳性趋动,上升而外向;阴性趋静,沉降而内守。马莳、高世栻等一派医家从顺应四时阴阳规律出发,认为春夏养生养长,使气有序生发即“养阳”;秋冬养收养藏,使气敛降深藏,固密于内即“养阴”。张志聪言“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主张“内虚而养”。结合个人体质偏胜来理解更为合适,如平人而体质偏寒者多因阳气虚于内,春夏为阳气所主,自然界阳气充盛,结合温热性质的疗法更易补养内虚之阳,也可防止阳气外出而体内之阳愈发不足。反之亦然。黄元御在《素问悬解》中道“春夏阳旺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里弱”;姚止庵在《素问经注节解》中认为,阳气和阴气在当令时节“发用过多则易竭”,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均从张志聪之义。二者区别在于春夏阳气是“生发”还是“升发”。张志聪一派认为,阳气以“升发”为主,春夏阳气向外升浮则体内亏虚,因此,需予以补充;而马莳、高世栻等则偏向于认为阳气是“生发”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会导致阴阳气衰或亢,故或以阴阳的相互作用调节使之平衡。

2.2 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阴阳的关系包括:交感互藏(为阴阳互相作用的根源)、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后二者为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故需要展开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立制约、互根互用。

2.2.1 对立制约:其一,王冰于《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指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故以斯调节,从顺气根”。此文常解读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此处“养”,即制也。以互制达到互养的目的,使阴阳不偏而平衡。其二,张介宾在《类经》中提出“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虐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引起,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笔者认为,其主张实为春夏需避风凉生冷,保全阳气,以防秋冬阴气过胜而为病;秋冬反之亦然。究其背景是深受明代保元气思潮之影响,而并非教材所说“从阴阳互根而论,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3]。以上二者的区别在其基于的前提不同。以春夏为例,王冰的前提是春夏阳盛,故需制阳;张介宾的前提是春夏易贪风凉而生冷,故需护阳。

2.2.2 互根互用:其一,笔者结合王冰重视阴阳不可分割性的道家思想背景,解读其原文,认为其意为阴阳互根:阳气根于阴,故需春食凉、夏食寒,以益阴而能阴中求阳;秋冬反之。将其思想归纳即为:以“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作为手段来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其二,现通常将张介宾的原文解读为从阴阳互根而讲,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阴而患火证。以上二者的区别在于目的不同,皆从互根互用出发,王冰意在养当季之阴或阳,而张介宾意在养护另外二季的阴或阳。

3 效法天地与时间医学

3.1 效法天地,调和人身:《内经》中首篇《上古天真论》即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后又以各层次知道者养生之道示人,如“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无一不是效法、顺从天地之阴阳而延年益寿。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首即以四时阴阳之性示人以具体,篇末再次宣导:“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并警戒:“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此为法、术。就此两篇而言,其内容逻辑存在连贯性。所以,笔者认为无论何种解读,都需遵循《内经》所示准则——顺应、效法天地阴阳升降浮沉之势,以调和人身阴阳生长收藏之气,故具体的做法,看似矛盾,其实辩证统一。

3.2 治未病与时间医学:《内经》中多处蕴含着“天人相应”之理,故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也成为中医治未病之渊薮,即为当今的时间医学—生命节律理论,更能指导临床预防,如现代临床研究发现,时间与中风发病有密切关联;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率在清晨卯时最高,在春季发病率最低[4]。而近年又有研究发现,人生理上的类年节律与生殖有密切的关系,具体体现在排卵率、自然妊娠率及分娩率、子宫内膜容受性、辅助生殖技术、精子质量及活性的季节性等方面[5,6]。这与《内经》中冬季“肾主藏蛰”“若已有得”的内涵相一致。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被当代生物学实验证实并获得诺贝尔奖,更佐证了中医“天人相应”的观念。

4 小结

经典研究当深入了解作者思想和学术背景,由此解读原著条文方能领会真意。本文溯源条文“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后世阐释,通过重新解读、逻辑整理,提出须遵循效法天地、调和人身的准则。具体方法皆需辩证统一于此。由此,通过厘清观念、指导临床,以求效验。

猜你喜欢

秋冬养夏养阳王冰
春夏养阳勿上火
Analy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从秋冬养阴说起
?被误解的“春夏养阳”
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错在哪 ?
名落孙山
新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