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审视及路径优化*

2022-12-06祁瑶瑶桑利娥闫英丽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学生医学抗疫

祁瑶瑶,桑利娥,闫英丽

(西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医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021)

医学职业精神是从医者在学习、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并为社会所认可和推崇的一系列职业信念、价值取向及职业准则的总和,是提高患者服务质量的重要杠杆,具体表现为对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两个方面的追求[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医务工作者始终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学生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其职业精神培育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和民生福祉。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需要出发,探讨适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路径。

1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医学生职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因此,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医学生职业精神,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医疗卫生事业重任的时代新人,既是时代和国家发展对医学生的客观要求,也是医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追求。

1.1 以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石,指导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马克思从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角度,论述未来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目标与追求,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对医学生而言,全面发展要求具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医学职业精神本质的体现。因此,德技双馨是应用型医学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保障,全面发展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下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因此,医学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理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医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医疗事业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引领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

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精神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要围绕“敬业”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聚焦“敬业”培养高尚的职业作风。敬业属于职业道德的核心范畴,反映的是公民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精神境界,也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伦理基础和核心内容[4]。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推崇对生命常怀敬畏之心、对仁心仁术不懈追求、对医疗事业持续热爱,这些蕴含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履职尽责、服务社会的职业精神,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2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满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不断扩散,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生命和健康紧密相连。因此,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对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社会和谐、医学生成长成才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1 国家层面:有利于医学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具体到医学教育就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医学与其他职业相比,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医学技术、还应具备高尚的医德,是一份对职业素养要求极高的职业。《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因此,将职业精神培育有效融入医学院校教学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育人实效,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2 社会层面: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职业精神培育的实践依托,而职业精神培育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层面的具体表现,两者具有辩证统一关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过程中,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学生道德素养。道德素养培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对医学院校而言,就是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可见,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医疗卫生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3 个人层面:有利于医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精神立人是人之为人之本,精神是主体思维的产物,是个体进行实践活动的原动力。精神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职业精神作为内在思想认识一旦在医学生头脑中被确立,将成为不需要外在约束的内在职业伦理,会引领着他们未来的行医之路,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能够有效减少医患矛盾,实现医生与患者共同体的良性循环。医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能够为其成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 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事关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大计和民生福祉,但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带来严峻挑战,与传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共同制约着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

3.1 面临的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作为疫情防控的主力军逆行而上,始终站在抗疫第一线,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有效增强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但与此同时,高危险、高强度、高负荷的抗疫任务也给一线医护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压力,甚至有医护人员为了防疫工作牺牲了宝贵生命,加之医患矛盾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部分医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认知和担忧,给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带来重大挑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发生,加剧了医学生群体职业荣誉感增强与减弱两极分化的现象。新冠疫情期间,对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认同的调查发现:不同特征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存在差异[6],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尚未达到比较认同(4分)的水平[7],疫情的发生对医学生从业态度产生负面影响的占到14.8%[8],这三项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说明新冠疫情的发生存在少部分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医学生陷入职业荣誉感增强与自我效能感低下相矛盾的伦理困境。随着新冠疫情的不断传播,未知且可怕的病毒对医学技术和医学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医学生在职业荣誉感、使命感倍增的同时,也存在焦虑感,担心自身能力胜任不了如此高尚且技能要求高的职业,导致缺乏职业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低可能会使医学生陷入自我怀疑,逐渐削弱他们的职业信心,造成停止努力的不良后果。

究其原因在于:首先,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的高压处境容易使医学生感同身受,增加心理负担。部分医学生由于心理素质差,当看到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的工作艰辛、处境危险,甚至有人为此牺牲时,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使个体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影响职业认知;其次,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难度超过了心理预期,增加了学习压力。医学专业相比其他专业,要熟记的知识点更多,学习难度更大,操作性更强,综合素养要求更高。而随着医学专业招生分数逐年增加,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成为医学生,医学生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学习压力加大。这种压力如果处理好就会转变为很强的学习动力,但若是处理不好,则会变为医学生前进的阻力,从而降低他们的职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最后,医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并不都是出于对医学的认可和向往。调查显示[9],医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人选择的,这就导致了盲目性的出现,致使现实状况与学生理想期望值不匹配,导致学生不能接受,继而对职业认可度不高;同时,大多数学生报考医学是因为医生的职业更加稳定,而对于医学生所需求的能力和社会压力未有详细的了解[10]。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影响着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造成部分医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驱力和自信心不足,给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带来很大挑战。

3.2 存在的问题

随着医疗市场化改革,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受到市场化、技术化、功利化的影响,造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成为培育目标的附属品而非主导,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一直处于边缘位置。医学院校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包括:第一,学校制度层面,缺乏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顶层设计。陈迎红[11]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中提到“职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但没有一所高校明确将职业精神列为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而且大多数医学院校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相关课程未形成体系,课程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甚至对有关生命价值、人文关怀和利他精神等职业素养培育课程根本没有设立或未精心安排[1]。也没有设置专业从事医德教育和医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教师岗位和专职从事职业精神教育的教师[12]。同时,对职业精神培育效果的考量,至今仍没有一个工具或评价标准可以全面评价职业精神[13],多采用考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比较多的是在临床医学生多站式考核中设置医患沟通站,以分数的形式测评,方式单一,难以真实评价和体现学生接受医学职业精神教育的真实水平[14]。第二,教师层面,大多数人文课程教师,职业精神培育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对职业精神培育缺乏教学设计,不具备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性。同样,教师群体中存在着具备医学知识的老师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及精通教育理论,具有人文知识的老师缺医疗实践的问题[14]。第三,学生层面,缺乏职业精神对个人成长重要性的认识。在医疗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为了满足就业需求,医学生自身也出现了重医学而轻人文的意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和认真程度远超于人文课程,出现过分重视成绩却忽视个人实践能力的现象,以及存在对医学专业的价值认可度和医学职业认同感不一致的现象,因此,很难将每位医学生培养成合格且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可见,医学院校、教师和医学生三者都存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存在尚未形成相关的培育制度保障、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和扎实的培养过程等问题,导致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状况整体一般。

4 实践指向:疫情防控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路径优化

新冠疫情的发生使医学生身心和对专业态度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给其职业精神培育带来了很大挑战。目前,传统的培养模式很难有效应对疫情带给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冲击,急需学校、教师、医学生三方共同努力,通过路径优化,加强培育力度,提升培育效果。

4.1 学校层面:加强顶层设计,重塑职业精神培育

学校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承担着职业精神培育的主体责任,应从制度保障、课程载体、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强培育。

第一,制定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能够保障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工作有效开展。因此,广大医学院校应将职业精神培育纳入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并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特点,制定主题教育保障制度,让抗疫英雄讲“抗疫精神”,并用制度保障抗疫精神融入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培育机制;也应构建科学的职业精神考评制度,完善考核指标、拓宽评价渠道,形成医学生职业精神过程化考核,用严格的考评制度保障培育效果、激励培育积极性。

第二,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主要且有效载体,合理的课程设置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必要条件。医学院校要完善课程培养体系,在医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实现职业精神培育课程化。例如,开设《职业精神》通识必修课,针对不同医学专业讲授有医学特色的职业精神。同时,在“大思政”教育格局下,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培育职业精神的课程目标,引导医学生不仅要学好微观学科,也要树立整体的医学观;不仅要关注医学知识与技能,也要注重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15]。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保障。在专业课教师、人文课教师和辅导员基础上,医学院校还应配备专门的职业精神教师,但要严把师资“入口关”。教师招聘必须坚持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双高的选拔标准。同样,为适应疫情防控的需要,学校还应提升教师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授课技巧,更好应对职业精神培育在线下线上转场过程中存在的“键对键、不见面”的网络授课弊端。

第四,加强职业认同教育。职业认同是职业精神形成的前提,高度的职业认同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基础。一方面,医学院校要严把学生“入口关”,将真心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立志于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学生选拔为医学生;另一方面,加强在校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尤其是针对新冠疫情对部分医学生职业认同产生的负面影响,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根据不同程度的职业认知,进行循序渐进的职业认同教育,最终形成高度的职业认同,为职业精神培育打牢基础。

4.2 教师层面:完善教学设计,夯实职业精神培育过程

教师是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主导者,承担着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使命,应从教学设计、教学形式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着力,夯实职业精神培育过程。

第一,优化教学设计,在学习中体认职业精神。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要用心做好教学设计,比如,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医学生对一线抗疫医生在工作状态、心理变化和思想状况方面存在的疑惑,邀请在一线抗疫的校友以“对话一线‘抗疫先锋’”为话题,通过视频连线,在答疑解惑中,分享他们在抗疫前线,与患者命运与共,同病毒对抗的亲身经历、收获和感悟,润物无声地将医学职业精神渗透进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同时,职业精神培育教师也要紧抓时代特征和专业特点,重点挖掘抗击疫情和日常生活中展现的具有高尚职业追求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典型事件,凝练成案例,设计进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厚植职业情怀。

第二,创新教学形式,多视角体悟职业精神。教学形式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有效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伴随“00后”进入大学校园,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必须打破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互联网和国际化背景下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像VR教学、仿真教学、PBL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患者、医生和家属的不同角色,建立共情心理,树立敬畏生命、患者至上的职业情怀;教师也可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邀请在防疫一线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医护人员,在课堂上分享抗疫经历和体会,通过真人真事陶冶医学生职业情怀,增强敬业信念。

第三,树立榜样示范,生动诠释职业精神。榜样是职业精神的人格化身,真实存在于学生生活中,具有可亲、可学性。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每一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都会涌现大量先进医护工作者和榜样。教师可向医学生宣传榜样先进事迹,例如,将一线抗疫中的医生、护士和从事疫苗研制的科研人员的先进事迹制作成小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给医学生,让医学生从榜样的身上汲取自我职业精神的养分,深化职业认同和救死扶伤的使命认知。同样,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医学生树立好职业榜样,在言传身教中诠释职业精神,给学生做好追求职业最高价值的榜样。

4.3 学生层面:加强自我认知,践行职业精神

学生是职业精神培育的主体,承担着践行职业精神的使命担当,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知—情—意三方面努力,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成为职业精神的践行者。

第一,认知阶段:于理论学习中,体悟职业价值。高精专的理论知识储备是个体从事这一行业的必备基础,必须通过专门的正式教育获得。在学习具有医学特色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医学生能够深化对医学职业的观念认知和职业追求。因此,不管线上学习还是线下学习,医学生都要有认真学习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样,努力学好每门课程。在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医学人文基础知识学习中加强自我认知、专业认知、实践对象认知和医疗环境的认知,感受医学职业特征和魅力,深化职业价值认知。

第二,情感阶段: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激发职业情感。情感是职业精神的动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催生积极的实践行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积极的职业情感,有助于树立培养职业精神的自主意识。例如,精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宣讲团队,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全过程参与,于有形和无形中感受职业浸润,激发职业认知;也可依托学生社团,建造抗疫精神文化墙,集中展示抗击疫情过程中,医院的医生、护士以及在抗疫一线的校友们,逆行而上的背影和在疫情下的个人写真及先进事迹介绍,用学生熟悉的、“有形”的抗疫精神激发他们对医学职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可利用校园公益活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同学,激起他们用医学知识和技能治病救人的欲望和强烈的职业情感。

第三,意志阶段:于社会实践中,形成职业意志。意志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形成于实践过程,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医学生应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受医学职业的独特魅力,形成职业意志。像以“四史”教育为背景,开展“红医精神”进校园文化展演活动;以暑期社会实践为渠道,建立“红衣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宣传、医疗卫生常识宣传和基层社区义诊;还可以医学生的身份,积极参加社区和乡镇抗疫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利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服务他人,在被认可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更有价值的职业体验,强化职业意志,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思想准备。

总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要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时代背景,着力构建“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共同发力,夯实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过程,使医学生早日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为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医学生医学抗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安徽医学》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