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研究综述
2022-12-06李静春
李静春
(新疆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1 研究背景
词汇的识别与加工是心理语言学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字法加工是词汇识别的第一要素。研究表明进行正字法启动实验时, 如果目标词前呈现其正字法邻近词时, 受试对目标词的识别加工要比目标词前呈现控制词困难, 即产生了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 现有的正字法邻近词效应研究主要包括两类: 拼音文字正字法邻近词效应研究和表意文字正字法邻近词效应研究。该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以期发现拼音文字识别加工及表意文字识别加工过程中的异同点。
拼音文字中正字法邻近词可以从三个水平上定义:特征水平、字母水平和词汇水平。其中Coltheart、Davelaar、Jonasson & Besner(1977)提出的正字法邻近词的定义使用最为广泛, 他们认为拼音文字中替换目标词中的一个字母, 同时保证整个单词的长度和其他字母的位置均不变所得到的另一个单词即为目标词的正字法邻近词。 例如:单词contract 的正字法邻近词为contrast。 同样地,对于汉字这种表意文字,不同的学者对正字法邻近词的定义也各不相同。第一种定义从字形结构以及读音出发, 将相同声旁或形旁的字称为正字法邻近字[1]。 如:“拍”和“柏”为一对正字法邻近字。第二种定义从笔画水平出发,将字形结构相同, 但是某个笔画不同的一对汉字称为一对正字法邻近字[2]。 例如:“幻”和“幼”,“治”和“冶”。第三种从改变单字出发构成正字法邻近词。如“华丽”和“华美”[3]。
2 拼音文字识别与加工
Davis & Lupker(2006)使用掩蔽启动范式探究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 邻近词的数量和启动词的真假(真词、假词)对目标词识别加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启动词的真假会影响受试对目标词汇的识别加工, 假词作为启动词时会促进对目标词汇的识别加工而真词启动词由于词汇词形之间的干扰导致抑制效应。另外,相比高频目标词前呈现低频启动词, 低频目标词前呈现高频启动词时更容易产生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最后,当目标词和启动词有共同的邻近词时,抑制效应更强。
Nakayama、 Sears& Lupker(2008)的研究发现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与邻近词的数量有关, 只有当目标词和启动词的邻近词数量较少时(N≤4),高频启动词会抑制低频目标词的识别而低频启动词不会抑制高频目标词的识别。 当目标词和启动词的邻近词数量较多时(M=10.2),无论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如何都会产生抑制效应。
Qiao & Forster(2013)探究母语新学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其心理表征情况。 研究者认为掩蔽词形启动实验中, 母语新学词为启动词时能够对与其正字法相关的目标词产生抑制效应, 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受到启动词的真、假性影响,即会产生真假启动词效应(PLE)。该效应首次由Forster & Veres(1998)提出并且已经在许多掩蔽启动实验中得到证实[4]。该效应显示,在掩蔽启动实验中,假词启动词(如contrapt—CONTRACT) 对目标词往往产生显著的词形启动效应,而真词启动词(如contrast—CONTRACT)由于词汇之间相互干扰导致启动效应消失, 甚至产生抑制效应。
另外, 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也会受到启动词呈现时间的影响,无掩蔽启动范式中,启动词呈现时间较长(350ms 以上),受试能够意识到启动词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加工。 研究发现目标词词频高于启动词词频时会出现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但是掩蔽启动范式中, 由于启动词呈现时间较短(57ms 左右),受试意识不到启动词的存在因而对其的加工是无意识的。 研究发现启动词词频高于目标词词频时,受试对目标词的识别加工减慢。研究者认为尽管启动词呈现时间较短, 但还是激活了其心理表征,因此会和目标词产生词汇竞争,为了能够识别目标词,这种激活需要被抑制,从而减慢对目标词的识别。
3 表意文字识别与加工
拼音文字中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已得到广泛验证, 研究者开始关注表意文字的识别加工过程中是否同样也存在类似的抑制效应并发现该效应的确存在于表意文字的识别中。 研究者探究日语片假名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并发现当启动词是目标词的正字法邻近词时,受试对目标词的识别加工减慢。该研究认为词汇竞争也发生在非拼音文字词汇识别加工过程中。 研究还发现这种抑制效应不受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调节,这与拼音文字中的研究结果并不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日语片假名多用于标注外来语的读音,实质上也是一种拼音文字,因此其实验结果不足以完全证明表意文字中也存在类似的抑制效应。Nakayama 等人(2014)探究日语汉字双字词中的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并发现存在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且不受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的调节。
此外, 也有研究关注汉字识别过程中是否出现类似抑制效应。 Wu & Chen(2003)在词汇判断任务中发现目标词前呈现其高频正字法邻近词时, 受试识别目标词所需时间增加。在另外一个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采用掩蔽启动范式并控制汉字邻近字的字频和笔画数考察汉字的邻近字抑制效应。 研究结果发现正字法邻近启动字会抑制受试对目标字的识别,这种抑制不受启动字和目标字的相对字频影响[5]。李琳(2014)考察启动类型(正字法邻近字、控制字)、启动字和目标字相对字频、邻近字的形音(形同音同、形同音不同) 这三个变量对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汉字识别中存在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且不受启动字和目标字相对字频的影响。另外, 形同音同的邻近字对目标字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 王敬欣等(2015)采用掩蔽启动和无掩蔽启动两种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过程中的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 结果发现掩蔽启动范式下存在正字法邻近字抑制效应且不受启动字和目标字相对字频的影响,但是在无掩蔽启动范式下并未出现该抑制效应,这与拼音文字中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研究者认为该结果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启动词呈现时间过长对启动字和目标字的交互产生影响, 但该观点并不成熟,需进一步验证。
拼音文字的识别中, 这种抑制效应会受到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邻近词的数量、启动词的真假(真词、假词)以及启动词呈现时间的影响[6-7]。 表意文字的识别中, 研究发现这种抑制效应不受启动词和目标词的相对词频影响[8-9],但是会受到邻近词的数量、汉字的一致性以及研究范式的调节[10]。 研究者认为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基于词汇输入之间的相互竞争。 对于词汇竞争,交互激活模型(McClellnad & Rumelhart, 1981)是目前最具解释力的模型。根据交互激活模型, 呈现一个词时不仅会激活这个词本身的正字法信息, 同时也会激活与它表征相似的所有词的正字法信息。 另外,词形激活是一种“激活延续效应”(persisting activation effect)。 当启动词呈现时,由于词汇之间的交互激活作用,导致词形相近甚至完全相同的目标词的激活。因此,当目标词呈现时,原有的激活一直延续下去,其识别速度加快,产生掩蔽启动效应。但是,启动词也会激活目标词的竞争者,如,比目标词词频高的正字法邻近词,为了能够识别目标词,这种激活需要被抑制,从而减慢对目标词的识别。
4 结论
该文分别从拼音文字识别加工和表意文字汇识别加工两方面梳理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并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词汇识别加工过程中均会出现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 但与拼音文字识别加工不同的是表意文字识别加工过程中出现的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不受启动词和目标词相对词频的影响。关于该不同,目前没有实证研究做出解释,王敬欣等(2015)认为可能的解释是汉语的结构非常紧凑,语言密度较高,因此识别加工汉字时对启动词呈现时间过长可能对启动字和目标字的交互产生影响,但该观点并不成熟,需进一步验证。
另外, 上述研究结果都是基于母语词汇识别与加工,目前部分研究发现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时,英语词汇识别加工过程中依旧会出现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 然而部分研究则发现此过程中没有出现正字法邻近词抑制效应, 正字法邻近词反而会促进对目标词的识别[11-12]。 关于此,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以验证已有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