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价值定位与传承机制探究

2022-12-06吕金栋马玉静王祥林和静黄坤易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5期
关键词:秧歌黄河流域文化

吕金栋,马玉静,王祥林,和静,黄坤易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109)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鼓子秧歌文化是黄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鼓子秧歌其粗犷豪放、刚柔并济的表现形式,是齐鲁大地的文化瑰宝、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缩影、发达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历史见证,经过历代传承发展不断丰富,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探讨鼓子秧歌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走向,探寻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变迁因素,探讨其传承机制,对黄河鼓子秧歌文化的发掘、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价值定位

通过文献法挖掘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灿烂辉煌的成果,明确它的界定内涵、基本特征及构成要素。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从社会、经济、环境、科技、生产等不同角度解析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时代价值。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具有丰富而淳厚的文化内涵,黄河流域人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信念、性格特征、气质精神、人们的生存状态,都在鼓子秧歌中鲜明地呈现出来。以往地对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保护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稳、沉、撑”和“撩、劈、跑”是鼓子秧歌形成最主要的构成特点,它的特点决定了它特有的精神内涵,精神内涵又显现出鼓子秧歌独有的气质表现;(2)鼓子秧歌被称作“中国的迪斯科”,它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丰富社会生活、提升道德修养、增进感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等社会价值[2];(3)于齐鲁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融合于一体、凝聚着共同情感与群体意识的艺术文化表现形式——鼓子秧歌可体现出重圆融、讲平衡、展飞动和求和合等美学特征,呈现出儒家思想中的美学思想;(4)鼓子秧歌文化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形式,它鼓声震天,舞步轻快,表演上像一条翻腾前行的巨龙,更如一波又一波的黄河浪在翻卷,尤为壮观,妙不可言;它结合齐鲁文化底蕴从舞蹈动作特点和表演形式与胶州秧歌进行对比分析,从哲学的角度得出商河鼓子秧歌的重德、务实、自强、宽容的精神内涵[3]。

2 鼓子秧歌文化发展现状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是生活在黄河岸边的百姓为了生存勇敢地抵御着黄河水的泛滥肆虐,便用自己的特有方式来表达灾后余生、抗灾成功、喜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劳作的生活逐渐形成了黄河两岸人民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表达方式形成了鼓子秧歌文化。有关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初见端倪,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发展动态上国内学者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在创新上,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必须要对文化保护工作进行法制化建设,而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寓于黄河文化中,与当地民俗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依托、相互补充;而鼓子秧歌文化在进行创新改良时,不能破坏秧歌舞蹈的传统风韵,同时还要不断汲取我国各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并将各地民间文化的精华融入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中,不断扩展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艺术的涵盖面,加深地方民族艺术文化的内涵;(2)在传承上,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发挥鼓子秧歌发展的主体作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传承和发展[4];(3)在文化传播方面,人民群众是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集体创造者,更要重视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高其保护意识,积极寻找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人,重视对鼓子秧歌的风格性深入挖掘,剖析鼓子秧歌文化的艺术价值,将其渗透到高校民间艺术表演的课程中,还要培养传承者深厚的鼓子秧歌文化素养,尤其是对鼓子秧歌文化艺术的起源、发展、文化意义及其折射出的价值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同时还应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宣传的本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对外文化传播[5]。

3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困境

通过文献法梳理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历史沿革,寻其根,溯其源,了解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起源、定型、转变、变化等几个时期,探讨现在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情况及其变迁因素。

3.1 社会环境变迁

中华民族民俗体育起源于人民群众生活,是反映与承载村民共同心理素质和族群特色的传统文化形式,历代相传、久久不息。黄河流域鼓子秧歌属于齐鲁文化的一部分,始于秦汉时期,成于唐宋,兴于明清,有着2000 多年的发展史,自1955年原济南军区部队歌舞团第一次将其呈现舞台之后,便进入了国人的视野,并逐步走向了世界。社会环境则为鼓子秧歌文化提供了施展空间和传承载体,即人在主观思维和行动下进行的鼓子秧歌文化展演,而社会环境变迁的原因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经济条件、人口迁徙、现代文化和现代体育传播是其内因,而自身发展、文化解构与重构、主体意识是其外因。鼓子秧歌的社会环境变迁是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当地社会群体自然传承。

3.2 缺乏文化融合,感召力不强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生态系统在其传承过程中会受到文化融合等层面的影响,通过专家访谈就文化融合问题进行访谈,在文化内涵、文化素材、鼓点选择、动作创编等方面鼓子秧歌文化融合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在文化内涵上,缺乏创新,不能紧跟时代潮流;文化素材上,挖掘的年轻人喜爱的文化素材较少,因此并未获得年轻人群的喜爱;在文化内容上,鼓子秧歌文化无法产生文化共鸣,凸显出其核心价值观。鼓子秧歌文化缺乏文化的交融,使得缺乏激励人心与时代同步的感召力,也成为鼓子秧歌文化未来发展的重要阻力。

3.3 城镇体育文化影响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生态系统在其变迁过程会受到城镇体育文化、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影响,这种阻力既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源于自身的萎缩。由于受到自身传承方式以及外来体育文化的影响使得其在精神层面上发生了变迁。鼓子秧歌主要受现代体育锻炼形式影响较大,特别是广场舞的冲击,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的流行,相较于鼓子秧歌,广场舞不仅简单易学,且音乐动听,组织形式灵活,受到很多人喜爱,而鼓子秧歌的表演需要锣鼓队,角色分工较复杂,需要参与队员间的默契配合,短期学习很难掌握,因此很多人选择了以广场舞健身,而不是鼓子秧歌,这也限制了鼓子秧歌的进一步发展。

3.4 受众群体的改变

作为满足社会大众精神文化诉求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时代使命与价值的鼓子秧歌,参与者越多对于鼓子秧歌新时期的发展越有利。现实中,随着老龄化的加剧,鼓子秧歌文化正面对来自阶层、地域、年龄、审美品位等不同的观众,面对新时代的审美变迁下传统艺术文化价值观念和现代思维意识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以及青年农民进城务工,以及鼓子秧歌队员培训机制的缺失,没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鼓子秧歌训练,也没有相关措施吸引青少年参与,参与者局限于单一群体,其鼓子秧歌文化并未在年轻群体广泛传播,鼓子秧歌表演者出现了老龄化的态势。如何开拓多元化群体的参与互动来提升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播力,形成鼓子秧歌文化认同的群众基础,成为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

3.5 新型网络社会关系

短视频、网络、电视等娱乐项目发展也限制了鼓子秧歌的传承。短视频、电视、网络平台上具有丰富的社会娱乐内容,丰富了农民的闲暇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娱乐生活习惯,短视频、电视、网络平台是获得新观念的途径,也是模仿新的生活的途径,它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将注意力更多投放在短视频,网络展演艺术形式与传统鼓子秧歌形成鲜明对比,致使青少年对鼓子秧歌文化无法产生兴趣,从而对鼓子秧歌文化的表演形式的冲击很大,这些客观因素对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困境。

4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机制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以来,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鼓子秧歌文化的主旋律,其传承机制上要体现鼓子秧歌文化的自信。鼓子秧歌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鼓子秧歌文化传播必须坚持的文化法则[6],应秉持科学化求生存,以社会化求发展,以民族化跻身于世界体育之林[7]。该文在深度剖析鼓子秧歌变迁原因的基础上,尝试找到黄河流域鼓子秧歌的文化振兴相适应的机制,凸显党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鼓子秧歌文化是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在社会变迁中创新、在社会制度基础上传承和发展。

4.1 以政府为主导

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的主体、结构、机制的顶层设计应以政府为主导,鼓子秧歌文化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门的有力支持,理所当然应推动其传承和发展。第一,政府应积极为鼓子秧歌文化发展提供平台,政府在保障公共文化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还应提供鼓子秧歌文化展演的平台;第二,要继续加大对传承人、参演者的资金支持力度,让老艺人们感受到国家和地方对鼓子秧歌文化充分重视,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鼓子秧歌相关活动中来;第三,政府和文化部门要做好推广,主动宣传和展演鼓子秧歌,给予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推动其在全省和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2 加强鼓子秧歌文化市场化运作,推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梳理鼓子秧歌文化历史渊源和内涵,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黄河流域地域特色的鼓子秧歌文化品牌形象,促进鼓子秧歌文化活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推动多元融合发展,应立足于发扬黄河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将鼓子秧歌文化打造成为具有齐鲁特色的文化样板。在文化创新基础上,还应与新兴产业融合,提升鼓子秧歌文化的附加值,各文化主体构建积极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如:发展“鼓子秧歌+文化+健康”融合模式,鼓励发展“鼓子秧歌+文化+文旅”融合模式,开发“鼓子秧歌+文化+短视频平台”融合模式,运用AI 智能构建“鼓子秧歌”文化体系,推进鼓子秧歌文化智能化发展。

4.3 受众群体认知行为转化及认知价值重塑

黄河流域因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大部分地区发展缓慢,但经过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地方发生了质的改变,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正是挖掘整理推广鼓子秧歌文化的机遇。而人民群众是鼓子秧歌文化的集体创造者,要重视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增强保护意识,积极寻找优秀的传承人,一方面,激励更多的青年人向老艺人拜师学艺,补充到鼓子秧歌的表演队伍中来,还要增强青年人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意识,加强培养其责任担当;另一方面,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平台,以便唤醒受众群体的认知行为,对鼓子秧歌关心和重视,并产生一种鼓子秧歌的文化认同感,形成认知价值重塑,培养传承者深厚的鼓子秧歌文化素养,尤其是能深刻的领悟和把握鼓子秧歌艺术的起源、发展、内涵意义及其折射出的价值观念,同时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以及熟练运用外语的本领宣传鼓子秧歌文化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鼓子秧歌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而进一步推动鼓子秧歌文化可持续发展。

4.4 艺术形式的再创造

鼓子秧歌与现代体育各有魅力,两者各有特色、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黄河流域范围广,老百姓参与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热情高,这是发展鼓子秧歌文化的优势。将鼓子秧歌和现代艺术结合起来进行重新塑造,对鼓子秧歌进行创编,将其表演形式丰富化,比如在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中加入现代的歌舞剧、舞台剧中,在舞蹈的编创中加入鼓子秧歌元素,通过此种方式对鼓子秧歌进行传承,形成创新发展、去粗取精、去形取神的新的艺术形式,鼓子秧歌文化进行创新改编时,不能破坏鼓子秧歌文化的传统神韵,同时要不断汲取我国各个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精华,并将各地民间艺术的精华融入鼓子秧歌文化中,不断扩展鼓子秧歌文化的涵盖面。同时,加深鼓子秧歌文化的内涵建设,使鼓子秧歌文化得到形态的进一步提炼、加工,使其气势磅礴、强健有力、粗犷豪放的风格注入了新的灵魂,赋予新的生命力,如此显现着不一样的文化价值,打开鼓子秧歌新的一面,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鼓子秧歌。

5 结语

笔者探寻了历史悠久的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在黄河流域鼓子秧歌文化变迁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从另外一个角度寻觅到鼓子秧歌文化的独特性。鼓子秧歌文化来源于人们最基础的社会生活,是一种活态的历史表现形式,承载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向往和心理归属,反映出黄河流域居民生活的本质属性和特点。鼓子秧歌文化的传承主要是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承载着弘扬黄河流域优秀文化的使命,表现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鼓子秧歌作为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体育形式之一,推动其传承和发展,正是当代人的文化责任和义务所在。

猜你喜欢

秧歌黄河流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同气连枝 和而不同——音乐维度下胶州秧歌与北方秧歌的对比关系研究
富平村里唱秧歌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昌黎地秧歌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