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策略探究
2022-12-06◎崔超
◎ 崔 超
(阜新市海州区应急保障和市场安监执法中心,辽宁 阜新 123000)
外卖餐饮,即消费者借助第三方网络外卖平台,以线上订购及交易支付形式,通过平台实施商户食品的线下配送的一种餐饮形式,属于互联网时代传统餐饮和网络的有效融合。当前外卖餐饮业的兴起及发展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更好地落实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加强此方面的食品安全有效监管工作迫在眉睫。
1 问题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准入及退出机制
缺乏完善的准入及退出机制,主要体现于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及商家层面。①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准入层面。我国第三方外卖平台借助网页及智能手机APP应用系统程序实现相关信息发布,因现阶段针对外卖网络平台并无统一的准入标准,以至于众多线下餐饮单位均纷纷涌入市场当中,部分外卖网络平台存在各种非法操作行为,甚至部分商家无资质证书,这不仅扰乱了外卖餐饮整个市场,且严重威胁着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②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存在着恶性竞争局面。各外卖网络平台相互间恶性竞争较为严重,比如美团外卖平台曾设立垄断合同相应条款,外卖商家一旦签订合同,便无法运用其余外卖平台,否则便会因此强制下线。商家如果违反协议,需退出美团平台,平台需扣除商家一部分服务费,商家则需支付给平台一部分违约金;若未签订独家协议,则美团外卖平台便会上涨抽成,因此部分商家从外卖餐饮的食品数量及质量层面降低成本,达到维护利益的目的,这种现状严重威胁着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③外卖餐饮商家准入层面。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把关不严,只重视扩大规模。部分入网餐饮商家会擅自扩大经营范围、证件造假、伪造一些消费者线上好评记录等,致使出现较多黑作坊,安全隐患问题较为严重。④在外卖餐饮商家退出层面。外卖餐饮商家退出程序相对简易,若超时并未经营,则店铺自动关闭。店铺订单一旦有食品安全相关事故出现,商家可能改头换面在本平台或其余平台重新上线,导致食品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增加了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
1.2 行业标准缺乏统一性
食品工业当中构建安全生产相关标准,能够约束广大食品经营者行为。部分国家已确立了以餐饮市场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各项标准,为食品安全各项监管活动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更为消费者健康提供安全保障。目前我国线上外卖餐饮业在食品安全层面尚无完善的标准,且缺乏统一性。政府部门鼓励餐饮服务第三方外卖平台向商家提供一些可生物降解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餐具等,但并无配套一些标准要求及支持政策,均属于鼓励性,缺乏强制性,大部分商家考虑到成本问题,在具体落实上便很难达到预期,仍然威胁着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不利于更好地落实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的各项监管工作。
1.3 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匮乏
监管食品安全最为重要手段,便是法律法规。若法律法规缺乏完善性,则监管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必然无法可依。外卖餐饮作为近些年兴起又广泛流行的特殊行业,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积极影响,还为人们日常提供便利。但我国现阶段针对外卖餐饮层面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现行很多法律法规均针对实体餐饮,且总体效力偏低,可操作性匮乏,无法作为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相关监管工作的重要依据。
1.4 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
因网络外卖有着网络虚拟的特殊性,信用问题较为突出,对网络餐饮外卖市场整体实现有序发展产生限制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实施信用评估综合系统的科学构建[2]。当前大部分外卖餐饮商家存在着无实体店、线上线下店面地址信息不一致、证照造假、无证经营等相关问题,大部分消费者均不相信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的评价,外卖餐饮市场的信用机制缺乏完善性,会对外卖餐饮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工作的有序实施产生一定阻碍。
2 强化监管对策
2.1 重视外卖餐饮准入及退出机制的完善
(1)外卖餐饮网络平台准入关卡务必严格把控。外卖餐饮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审查责任,审查入驻平台餐饮单位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取得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颁发的有效《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并要严格按照许可证规定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还要明确告知餐饮单位承诺遵守的食品安全相关规定;外卖餐饮网络平台还应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证照地址、经营项目、从业人员持有的有效健康证明等信息进行现场核实,确保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提供的相关证照、资料真实有效;对并未通过相关资格审查的商家,平台应暂停其商业经营活动,待资格认证合格后才可进入外卖餐饮网络平台继续运营。而针对不符合现行规定及标准的商家,平台务必予以认真核实,并上报给有关部门给予严厉处罚[3]。
(2)强化信息公示。外卖餐饮网络平台对餐饮单位要进行实名登记,并把商家主要负责人及业务的承办人、配送部门及其员工、店铺地址及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报送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平台还应在网上公示(或提供电子链接标识)《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量化分级等级、投诉举报电话、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和需要公示的食品添加剂等相关信息,公示的信息应当准确真实,图片资料清晰易辨。
(3)注重外卖餐饮商家退网程序的规范化。针对外卖餐饮商家的退出机制,需向在线外卖订购平台发出提交请求,平台确定外卖餐饮商家并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且未达成交易后,外卖订购第三方系统平台才可允许商家退出。退出平台后,若规定时间内并无任何投诉以及售后问题,便可退还平台押金,这种处理方法既可维护外卖餐饮商家的根本利益,也避免其为利益最大化节约成本而降低外卖食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引发食品安全的相关问题[4]。
2.2 规范监管外卖餐饮行业
(1)强化事中事后监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与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建立协作机制。第三方平台要积极落实监督和管理责任。除定期清理检查入网餐饮单位资质是否有效外,还要加强对入网餐饮单位的管理,定期将平台餐饮单位报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发现入网餐饮单位有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餐饮单位所在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2)加强食品安全抽检。网络时代背景下,外卖餐饮食品流通产业链的内容务必归入食品流通抽检监督范围当中,如不同类型的消费APP,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性消费服务的同时,也为食品监管增加风险。为更好地监管外卖餐饮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务必要注重对外卖食品售卖节点的控制,即对第三方网络外卖平台营销、接单储存、线下配送等食品流通环节做好抽检监督工作,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证[5]。积极落实网络外卖餐饮食品抽检工作,加大依法依规处理,促进网络餐饮食品经营商主动控制食品质量安全。
(3)大力推行“透明厨房+智慧监管”,推动社会共治。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积极实施线上巡查的同时,鼓励网络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网站或第三方平台公布明厨亮灶照片或者实时视频,开展网络直播活动,使消费者直观了解其食品加工操作的全过程。通过“透明厨房+智慧监管”,使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双眼睛”变成群众的“无数双眼睛”,使消费者订餐“心里有底”,监管部门实时监管“心中有数”。
(4)注重外卖配送行为的全面规范。第三方平台要认真落实配送责任,外卖食品线下配送务必构建统一标准。送餐时间应严格控制在食品加工完成后2 h的安全时限内送达;对送餐设备、送餐所用容器及其配送箱均需定期消毒处理,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鼓励在送餐容器的外包装上使用“食安封签”,确保配送环节食品不受污染;加强对送餐人员的管理,建立送餐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送餐人员要统一着装、使用统一的交通工具和送餐设备,方便公众监督。
2.3 重视法律法规的完善
只有结合实际持续完善食品安全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规范外卖餐饮行业,才能为外卖餐饮食品安全各项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及根本保障。各级地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结合所处地区外卖餐饮相关食品安全及其监管问题,尽快制定与本地区具体情况相符合的一些地方性法规、行业法规及制度等,便于更好地约束外卖餐饮商家及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的各种行为。同时对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各地区政府部门应尽快颁布明确的管理细则,清晰界定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餐饮商家、监管主体等责任,对网络外卖餐饮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尽快做出责任认定,进一步落实维权责任,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
2.4 重视信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
应从入网资格审核、注册及退网跟踪这3个节点入手,重视信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确保平台商户所有信息真实且可靠。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务必详细记录及验证入驻到平台当中所有商家的营业执照、食品的供应链、卫生情况等相关信息,包括商家地址、厨房环境、食品照片、食品价格及品质等相关信息,每间隔一段时间及时更新。验证平台所填写的商家信息和具体情况要吻合一致,对信息不吻合的商家要责令及时整改,使消费者们能够从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获取到商家最为真实可靠的信息内容,为外卖餐饮的食品安全提供可靠保障[6]。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加强线下监管入网餐饮单位的同时,要鼓励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对消费者投诉集中、诚信记录不良或者存在违规行为的餐饮服务单位,采取调整搜索排名、暂时或永久停止提供平台服务、发布警示信息等措施。
3 结语
外卖餐饮可为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但在安全监管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完善的准入及退出机制、行业标准缺乏统一性、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匮乏及缺乏完善的信用机制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等相关部门及单位和第三方外卖网络平台务必高度重视市场准入及退出机制的完善、强化规范监管餐饮外卖行业、加大力度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施信用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及推动社会共治等,确保外卖餐饮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管工作得以高效实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