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译词个案“蜀”看地名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
——以井波律子日译本《三国志演义》为例

2022-12-06陈晓静聂莹莹

文化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川蜀汉译本

陈晓静 聂莹莹

《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罗贯中从战争角度入手,叙述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三国演义》于江户时代传入日本。1689年,自京都天龙寺僧人义彻、月堂兄弟合译的世界上首个《三国演义》外译本(满文译本除外)《通俗三国志》问世以来,便被日本民众广泛接受,翻译、改编、编译、翻案等作品层出不穷,使日本的文学及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与此同时,相关读物、绘画、小说、戏剧等逐渐盛行,“三国热”潮经久不衰。因而关注《三国演义》日译本对研究我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井波律子及其《三国志演义》

井波律子(1944—2020)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研究者。因对《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著作的研究与翻译而为大众所熟知。她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汉学修养深厚。1996年,其日译本《三国志演义》全七卷首发于 “筑摩文库”。2014年改编为全四卷收入“讲谈社学术文库”。此译本是21世纪以来最新的《三国演义》现代日语全译本。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基于“筑摩文库”发行版本。如宋丹(2020)井波律子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的守成与创新[1];赵庭英(2020)阐释学视角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井波律子日译《三国演义》[2]为例。当然也有学者如刘齐文(2011)立足于文化语言学、动态对等等视角对日译本中的汉语词汇、称呼语、注释性翻译等进行考察研究[3-5]。但相关研究均未从地点词汇入手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日传播及影响。

本文拟从翻译角度出发, 将2014版《三国志演义》置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中, 分析译词个案“蜀”(1)“蜀”:以下出现“蜀”均为日语译词。的文化意蕴, 深刻探究地点词汇翻译中的文化信息缺失现象。

二、译词个案“蜀”译例分析

《三国演义》以描写魏、蜀(2)蜀:以下出现蜀均为汉语。、吴三方政权之间的战争为主,地名名词占据文本大量篇幅,与蜀相关的地点名词更是典型代表。笔者归纳如下:

蜀625例;西川91例;川73例;蜀中55例;西蜀27例;两川13例;蜀汉(3)蜀汉:以下出现蜀汉均为汉语。9例;川中4例;蜀川1例;以上共898例均被译为“蜀”。日语中“蜀”究竟是如何被理解的呢?可参考《日本国语大辞典》进行分析探讨。

“蜀”:1.中国四川省の古名。2.中国の三国時代王朝(二二一~二六三)。正式の国名は漢。蜀漢はその通称。前漢の景帝の後裔と称する劉備が蜀(四川)にたてた国。魏·呉と天下を三分したが、劉備の子の劉禅が魏軍に降伏して滅亡した。蜀漢。3.中国の五代十国の一つ。前蜀(九○七~九二五)、後蜀(九三四~九六五)。いずれも節度使が自立して、四川に建国した地方政権。(《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

由此可见,“蜀”在日语中意为1.中国四川省。2.三国时期,刘备于蜀地建立的国家。3.前蜀、后蜀。而在汉语中,蜀的辞典含义更为广泛。

蜀:1.商周时邑,在今河南禹州市东北。2.春秋鲁地。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3.商至战国时方国。在今四川西部。4.地区名。秦汉时对古蜀国地之通称。在今四川盆地西部地区。三国时,刘备建蜀国。5.四川省简称。(《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

与汉语相比,“蜀”的辞典意义明显减少,已呈现缺失态势。而《三国演义》中与蜀相关的一系列地点名词更加细化,不仅可理解为国家政权、四川省,还可表年号、刘璋统治区域、蜀汉都城成都一带、四川成都平原、两川之地等意,如此一来“蜀”的辞典意义缺失更为严重。因此,译者将蜀、西川、川、蜀中、西蜀、两川、蜀汉、川中、蜀川等地点名词都译为“蜀”必然导致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缺失。

(一)有据可循的“蜀”

“蜀”在辞典中的释义除地点四川省之外,还指三国时刘备建立的蜀汉王朝,引申意为国家政权。在译本中,“蜀”表示国家政权的现象多次出现。下例所示“蜀”的含义皆有据可循。

例一:

原文: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耳。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胜[6]549。

井波译:現在、王命に従っていないのは、呉と蜀だけです。呉には長江の険要があり、蜀には高山の険阻がありますゆえ、威をもって戦うことは困難です[7]145。

例一中原文出现的两次蜀均指刘备于蜀地建立、与魏、吴呈三足鼎立之势的蜀汉政权。译者处理蜀这一原语时选择将其译为刘备在蜀地所建国家,符合文本意思表达。日译本中,译者将原文本中蜀直译为“蜀”的例句有625例(加译除外),占译本“蜀”总量的近70%,但是其余三成“蜀”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文化信息缺失。

(二)无据可寻的“蜀”

除上文所提与“蜀”的国家政权之意相对应的原语蜀之外,译者选取辞典的四川省、国家政权之意进行翻译,却未能达到动态对等的地名词汇仍大量存在。

1.译词个案“蜀”表国家政权

例二:

原文: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矣[6]636。

井波译:そうすれば、蜀の軍勢は呉ではなく魏に向かいます[7]369。

西蜀一般指蜀汉,由于位置偏西而称西蜀,与东吴、北魏相对,指三国时期政权。译本中28例西蜀均被译为“蜀”(除诗歌外),很明显译者翻译时对应了“蜀”的国家政权之意。原文本主要就是以西、东、北分别表示蜀、吴、魏的地理方位,使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能快速、清晰浮现三政权的大概位置。译者直接将其译为“蜀”,缺少地理方位引导,是对西蜀的一种不准确表达。

例三:

原文:却说蜀汉景耀五年,冬十月,大将军姜维,差人连夜修了栈道,整顿军粮兵器,又与汉中水路调拨船只[6]944。

井波译:さて、蜀の景耀五年(二六二)冬十月、大将軍の姜維は人をやって徹夜作業で桟道を修復し、軍糧や武器を整備する一方、漢中の水路に戦船を配備した[8]525。

日语中确实有“蜀漢”(4)“蜀漢”:以下出现“蜀漢”均为日语译词。一词存在,“蜀漢”:中国、三国時代の王朝「蜀」の通称(《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二版),即蜀汉政权。原文本中共出现9次蜀汉,皆表年号。译者选择将其中1例译为“蜀漢”,其余8例皆译为“蜀”。但无论译为“蜀漢”还是“蜀”,都是译者选择向“蜀”的国家政权之意靠拢的结果,与原文本中表年号的蜀汉无法达成动态对等。

西蜀、蜀汉虽然皆是译者从“蜀”的国家政权之意进行翻译,但都与“蜀”的意义稍有偏差。译者在翻译时明显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度,为便于译语读者快速了解原文本而选择读者较为熟悉的译词,但并未能将西蜀、蜀汉所表达的地理方位、年号等信息传达给读者,造成原文本的文化信息缺失。

2.译词个案“蜀”表地理位置

除蜀、西蜀、蜀汉三词之外,另有其他原语被直接译为“蜀”,如川、川中、蜀中、蜀川、西川、两川等词。译者在面对这类词时都粗略地处理为译词 “蜀”的四川省之意,但实际上这些词与四川省并非完全对等。如下:

例四:

原文:权从其言,即令使命星夜入川,来见后主[6]813。

井波译:孫権はこの意見に同意し、さっそく夜を日についで使者を蜀に向かわせ、後主劉禅と会見させた[8]184。

川一般指1.河流2.平地;平野3.指四川(《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而例中所出现的川实指后主刘禅所在地即蜀汉都城成都。比广义上的川范围小。译者将川译为“蜀”,是将原文本中川所表范围扩大化,造成地理范围的不对等。

例五:

原文:“汝川中曾见此英雄人物否?”

“吾蜀中不曾见此兵革,但以仁义治人。”[6]492

井波译:“蜀でこんな英雄を見たことがあるか。”

“私は蜀でこれほどの軍勢は見たことがありません。蜀は仁義によって人を治めておりますから。”[9]

对话中的川中、蜀中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但皆指刘璋统治的益州地区,约为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湖北西北部,云贵大部,与四川省相比范围更大。

例六:

原文:蜀川道广,非一路可进[6]949。

井波译:蜀に攻め入る道筋はいろいろありますから、一本の道から進撃すべきではありません[8]537。

蜀川一词泛指今四川成都平原一带。原文本中的蜀川实指后主刘禅所统治的蜀地,比如今的四川省大。译者将蜀川译为“蜀”,可说是将蜀地范围大大缩小,仅指代四川省一个区域。

例七:

原文: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6]558。

井波译:さて、蜀の人々は、曹操が漢中を制覇したと聞くと、必ず蜀を攻めに来るだろうと考え、一日の間に何度も震えおののいた[7]167。

三国时蜀汉政权下的益州沿袭东汉区域划分,约相当于现今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一市大部及陕西汉中地区、甘肃、湖北小部。原文本中“西川”指刘璋统治地区,大多是指整个益州;有时与“东川”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此例中的西川便指益州西部地区,约为如今益州成都一带,所指代的范围比四川省大。译者对于西川的处理从前期“西川”“西川(蜀)”“蜀”等译词交替出现,到后期逐渐统一为“蜀”,并非从一而终。但无论如何变化,明显都将西川与蜀划上了等号,导致原文本中西川的地理范围缩小。

例八:

原文:虽汉祚已衰,天命难违,然两川生灵,横罹兵革,诚可怜悯[6]955。

井波译:漢王朝の命運はすでに衰え、天命には逆らえないとはいえ、蜀の住民は理不尽にも戦乱にあい、まことに哀れである[8]552。

两川简单来说指东川(汉中)与西川。东川指张鲁管辖、陕西南部秦岭以南汉水流域,约相当于如今陕西省西南部。西川指益州成都一带(刘璋地盘)。这样看来,两川的范围自然是比一个四川省大得多。译者将两川译为“蜀”,导致两川指代的范围大幅缩小。

综上所述,译者将不同原语均译为“蜀”似乎也有迹可循,或许是以译语读者为归宿,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读者能够简易、迅速理解原文本。其实不然,译词“蜀”所表示的地理范围明显较为狭小,且原语所代表的地理范围也会因文本的具体语境稍有偏差,看似相同却大相径庭。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考虑归化也应注重异化,使读者尽可能感受到原文本传达的信息及感情。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表层指称意义转换倒是简单,但语言背后文化的精准传达却并非易事。毋庸置疑,译者的译文忠实原文,自然、通顺且极为流畅。但细思便不难发现,译语读者所了解的仅是文本表层意义,对于表层意义之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仍是所知甚少。读者仅理解表层意义,必然无法感受到原语文化的内在涵义。原语与译语达成动态对等自然也就成为无稽之谈。

三、结语

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及历史背景必然导致两种语言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等,极富文化内涵的著作更是如此。古典名著大多经历了历史文化积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因而翻译古典著作,不仅要做到精准传达原文本的表层含义,还需剖析文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蕴,传达深层文化意义。如此才能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中国,迈向全世界。

猜你喜欢

西川蜀汉译本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登剑门关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蜀汉刘禅的治国举措及其成因
体验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