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危”与“机”*

2022-12-06

关键词:智能算法针对性算法

郭 超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33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事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事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智能算法蓬勃兴起,人们正阔步迈入智能算法时代。身处这样的时代境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摆脱智能算法的多重影响,其针对性的提升既面临罕有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究竟面临哪些“危”与“机”?如何化“危”为“机”?本文将逐一论析这些问题,以期投砾引珠,冀望方家同仁深入探究。

一、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危”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智能算法亦是如此。如果科学运用智能算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提升就能得到有效助力,反之,就可能遭遇偏失、消解、削弱等风险和挑战。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主要面临以下四重危机。

(一)算法偏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针对性偏离之“危”

作为人脑功能的延伸和放大,算法的确大大提高了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精度。然而,“算法不是神,算法会出错,也会产生误导行为”[3]。数据是算法的“根”与“魂”,离开数据,算法就会寸步难行。当今社会,大数据发展势如破竹,但是“数据孤岛”现象依然比较突出,任何主体掌握的数据都是有限的,离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存在较大差距。既然数据信息的全面性难以保证,基于数据分析的算法就无法避免以偏概全的误识。现有的数据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数据是人们伪造的。虚假的数据信息无疑会加大算法犯错的概率。此外,算法推荐机制本身并不科学和完善,算法推荐结果有时并非人们所愿、所需。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算法同样不是万能的,同样存在以上谈及的算法缺陷、算法弊端、算法偏失。单个主管部门和教育主体不可能全面掌握关涉大学生思想言行的所有数据信息,而且这些有限的学习数据、生活数据更多反映的是大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难以展现其内在的思想、情感、价值观。还要看到,个人独特的思想空间和精神世界带有较强的私密性,不希望别人干扰和侵犯。少数大学生常常会伪装自我,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不随意流露自己的心灵秘密。因此,大数据并不能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思想原貌、精神需要、价值追求等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并“没有从根本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之谜”[4]。有针对性地设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坚持以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导向,对准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既然大数据揭示的思想问题可能是表层的、片面的,了解的思想需要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那么盲信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出的算法结果,让算法决定行动目的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最终就会偏离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满足大学生思想需求的主旨和主线。

(二)算法冷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针对性极化之“危”

算法冷落指的是算法只是推荐与用户固态化偏好、黏性化需求一致或类似的信息内容,会自动屏蔽、阻隔、过滤、拒斥其他“异质信息”。算法推荐很好地解决了信息超载境遇下信息传播又快又准的难题,但是面向受众过度传播同质单一的信息,势必遮掩受众的观察视域,挤压受众的选择空间,久而久之受众只听自己选择的东西和愉悦自己的东西的通讯领域,将自身桎梏于信息“茧房”之中。[5]由算法冷落、算法偏见形成的信息“茧房”“气泡”“隔离墙”“回音室”,不仅会固化、窄化个体的需求,而且会阻滞群体之间的思想交流,诱发群体极化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抽象性和严肃性,与受众的接受趣味大相径庭,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往往被算法所‘冷落’”[6],容易遭到受众的抵制。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味尊崇算法,完全依循算法逻辑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推送大学生“最想看”“最想听”的而非“最应该看”“最值得听”的内容,那么安身于信息“茧房”的大学生只会接受自己感兴趣的思想内容,社会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就会遭到算法冷落而难以入耳、入脑、入心。可以说,在单一化、片面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会面临狭隘化、极端化发展之风险。

(三)算法僭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性失当之“危”

人既是算法的设计者、制作者,也是算法的主导者、控制者,算法受控于人并为人服务。如果认为算法是万能的,赋予其至高权力并凌驾于人之上,让其完全代替人的工作,将人变成它的奴隶,就会出现“算法僭越”。思想政治教育是依靠人去教育人、引领人、改造人的一项实践活动,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发挥人的作用方能奏效、管用。换言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针对性的关键要素是人而非物,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决定力量,技术、载体、平台只是辅助力量。在智能算法强劲赋能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少难点、痛点问题迎刃而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到了助其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好帮手。如果智能算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功能拓展和权力扩张,并成为主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方式选择、策略调适的核心变量,形成事实上的算法僭越,那么就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主导优势消失,权威地位旁落,主动设置议题的能力不足,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失灵,主导地位不断弱化”[7]21。无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算法逻辑”多么缜密、“工具理性”多么强大、“技术含量”多么丰厚,离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把关和权衡,思想政治教育都不可能做到因人而异、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从而背离灵活性、创新性、针对性的发展要求。

(四)算法焦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针对性削弱之“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持“用户至上”“流量为王”是智能算法平台的生存之“道”和取胜之“钥”。迫于争夺用户、占领市场、谋求发展的压力,智能算法平台会产生“流量焦虑”和“算法焦虑”。畅游信息海洋的网民,“常常是猎奇心重,对低俗内容较为敏感,这类低质量信息往往点击率较高”[8]。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缓解“算法焦虑”,智能算法平台使出浑身解数创新求变,想方设法出奇制胜,绞尽脑汁取悦、迎合用户,甚至无视“红线”,突破“底线”,大力推送低俗、庸俗、恶俗、媚俗内容,肆意传播不良社会思潮,以颠倒黑白、造谣传谣、歪曲历史、诋毁英烈、抹黑名人等手段博人眼球、赚取流量。一旦内容肤浅、形式怪异的“精神快餐”充斥网络空间,大学生对碎片化、娱乐化、劣质化信息的点击率、点赞率更高,“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就会在思想文化领域显现出来。日复一日,在非主流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下,大学生精神世界被污染、思想认知被扭曲、价值行为被误导的风险就会与日俱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导力、引领力和凝聚力也会大大降低。如此一来,由“算法焦虑”催生的流量变现失当、传播内容变异、主流价值式微等负面影响,就会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针对性。

二、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之“机”

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实际,找准问题,根据对象、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运用不同的形式、内容、方法、载体等施加影响,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并且能够“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分门别类对大学生实施分众化教育,精准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略,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核心要义。智能算法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指引着知识传播方式、信息推介方式、思想交流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不仅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带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而且提供了新技术、新场域、新平台。

(一)私人“定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教针对性之“机”

在信息化社会,面对信息的高度开放、高频流通、高位泛滥,人们往往很难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智能算法的强势崛起,有助于“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信息处理范式的‘超载’危机,实现新的技术范式下的供需适配和消费‘扩容’”[9]。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长期跟踪、深度挖掘、关联分析,以今日头条、UC头条为代表的智媒平台利用算法这个“读心术”,根据用户的兴趣、习惯等量身定制资讯信息,精心打造“我的日报”“我的频道”。这种信息私人“定制”模式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信息传播的精度、准度和效能。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大学生既有共通性、普遍性的思想政治需要,又有异质性、独特性的成长成才需要。既往“一对多”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体现个体的个别差异性、教育的层次性以及多元化的价值需求”[10],难以给予学生特别的关怀和服务。借助算法主导的私人“定制”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围绕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兴趣、接受图式、发展需要等,为他们“定制”符合自身实际、切合自身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灌输、思想关怀、价值引领、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这种私人“定制”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对具体的人进行施教,大大增强受教对象的获得感,而且有助于引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精准推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针对性之“机”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的新样态,个人在网络世界的一切言行举止几乎会烙上“数据印记”。基于持续追踪、长期观察、深度分析人们的“数据印记”,智能媒介和平台就能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稳定性、倾向性的要素,对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和“精准预测”,进而向他们精准推送“越来越懂你”的信息。供需错配、供需失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大顽疾,思想政治教育者煞费苦心灌输之“理”、传授之“道”并非大学生所需、所愿。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认识不够全面、准确,“理”的灌输和“道”的传授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如果将智能算法创造地性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关涉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与趋向的海量数据信息统计分析、提纯处理,精准刻画他们的“精神图景”,对准他们的所惑、所需、所盼,贴近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就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精准传播,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平衡。

(三)类群划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选用针对性之“机”

智能算法推荐有多种类型,其中基于内容信息、协同过滤、热点焦点的推荐是主导类型。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是指“对用户行为数据进行聚合分类,寻找出相似类别的‘同类人’,推荐相同兴趣用户关注的信息”[7]19-20。如此一来,原本来源广、结构杂、数量多的用户经过算法处理后就能被准确定位分类,归于不同圈层、社群的用户就会贴上相应的标签。一旦“内容标签”与“用户标签”匹配成功,信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就能得到极大提升。面向具有显著群体差异的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式方法至关重要,其中分众教育必不可少。科学识别、准确划分类群是高校实施分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标准难以量化、评判不够精确、主观色彩较浓等问题。依托智能算法技术优势,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透析大学生“数据库”,依据反映大学生家庭背景、性格特征、专业特点、学习水平、兴趣爱好、人生志向等方面的数据划分大学生群体,对不同群体选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要注重以理服人,有的要注重以情感人,有的要注重实践育人。针对智能算法识别的生活困难、学习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异常等特殊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更要重视方式方法的合理选择,勇于并善于创新方法,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四)全程跟踪: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调适针对性之“机”

智能算法能够为用户提供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除了统计的样本多、测算的范围广等因素,观察的周期长、反馈的速度快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智能识别、智能交互、智能传感等高端设备可以全过程追踪“数据流”的变动轨迹,全天候感知“信息场”的变化态势,将最新的数据信息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后台处理,算法平台经过重新计算和查验,就能做出新的判断和预测,及时改变信息传播方向和方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其影响因素亦是多元、多变的。只有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对其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应变之策。借助智能设备全程跟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接收大学生思想信息的反馈,在横向与纵向、历时与共时、潜在与显在的算法比对中发现大学生新的思想问题和思想诉求,无论是对于正面教育引导策略的改进,还是对于反面批评批驳对策的革新,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智能算法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化“危”为“机”之策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对智能算法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而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我们要以辩证思维看到“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从以下维度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化“危”为“机”的策略。

(一)理性审视:正确认识智能算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中的作用

近年来,以智能算法为依托的精准传播、精准营销、精准帮扶、精准救助、精准医疗、精准预报等新理念、新方法广泛运用,如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顶级高手、谷歌成功预测流感暴发等事件,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智能算法的神奇和伟大,也使人们越来越看重、推崇、依赖智能算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投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人将智能算法视为“灵丹妙药”,认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第一要义和关键之举在于善用智能算法。不可否认,对于有针对性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等而言,智能算法的确有其独特优势和巨大价值。然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很多数据信息难以量化和计算,自始至终充满太多的“变数”和“未知数”,其针对性的提升并不一定通过精细化计算、逻辑化推理、程式化操作、智能化调适就能实现,智能算法内蕴的数理逻辑、计算逻辑、技术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生成逻辑、提升逻辑并不总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出“算法万能”“算法至上”的认识幻象,就要理性看待智能算法的功能和作用。就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而言,智能算法的作用是有限、相对、有条件的,而不是无限、绝对、无条件的。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技能、艺术、智慧相比,智能算法扮演的角色是配角而非主角,所起的作用是次要的、辅助的而非主要的、根本的。概言之,不能盲目崇拜智能算法,亦不能过分拔高智能算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中的地位,对其功能和作用务必细思之、慎用之。

(二)人机协同:有效弥补智能算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中的缺陷

在智能算法时代,信息是备受青睐还是屡遭冷落,能否传得开、立得住,关键由代码程序、智能机器说了算。无论计算程序多么周密、计算机器多么先进,智能算法都会戴着有色眼镜审视、筛选、推送信息内容,构筑牢固的“信息栅栏”以阻截不同类别、不同样态信息的传播。与娱乐新闻、奇闻趣事、笑话段子等信息相比,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吸粉”能力存在先天不足,往往成为算法指令下被机器屏蔽、舍弃、淘汰的对象。要扭转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被算法冷落的困局,就必须明白“算法主导的时代,更需要把关、主导、引领的‘总编辑’,更需要有态度、有理想、有担当的‘看门人’”[11],在充分利用机器显著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确保机器为人所用、机器为人所控,推进人机联动、人机协同。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发挥智能算法技术在信息传播中“快、准、新”的优势,向大学生及时宣传国际国内新形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党和国家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中提升其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牢牢把握人在信息鉴别、信息评判、信息管理、信息选送中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对照对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高校要科学制订以算法为辅助的信息选用标准,算法平台的推荐内容最终要由人来把关和定夺。对于那些博人眼球但低级庸俗、消极腐朽、虚假宣传、造谣生事、违法乱纪的思想舆论要坚决抵制;对于那些内容新、时效性强的思想舆论要优先推荐、及时推荐;对于那些政治性较强、理论性较浓但能够让大学生受益终生的思想舆论,要通过话语转换、形式创新等手段反复推荐、重点推荐。

(三)价值引领:大力整治智能算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中的乱象

表面看来,智能算法只不过是一种纯粹的代码运算和技术操作,本身并不掺杂价值因素,也不承载价值利益。其实不然。任何智能算法从程序设计、代码编写、规则制定到样本采集、信息选择、内容推送,各个阶段和环节无不体现人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诉求。简言之,“价值中立”绝非智能算法的本色,“价值有涉”才是其真实面相。在价值利益驱动下,智能算法推荐的根本标准并不是信息内容品质的优劣好坏,而是信息内容能否带来价值增值;“算法为王”背后体现的不是“内容为王”,而是“流量为王”。由“流量焦虑”诱发的“算法焦虑”本质上是“价值焦虑”,一旦这些“焦虑”叠加,得不到有效纾解而失控,就必然造成价值体系失序、价值行为失当。为了追求价值利益最大化,一些门户网站、新兴媒体、互联网企业将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之上,宣扬“用户至上”,千方百计利用算法投其所好,热衷传播非主流思想文化,任凭不健康、不文明、不真实的信息内容泛滥,严重误导大学生价值观,极大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正面教育引导的针对性。治理算法引发的思想文化乱象,要“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2]318,为智能算法的正确使用和科学推荐定好“风向标”、把好“方向盘”。在当代,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算法推荐流程,把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智能算法推荐思想文化信息的主要标准,对契合、弘扬、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信息要多向大学生推荐,对歪曲、背离、破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信息必须及时制止和清理。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算法设计者、执行者、使用者提高算法素养,恪守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增强社会责任感,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关照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服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用心打造、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要求的思想文化精品。

(四)赋能开新:深入挖掘智能算法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中的潜能

唯智能算法是从,抑或将智能算法拒之门外,都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待智能算法的科学态度。正确做法是,在反思的前提下用好智能算法,在发挥其既有优势的同时发掘它的潜在功用,拓新它的赋能空间。一是研发和用好“党媒算法”,促进主流媒体智慧升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媒介传播主流声音的针对性。新形势下主流媒体要更好地担负“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2]312的时代使命,应该多学习人民日报客户端旗下“人民号”广受好评的成功之道,主动拥抱、融通智能算法,巧借智能算法之东风,更及时、精准、有效地向大学生传播主旋律、正能量、好声音。二是借助智能算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兴趣爱好,通过开发饱含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智能游戏软件,开展“微宣讲”“微辩论”“微公益”等活动,构建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途径,在形式新颖、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三是以智能算法为联系纽带和合作平台,培育一支由新闻舆论工作者、智媒从业人员、算法技术人员、数据操控人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组成的协同育人队伍,打通彼此深度合作的“最后一公里”,凝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算法推荐等新技术交融互补,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技术保障。

总之,智能算法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创造了良机,也带来了危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认识上要理性、辩证地看待智能算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升过程中的“好”与“不好”、“行”与“不行”、“能”与“不能”;在行动策略上要秉持用之有道、用之有法、用之有度的原则,尽可能地发挥智能算法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规避智能算法的危害。此外,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关键在人而不在物,与“智能”和“算法”相比,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智慧”和“教法”更为重要。无论智能算法在未来教育领域多么神通广大,人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方法都不能式微甚至缺位。只有将智能算法的应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智慧的培育、教育方法的改进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

猜你喜欢

智能算法针对性算法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哪种算法简便
加州鲈烂身病因复杂,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十分重要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护理中的应用
Travellng thg World Full—time for Rree
进位加法的两种算法
根据问题 确定算法
改进的多目标快速群搜索算法的应用
烟草香级智能集成分类方法
基于Robocode的智能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