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志强运用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经验*

2022-12-06姬壮壮祁向争指导于志强

西部中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合欢花凌霄花野菊花

姬壮壮,祁向争 指导:于志强

1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于志强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疾病。于教授临证诊治内伤杂病主要以开郁为先务,从肝论治[1-2],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失眠、糖尿病、脾胃病、偏头痛等[3-10],疗效显著。现将于志强教授临床运用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治病经验小结如下。

1 花类药的用药发展及特性

花类药用药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合欢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菊花主诸风头眩,目欲脱;旋覆花主结气胁下满。”至明代《本草纲目》花类药入药达80余种[11]。随着花类药物应用的发展,花类药的种植、采收、用药部位的选择越来越成熟。花类药物药用部位包括花、花蕾、花序或花的局部。如红花、洋金花为全开放花朵入药;款冬药、丁香、木兰、金银花为花蕾入药;菊花、旋覆花为花序入药;蒲黄为花粉入药等。花类药物凝天地之精华,多质轻气清,四气多平和,以辛甘味居多,其性上扬,故善入中上二焦。质轻不燥善调气机,气行血亦行,故多能理气而调气血。于志强教授认为花类药物质轻不燥,最善理气而不伤阴液,为疏肝解郁醒脾,调理气血之佳品。

2 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作用的理论依据

朱丹溪《格致余论》中载:“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这是初次明确提出肝司疏泄的功能。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肝主疏泄,但在《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提出:“木德周行……其性随,其用曲直,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脏肝。”从天人合一整体观出发,用木气的冲和条达,宣散升发以此类推肝的疏泄功能。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肝主疏泄”理论在指导临床实践中起重要作用[12]。现代教材中认为“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通畅、疏导机体气机,进而促进脾胃之气升降、精血津液运行输布、胆汁排泄以及调节情志等[13]。肝失疏泄,则表现为肝气郁结,影响气血运行,脾胃之气升降;郁滞过甚,则有化热生火,动血生风之象。然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正合花之习性。花类药多入肝经,气味芳香,质地轻扬,药性轻灵,多具有流通升发之性[14]。《本草便读》中记载凡花皆散,为疏肝解郁佳品。

3 花类药调节肝之疏泄的应用

3.1 调畅情志,悦人心脾“情志”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张介宾的《类经》,书中首提“情志病”病名。情志病主要由情志失常引起,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积不舒,升降失常,气机郁滞,日久可使气血失调,以致神无所附而致病[15]。《医碥》中记载:“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朱丹溪言:“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情志病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密切相关[16]。花类药物气味芬芳,药性通达,善于调理肝木的疏泄功能[17]。合欢花味甘,性平,气微香,归心、肝经。《神农本草经》中谓:“合欢安五脏,畅心志,久服轻身明目,得所欲。”《四川中药志》中言:“合欢花消风明目,治疗心虚失眠,调肾气虚。”玫瑰花,别名徘徊,味甘、辛,性微温,归肝经。《食物本草》中记载玫瑰花气味芳香甘美,辟邪恶之气,令人神爽。于志强教授认为,玫瑰花、合欢花两药相伍不仅疏肝行气,而且气味芳香善入心、肝二经悦人心脾,治疗情志不畅、心神不舒,配半夏厚朴汤、归脾汤、甘麦大枣汤等经典方剂,疗效显著。现代研究[18]认为疏肝解郁药可作用于海马区的主要靶区,参与情志调节。于志强教授临床善用合欢花、玫瑰花配伍治疗由肝郁气滞扰乱心神,神魂不安而导致的失眠、心悸、郁症、癫狂等病症。

3.2 调节脾胃,鼓动气机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气机升降相因,相反相成,平衡和谐,这与肝的疏泄功能紧密联系。肝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脾升清与胃受纳降浊功能,多出现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表现[19]。《景岳全书》中言:“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临证指南医案》中谓:“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膈胀”[20]。花类药物善于调肝气,肝气舒,则脾胃和。代代花味苦、甘,性平,善于疏肝和胃。《饮片新参》中认为代代花可理气宽胸,和胃止呕。梅花主要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功效。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谓:“梅花入药舒肝解郁,以绿萼白梅为佳。”旋覆花味苦、辛、咸,性微温,其性轻杨,善理滞气,又善降胃气下行。《药性论》中载:“旋覆花主胁肋气……开胃,止呕逆不下食。”于志强教授认为梅花、代代花、旋覆花合用有疏肝解郁、理气化痰、消食和胃的作用,常用其治疗肝胃不和,进餐稍多而见胃脘部胀满不爽,嗳气不舒等症。

3.3 清解郁热,化湿行气气行津亦行,肝的疏泄作用有利于气的正常运行,进而促进津液输布代谢[21]。若肝失疏泄,津液运化失常,而聚湿成痰,日久化热。如《证治汇补·癃闭》中言:“有肝气忿怒,气闭不通者。”扁豆花性味甘平,主要有化湿行气的功效。《本草便渎》中言:“扁豆花赤入血分而散瘀,白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四川中药志》中载:“扁豆花清热除湿。”《温病条辨》中载:“扁豆花解暑热作用为最。”厚朴花,又名调羹花,为厚朴的干燥花蕾,苦燥辛温,善于宽中理气,芳香化湿。《本草问答》中言:“厚朴花性轻,利膈上气。”《麻疹全书》中谓:“厚朴花温胃和中,平肝开郁。”蒲公英主要有疏肝清热功效。《雷公炮制药性解》中记载蒲公英有化热毒,散滞气作用。《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中言:“渴而气机不舒者,金银花、蒲公英、丝瓜叶、丝瓜,并可捣汁服,或用干者,煎汤亦得。”王光铭[22]言:“蒲公英肝郁而热者宜用。”于志强教授临床常扁豆花、蒲公英、厚朴花合用治疗湿热内阻、气机郁结而导致的胸脘痞闷、黄疸口苦、大便黏腻不快、妇女带下黄稠等症。

3.4 疏肝泄热,行血凉血气行则血行,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23-24]。“肝主疏泄”功能的正常,促进气机运行,促进血的运行输布。肝气疏泄不利,气机郁积,血行不畅,血液停滞而成瘀血,瘀血久留则化热。《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曰:“气行乃血流。”《血证论》中言:“运血者,即是气。”凌霄花味甘、酸,性微寒,入肝经。《本草求真》中记述凌霄花具有凉血祛风,行瘀血,消癥瘕的作用。朱丹溪曰:“凌霄花治崩中血证之要药也,且补阴甚捷,盖有守而独行者。”野菊花,味辛、苦,气香,性微寒,归肝、肺经。《本草求真》中言:“野菊花辛能散气,苦能散火,苦寒清热解毒,具有疏风清热,散火散气,消散痈毒的作用。”《饮片新参》中载:“野菊花有清肝泄热的功效。”于志强教授临床常凌霄花、野菊花合用疏肝泄热、行血凉血治疗疔毒痈肿、瘰疬、眼目赤痛、口疮、女科血热、月经不调、痤疮等病症。

4 典型病例

案江某,男,25岁,2019年12月14日初诊。患者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1年余,平素嗜食辛辣之品,1月前因抑郁而致暴怒2次后加重。现症: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两颊较重,口苦且干,食欲不佳,性急易怒,夜寐多梦,痰黄量少,大便干,2日1行。舌质暗红,苔微黄,脉弦数。诊断:痤疮。辨证:肝郁气滞化火,肺胃郁热上蒸。治以清肝经郁火为主,兼清肺胃之热,处方丹栀逍遥散合泻白散加减。药物组成:桑白皮15 g,地骨皮15 g,牡丹皮10 g,栀子10 g,黄连10 g,当归10 g,赤芍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枇杷叶20 g,枳壳15 g,凌霄花10 g,野菊花10 g,玫瑰花10 g,梅花10 g,合欢花10 g,炙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2次。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痊愈。

按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出面部,属中医学“粉刺”“肺风粉刺”等范畴[25-27]。于志强教授认为“粉刺”病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肺胃积热上蒸于面,复感风邪,血瘀凝结而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谓:“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曰:“肺风粉刺由肺经血热而成。”本例患者系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气血运行失常,导致心火失于阴血涵藏,肺胃血热上熏于面而发病。方中地骨皮、桑白皮甘寒专入肺经清降肺中伏火;牡丹皮、栀子苦寒清肝泄热凉血;黄连清泻胃火;枇杷叶清肺化痰,降气清火;枳壳助枇杷叶下气降火;当归、赤芍活血化瘀;茯苓、白术健脾化湿,防肝传脾;花类药其性善升浮,易载诸药达于面而起效,凌霄花、野菊花合用清肝凉血行血;玫瑰花、合欢花、梅花合用疏肝理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共奏疏肝泻火,清肺胃热之功。

猜你喜欢

合欢花凌霄花野菊花
凌霄花
小小凌霄花
凌霄和月季
咏凌霄花二首
野菊花
《甄嬛传》里的合欢花 不只好看还能治病
野菊花
合欢花
野菊花(外一首)
反光问题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