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06高鑫
高鑫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
老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深入分析和借鉴其思想内容,对教育方法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基于此,该文首先对老子教育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进行阐述, 然后从4 个方面重点探讨如何将其渗透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去,进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 老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思想对中国的哲学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他力推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上,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 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为“道”。
《道德经》一书为老子的代表作,被人们称之为“万经之王”,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至高至善。老子一生推崇“道法自然”,他提倡以“道”为万物之本,以无为、无言的教育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使人们修德修善,最终实现社会大同。他提倡回归生命本质,向自然之本真状态回归,向“婴儿”状态回归,体现了自然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观[1]。
1.1 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就是遵循道的教导方式,不需要使用政教法令去进行教导管理。在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以身作则,以身感化,用身教来体现教育要求,使受教育者得到启示。 其中,“不言”并非真的一言不发,而是要求言简意赅,且要合乎自然之理。
1.2 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并非提倡碌碌无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要求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之事,但也必须去遵循事物本身的法则,顺时顺势而为,做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只有做到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教育,且与“道法自然”是主旨一致的。
1.3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为而民自化”指的是顺应自然,按照事物发展及社会变化的规则去行事,做到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老百姓就会自然顺化而回归淳朴,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在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顺应学生的成长天性及教师的育人天赋,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然化育效果达到最佳状态[2]。
1.4 物或行或随,或峋或吹,或强或赢,或载或果
事物的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有跟随;有温暖,有寒冷;有强健,有羸弱;有安稳,有危机。 人的性格也同样如此,个体带有其鲜明的特征,正所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因此,放眼于教育活动本身,我们应当因材施教,万不可千篇一律,要做到“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3]其主旨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1.5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意思是宇宙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对立面, 阴阳二气相互冲击以达到万物调和的境界。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动促进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学习运用阴阳之道,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
2 思政教育应用老子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2.1 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求
老子教育思想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蕴含了中华民族与广大人民对国家发展的希望。 而老子的“无为”治国理念,体现出他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教育思想[4]。将老子教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中,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 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也是我们产生理想的地方
我们的观念、人际关系、对自己的认知,以及自我信仰,都是来源于传统文化。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将老子教育思想融合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一方面,能够让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
2.3 是学生主观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高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其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高校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清晰;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导致学生的发展受到阻碍; 缺乏对学生正确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导, 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往往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知,而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等[5]。 将老子教育思想融合到高校思政教育中, 对学生本身进行分析,进一步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让学生能够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与意识,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生活自信心,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3 老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3.1 道法自然,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老子推崇道法自然,其中,道的存在与运行法则是自然产生的,所以它的运行主要是依赖于自然,并不受任何外力干扰。 将道法自然思想应用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中, 要求高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与个性特征[6]。基于此,高校应以学生为本,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育活动。
(1)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教”教材。 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并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政治教学的实效性,把一些时政内容融合到思政教育中, 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魅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渗透道法自然思想,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融合一些政治人物和相关事件, 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还需要深化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性得到强化, 进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开展思政教学活动, 让思政教育更加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
(2)因材施教,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教师高效的思政教育战略, 突出表现在“以素养为本”的教育理念中[7]。因材施教法是我国古代就已经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严格要求任何一位教师必须要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状态、 个别偏好等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成长与发展。 也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3.2 无为而为,呈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无为所表现出来的是道德的完善。其中,无为之事, 指的是能够远离各种诱惑, 强化自己的道德修养,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可以融合“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弘扬老子教育思想的现实环境是一个立体化的环境, 它包含网络、校园、家庭、世界等。 在网络快速普及背景下,大学生每天都会在网上冲浪,教师可以建设网络平台,积极传播与弘扬有价值的老子教育思想, 这是我国传统文化育人的重要渠道[8]。教师可以积极开发各种网络载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各种传统文化App等平台,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内涵,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老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教育。
(2)建设校园环境,需要借助于具备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 包括校园生态环境与教学硬件设施等。以校园文化与校训作为精神引领,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 学校创设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感知老子教育思想的内涵, 增强学生对老子教育思想的认知与认同[9]。 老子教育思想具备显著的民族特点,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要从全球化文化视野层面, 对老子教育思想的弘扬与发展进行肯定,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将“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教育方法的创新。
3.3 德善德信,实现人格的正确培育
德善与德信是老子的重要观点, 与高校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
(1)德善,指的是面对善良的人,我们要以和善的态度和善良方式对待他们, 即使是面对不善良的人,也应该采用这种态度对待,这样可以帮助不善良的人逐步向善良的方向发展。 应用到学校的思政教育中,能够使学生的道德人格更加完善,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
(2)德信,指的是无论是面对真诚还是不真诚的人,均要采用真诚的态度相待。 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 可以感化不真诚之人,使其形成积极正确的道德品质。考虑到思政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引导,即使是对不真诚的学生,也应该采取真诚的态度善待他们[10]。另外,实践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先入为主的思想,应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的对象。
(3)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在高校加强党史课程的学习力度,发挥好课堂的优势,系统地传授党史的有关理论。此外,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通过课堂教育,可以将党史有关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一种正本清源的境界。对大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砥砺的品质;同时,根据历史的纵向进程, 可以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高校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 要科学地把握共产党担负历史使命的必然性,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利用其观点与方法等处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思政教育过程中,还应全面分析领导人的著作与党的重要文献资料,准确把握完整的框架体系。
3.4 不言之教,使用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
(1)老子的教育思想中指出,不能刻意采取言语教化,这和无为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必须要顺应学生个体,不能将某种思想强加给学生。不言之教并不是不教, 而应该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隐性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言传身教教育法,避免使学生感受到压力。 在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将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文化素养。 精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学习过程中传承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背景中,往往融合了多种学科,如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门负责研究传统文化的教师相对比较少,对此,为了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除了需要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外, 还需要学校方面为思政教师提供培训机会, 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培训制度, 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需要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的有效整合。
(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为学生搭建心理问题咨询平台,如学校的官网、微信公众号、各类论坛、微博及贴吧等。需要注意的是, 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校园媒体的监督力度, 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并积极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网络道德自律性,并监督和约束好自己的网络行为。 另外,要进一步改变教师中心论,构建出一个和谐、民主且平等的师生关系,认真听学生的想法,切忌将这些声音当作是不和谐的因素而进行压制。 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约束,从而让学生成为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 要避免一味地说教和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手段,进一步促进人文关怀的渗透和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将老子教育思想引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 能够使老子教育思想中蕴含的育人内涵充分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的重要方式,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助于教育方法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