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建筑之美,悟玄妙之道
——评«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

2022-12-06杨铭硕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建筑

杨铭硕

宋晶教授的倾力之作«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以下简称«大岳品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于2020 年12 月出版。 该书主题鲜明,视角新颖,征引宏富,图文并茂,尤其是书中所附大量图片,多系作者在野外调查中亲自摄得,便于读者对武当山道教建筑有清晰直观的了解。

对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 张华鹏«武当山古代建筑的修葺»一文发表于1993 年,从建筑工程师的专业角度指出了武当山道教古建筑维修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学者主要围绕堪舆学分析武当山道教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李程的«武当山道教建筑中的“风水”原则»(2004)、王少儒与冷勇«试论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风水观念和环境意识»(2007)等文。 另一些文章则进一步探讨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和构造艺术,如宋小川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布局与构造艺术研究»(2009)、王晓与梁琦«武当山道教建筑导引空间分析»(2012)、江润滋等«湖北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结构布局特征与成因研究»(2019)等文。

近十年来,部分研究者开始把眼光投向道教建筑的审美价值研究,如湖北工业大学罗媛的硕士论文«“仙山琼阁”里的装饰艺术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研究»(2014),把建筑工艺与审美结合,研究武当山道教建筑的装饰之美。 又如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雷祖康的论文«古建筑彩画的二维图像信息现场量测技术数字化实践——以武当山道教建筑两仪殿壁画为例»(2017),研究武当山道教壁画的现场量测技术。

此外,目前关于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研究专著仅笔者所见有:祝笋«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祝建华«湖北建筑集粹:武当山古建筑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张良皋«武当山古建筑»(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金影与金开诚«武当山古建筑»(吉林出版集团,2010)、耿广恩与明剑玲«武当山古建筑群»(广东旅游出版社,2011)、黎朝斌与王风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测绘与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等,旨在介绍全山各处景点的自然风光和宫观概况。 金影、金开诚«武当山古建筑»及张良皋«武当山古建筑»二书,从文化学角度对武当山道教建筑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武当山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道教古建筑群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仍然需要文化学尤其是美学意义上的系统诠释,«大岳品鉴»一书由此应运而生。 该书在建筑美学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兼有视野的开阔性和内容的细致性,论证的理论性和资料的翔实性。 以下不揣浅陋,试对该书的价值和贡献进行分析评价。

一、学术视角新颖独特:从审美角度品鉴道教建筑

自道教产生以来,就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隐逸文化、神仙传说等关系密切。 道教徒远避尘俗,栖于山野,追求散淡逍遥、长生久视之道。 他们醉心山水,以自然之境为精神皈依之所,在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乱石飞流之间开辟道路,建造各种桥梁、神道及宫观庵庙等道教建筑,祭神祈福,炼性修心。 早期道教因建筑工艺及技巧的落后,加之道教徒崇尚虚静、至简的生活审美,常依托岩阿,因陋就简地修筑一些岩庙,或在山野平旷处建造茅庵草亭。 随着道教的发展和建筑工艺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规模更大、级别更高、构造更为复杂精美的道教宫观,成为道教徒修道、传道和举行斋醮科仪的重要场所。

«大岳品鉴»一书研究的武当山道教建筑,是指武当山地区从元代开始修建的、以“九宫八观”为突出代表的一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 明皇室崇信道教,尤以明成祖敕建所致,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的武当山道教宫观因之而兴,直接抬升为明代皇室家庙,确立了玄帝祖庭的宗教地位。 “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境中”[1]。 其道教建筑壮丽精美,巧夺天工,是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也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1994 年,武当山因道教建筑文化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八百里武当因为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等级最高绝的道教建筑群而熠熠生辉,代表着近千年间中国道教建筑的最高水平。

要全面理解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深刻内涵,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融会贯通,包括美学、艺术学(书法、绘画、雕塑、篆刻等)、文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堪舆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 该书最大的特色正是从美学角度切入,系统解读武当山道教建筑。 审美活动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并非努力一定可至,人的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天赋,更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主动的审美意识。

自觉开展审美活动,培养审美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把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逐步地、分层次地纳入到审美体系中来。 各种重要的物质及非物质的文明成果,都应被赋予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人类文明成果所具有的匠心之美,承载着人类的智慧,蕴含着历史的积淀,体现了阴与阳、显与隐、力与柔、动与静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体现着“道”。 武当山从自然山水到人文建筑的命名,其背后所蕴含着的“道”,正是道家道教哲学所追慕和崇尚的大“道”。 道家倾心山水,隐逸修真,向往和想象神仙世界,武当山道教建筑即可视为对这种审美想象的具象化。 山峰之巅,云雾缭绕,符合想象中的神仙居所,高道隐于山中清修,似神仙般飘渺。

«大岳品鉴»的作者尝试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全书各章分别剖析道教建筑的名称释义、堪舆选址、规制布局及审美鉴赏。 名称释义融合了道教的教理教义、神仙信仰、道派法脉、高道涵养、玄帝的神性职司及其历代封号的变化等文化背景,阐释了别出心裁的命名释放出来道教建筑的文化内涵。 堪舆选址运用了大地经络等传统堪舆理论,并结合建筑哲学思想,阐明了道教建筑的自然生态格局及所蕴藏的神秘玄机,揭示了古人在道教建筑选址实践中的高超智慧。 规制布局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建筑格局,提炼了大型道教宫观建筑群的规格形制及平面布局结构。 审美鉴赏点明了不同的道教建筑组群各具特色,体会其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独到视角,把握整体建筑空间组合艺术,分析单体建筑造型设计艺术,从而剖析道教建筑的审美价值。 “以领略武当山道教建筑的庞大规模、雄伟气势、皇家规格,体会道教建筑所传递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感受道教建筑融合神灵信仰所造就的特质”[2]3,这一部分是全书最大的创新点,也是作者花费心力的精华所在。

武当山道教建筑所代表的道教文化,突出地具有清、虚、静等审美特点。 道教文化及其背后的道家道教哲学思想,以隐逸、超脱为核心,崇尚求真、尚和的理念,这些内容在武当山道教建筑中得到了直观反映。 因篇幅所限,该书选取武当山“九宫八观”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宫观进行文化阐释和审美鉴赏,包括“静乐宫”“玉虚宫”“遇真宫”“太和宫”“清微宫”“元和观”“复真观”等,其中不乏“清”“虚”“静”“真”“和”等字样。 武当山道教建筑及神像雕塑、壁画等,可视作宗教信仰的具象化,从某种层面满足人们对道教神仙世界的想象,是沟通世俗生活与道教神圣界域的桥梁。若神仙世界真有大殿高阁、琼楼玉宇,则武当山各大宫观不啻为极好的呈现。

该书作者的视角和想法,是让武当山道教建筑在审美意义上从它所处的世俗世界,回归到周遭的山林川泽中去,融合到自然环境中去,这是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最佳诠释。 汪国瑜«建筑:人类生息的环境艺术»一书涉及“审美特征”“山水情趣”,书中说:“在先民们的思想意识中,景的概念所涵盖的对象主要是自然山水。 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山水审美似乎都有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而中国人对此情有独钟,正说明我们的民族对自然山水有特殊的感情和认识,反映了我们寄情山水、对自然的崇尚。”[3]建造于山水林泉之间的道教建筑,典型地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础和本根,在武当山道教建筑审美鉴赏这一课题中,它们被视作最高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山水游记、山水画、山水雕刻,以高山流水为重要表现对象的中国古典音乐,以自然山水为重要题材的古典园林艺术等,都是人们感知体会自然之美的现实反映。

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著«凝动的音乐»一书,题目本身就富有美感,也是梁先生对“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在建筑学领域的巧妙挪用。 建筑也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石等天然材料。 如果把建筑比喻为无声的音乐,可以从中感受到跳跃的音符和悠扬的旋律。 木石的质感相当于音乐的音色,还包括色彩、肌理等方面,仿佛具有了生命。 王亦民的«凝动之间:建筑与音乐»一书指出,建筑与音乐物性相通,建筑音乐可以补足大自然。 他使用“触觉”“体感”“波动体验”等类似概念,从更高层面指出:“风景、建筑和音乐都来自宇宙和大自然的运动,都是这运动的产物……建筑和音乐在这方面的表现无疑也是来自二者特有的物质性本源,所以也就和建筑音乐的符号、动力感以及心理场的作用相关。 一言以蔽之,建筑和音乐的美贯穿了视听以及人体的全身心体验。”[4]自然物以无声胜有声,工匠的巧手匠心改变了天然木石的形状,却保留着其内部来自自然的节奏和韵律,使其能够为人所用,成为承载人类文明智慧的物质载体。 因此,对于道教建筑进行审美鉴赏,需要综合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等多种感官,再加上想象和联想,才能够实现鉴赏的最佳效果。

现代人很难想象,在山路崎岖难行的年代,古人是怎样将建造武当山宫观的大量木料、石料从遥远的地方运到武当山脚下,再运至半山腰甚至金顶;也很难想象这些材料是怎样巧妙地被切割成不同形状,无需一钉一卯,却成了无比牢固的建筑构件;更难想象工匠们是怎样开采巨石,然后刀凿斧刻,雕琢成须弥座、望柱栏杆、踏步石磴、石雕造像、赑屃圣碑、石雕牌坊等。 有的建筑构件及神灵造像直接使用金银熔炼铸成,更为珍贵。 如武当山大顶金殿,为世界现存等级最高的铜铸鎏金道教殿宇,玄天上帝端坐殿内,风姿魁形,容仪俊伟,神态威严,金童、玉女、执旗、捧剑作为侍卫众神分立两侧,其塑像逼真传神,反映了十五世纪中国金属冶炼技术的伟大成就。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直射金殿,玄天上帝神像呈现“金光妙相”,耀眼炫目。 武当山山川流峙,宫观严密,朱红的宫墙效仿北京故宫,体现着皇室家庙的庄严肃穆和壮丽华美,翠绿的屋瓦则与周遭苍翠的山峦和林木完美融合。 无论是道教建筑的规制等级,还是建筑工艺的精巧程度,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除道宫、道观等主体建筑外,武当山庞大的道教建筑群还有不少附属建筑。 如«大岳品鉴»第二章写的“治世玄岳”牌坊,是明世宗朱厚熜重修武当山新增的标志性建筑,有祝寿之义,也成为香客信众抖擞精神踏上朝山进香神路的起点,书中详细赏鉴了“治世玄岳”石雕牌坊的审美价值。又如书中第七章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天津桥进行鉴赏,并梳理出武当山古桥104 座。 这些宫观庵庙及附属的牌坊、桥梁、神道等,仿佛一组大型乐曲,合奏出了高低不同的音调和美妙的旋律。

在«大岳品鉴»写作过程中,作者广泛参阅文献资料,并编著了«大岳清游:武当山游记辑录»«大岳流韵:武当山诗歌辑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年6 月出版)二书作为研究基础。 因此,«大岳品鉴»才能将相关的诗歌和游记等巧妙地融会贯通,所包含的山水文学内容具有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特征,又因与宗教密切相关而具有显著的超越性意义。

二、道教建筑主题突出:武当山道教的玄天上帝信仰

学术界研究宗教与环境关系的专著和文章多集中在佛教建筑研究方面。 如梁思成的«凝动的音乐»有“中国的佛教建筑”“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梁思成弟子、现代建筑学家萧默的«建筑的意境»中“中国独擅的环境艺术”一章提及“佛塔”“佛寺”。 山东大学文学博士戴孝军的«和谐与超越——中西传统建筑审美文化核心比较简论»研究了“道家的美学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呈现”,指出了儒道体系的不同思想内核交互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

武当山以奉祀玄天上帝为主,杂以众多道教神祇如雷部诸神、斗姆天君等,组成了庞大的武当山道教神仙体系。 武当山道教建筑以玄天上帝信仰为主题,建筑及装饰风格非常典型地体现了玄天上帝信仰的文化内涵。 在对这些建筑进行审美鉴赏时,必须考虑其宗教信仰文化背景。 «大岳品鉴»一书首先对道教建筑作名称释义,再分析其宗教意义,力图深入剖析玄天上帝信仰的文化内涵。 因为建筑承载着记录、传播道教文化的重要使命,一砖一瓦、一墙一阶、一桥一柱,虽然静穆无声,却仿佛在苍山之巅、密林之中对朝谒者讲述着真武修真的神话传说,这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的特色之处,也是其题中之义,而世俗建筑鉴赏则集中于建筑技艺的鉴赏及实际功用的分析。 梁思成曾指出:“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构架的纵横承托或联络,常是有机的组织,附带着才是轮廓的钝锐,彩画雕饰,及门窗细项的分配诸点。 这些工程上及美术上的措施常表现着中国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们研究。”[5]行于武当山神道,依次游览各大宫观,真武修行的过程仿佛历历在目,道教建筑给人的启悟是无限的。

«大岳品鉴»各章“审美鉴赏”部分,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内力和精妙的鉴赏眼光。 以第十二章第四节“太和宫审美鉴赏”为例,分四个层面依次分析了“审美视角:视域阔大,用虚处理”,即建筑宏观上的用“虚”处理,剖析了虚旷处理、虚涵处理、虚灵处理的高妙设计;“审美意象: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即建筑微观上的金色崇尚、择中定位、模仿故宫,突出了紫金城作为“玄帝之城”的神圣灵境;“审美意境:景观建构,遐思无限”,即建筑景观建构上的作用,以组景式、点景式、观景式等构景方式揭示意境的神奇与美妙;“审美意匠:精心营造,风格独特”,即建筑太和思想的创意设计,从而产生扣人心弦的玄武造型,还注重了结构处理、不同材质的技术运用以及对细部装饰所产生的视觉感受和深刻的宗教意义。 可见,对于太和宫建筑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审美分析鉴赏。 书中其他各章各有特色,此不赘述。

玄天上帝信仰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灵魂所在,其具备的审美特质也是武当山道教建筑必然具备的审美特征。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玄天上帝为北方之神、水神、司命之神、治世福神,其色尚黑;亦为战神,以降妖除魔为务,其形象多为披发跣足,蹑踏龟蛇,具有威严刚毅的力量之美。 又因其形象中有龟蛇缠绕,故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之象征。 作者对大量玄天上帝造像进行了分类,并细腻地描述出不同造像的神貌特征。 书中特别指出:“武当山处于中国南北交界之地,至明代,文神、武神、战神玄帝造像,青年、中年玄帝造像,数万尊玄帝造像遍布于武当山各大道观,起到了全面强化玄帝‘仁威’的作用……命名突出了战神的形象,也包含着福神的特质,更加符合时代需要和人心所向。”[2]569-570

三、系统思维的方法:作为整体的道教建筑群

«大岳品鉴»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运用系统思维把握武当山道教建筑。 系统思维强调整体观和全局观。 审视武当山及其道教建筑,首先需要有大的视野,从中国山川大势上看,武当山的地形地势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将“七十二峰朝大顶”视作统一整体,与蛇的崇拜结合悟到“圣火蛇”,从而彰显“阴阳二元论”思想及其“保合太和”的宇宙观。 该书“引论”所述三个问题,即以北方玄武为核心的、杰出的堪舆选址,以“九宫八观”为代表的卓越的整体规划,及以真武修真神话为线索的、巧妙的选点布局,都显示出一定的逻辑抽象能力。

古代设计者的思路相当严密精巧,整合武当山地区方圆数百里的地形特质。 书中写道:“武当山道教建筑最为独特的文化特征,莫过于道教建筑的选址布设与玄帝修道的神话典故的巧妙结合,这在中国道教名山建筑中别具一格。”[2]25为此,作者专门梳理了一条以玄帝修真的神话故事为主要梗概的思路线索,串联起全山各大宫观、岩庙、祠、堂、门、台、井、桥等单体建筑。 作者写道:“如果说经典和山志等理论的建构使武当山满布仙迹而成圣境,那么玄帝神迹与武当山的偶然对接,使得武当山幸运地承担起天下第一仙山,超越于五岳之上大岳的重任,从而成就这部用建筑语言诠释道教玄帝信仰的人类世界的不朽巨制。”[2]36这些系统把握和整体认识,把对武当山道教建筑的认知带上新的高度。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风雨剥蚀和各种人为因素,武当山道教建筑中的部分宫观庵庙及内部神像、雕刻等再也无法重现初建成时的华美形态,相当一部分牌坊、桥梁、神道、宫观、亭台、宫墙等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倒塌、破碎和风化剥蚀,这是武当山的重大损失,更是道教的巨大遗憾。 假如完全失掉武当山道教建筑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将是令人痛心的。 今天我们对武当山道教建筑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保护,对民族性的保护,对中国人自己艺术审美特性的保护。因此,对武当山道教建筑进行多角度深入地诠释十分重要,要让慕名来到武当山的人们,在饱览自然风光、谒拜祈愿的同时,不只于惊叹道教建筑的壮丽华美,还能从美学、哲学的更高角度去体悟武当山道教建筑,深入理解中国道教文化。

四、结语

武当山因道教闻名于世,又以道教建筑最为出色,道教是思想底色,道教建筑是具体呈现,武当山因道教建筑的壮丽精美而大放异彩,这是中国留给世界的一座巨大文化宝库。 由于篇幅所限,这本«大岳品鉴»重心放在武当山各大主要宫观上,对于周边的一些附属建筑如殿坛、亭台、岩庙、神道等,尚未一一写出,寄期望于未来的研究。

武当山肩负着弘扬中国道教文化的历史使命,而这本诞生于武当山脚下的«大岳品鉴:武当山道教建筑鉴赏»,也正是武当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它填补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美学研究的空白,也是中国建筑美学领域的一次富有创新意义的拓展。

猜你喜欢

武当山道教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武当山道人消防队荣获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集体奖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轻轻松松聊汉语:湖北武当山
武当山武术馆发展现状研究
武当山特区欢欢喜喜过大年
道家道教研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