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博粉”绿果肩系列番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2-12-06刘树云霍建勇

农业知识 2022年10期
关键词:霉病灰霉病番茄

刘树云霍建勇

刘树云: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霍建勇:石家庄农博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农博粉”高风味绿果肩番茄是石家庄农博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培育的番茄新品种。

一、“农博粉”高风味绿果肩番茄品种特点

优质的品种是实现品质提升的基础和保障,“农博粉”高风味绿果肩番茄品种有:“农博粉1026”“中华绿宝”“农博粉1228”“农博粉1668”和“农博粉18109”等,均已通过国家品种登记。

这5个品种为中大型绿果肩粉果品种,番茄味浓,酸甜适中,果肉细腻,果梗小,几乎无不可食用部分;果面光滑,硬度高,裂果率低,耐贮运;成熟时果面靓粉,果肩翠绿漂亮,深得种植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喜爱;抗病毒病、叶霉病、筋腐病、根线虫病,较抗溃疡病等多种病害,耐热耐寒性好,综合抗性能力强,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成为高品质、安全、丰产的最佳番茄品种选择。

“农博粉”高风味绿果肩番茄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栽培,主要集中在辽宁省中东部和南部的沈阳、丹东、大连、本溪、辽阳、鞍山等地和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山东省的烟台、青岛、潍坊等地栽培较多,果实以其浓郁的风味和酸甜适中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安全栽培管理措施

(一)选用质量优良、无检疫病害的“农博粉”系列番茄种子

按照杂交种子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繁种,确保“农博粉”高风味系列番茄种子纯度和净度均达98%以上,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7%;无检疫病害。

(二)地块选择及清洁园田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的地块,远离工矿区、公路铁路干线和生活区,避开污染源,土壤经检测镉、铬、铅、砷、汞等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不超标的中性或微酸(pH值6~7)地块。最好与禾本科、豆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忌选3年内与茄果类蔬菜连作的地块。对上茬残存的杂草、枯枝落叶、地膜残留等仔细清理,减少病菌残存和农业面源污染。

(三)播种与培育壮苗

1.播种

2.培育壮苗

适时移栽,育苗基质加入育苗母剂可有效防治幼苗徒长。控制温湿度,番茄生长适宜昼温为25左右,夜温15左右,地温20左右。番茄二叶一心进入花叶分化期,最低温度不低于12,最高温度不高于33。适当控水,注意挪苗,防止根系扎出穴外,夏季还要注意遮阴防雨。壮苗标准:苗龄25~30天,生理苗龄为四叶一心,子叶完整,株高12~14cm,茎粗0.3~0.4cm,节间短且紧凑,叶片深绿舒展,无病虫害;根系发达,根色乳白色。

(四)整地施肥与定植

1.整地施肥

土壤深耕,靶碎整平。根据地块地力状况合理配肥,番茄每1000kg成品,需吸收N 7.8 kg,P2O51.3 kg,K2O 15.9 kg,CaO 2.l kg,MgO 0.6 kg,根据番茄对氮、磷、钾、钙、镁5种元素的吸收比例测土配肥。增施农肥、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减少石化肥料用量;每亩施腐熟优质厩肥8 000kg,腐熟鸡粪2000kg,三元复合肥80kg(N、P、K含量各15%),过磷酸钙30kg,10亿活芽孢g-1枯草芽孢杆菌NCD-2可湿性粉剂1000g。

2.定植

合理密度,以留5穗果设计,每亩定植2300~2500株,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滴眼朝上,定植时间冬春茬选寒流末暖流初晴天进行,高温季节选阴雨天或傍晚进行,定植前用恶霉灵浸盘蘸根,浇透“定植水”,并加挂黄板、蓝板防控粉虱、蓟马等害虫。

(五)田间管理

定植后随“缓苗水”冲施黄腐黄钾,促进根系发育,保证光照时间在10小时以上,光照强度不低于40000 Lux;通风换气采取先顶风后底风的方式,在难放风或雾霾期人工补CO2;昼温25左右,夜温15左右,适宜温差为10左右,阴雨天温度适当降低;开花期注意增补磷、硼、钼肥,坐果前适当控水,见开花时打杈,促进根系发育。坐果后至膨果期增大肥水,增施钾钙及微肥,减少氮肥用量;在棚温适温期(15~28)采用熊蜂或电动振动棒授粉,温度过高或过低,采用沈农丰产剂2号喷花,添加速克灵防灰霉病,当果实进入绿熟期,适当控水,自然转红。第一穗转红后适当摘除一穗果下枯黄叶片,及时整枝、抹杈,摘除老叶、病叶,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

三、病虫害防控

(一)病害

危害番茄的真菌性病害有: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叶斑病、早疫病;细菌性病害有:溃疡病、细菌性髓部坏死;病毒病有:烟草花叶病毒病、条斑病毒、TY病毒、斑萎病毒;生理病害主要有蒂腐病。其中危害重的主要有灰霉病、晚疫病、叶霉病和蒂腐病。

1.灰霉病

主要危害叶、花、茎、果实,花期是番茄灰霉病发病高峰期。发病部位初成水浸状,湿度大时出现灰褐色霉层,发病末期可使整叶腐烂,发病果实成为僵果,茎秆发病严重时可引起病部以上植株枯死。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温湿度有很大关系。低温高湿环境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0%时开始发病,在气温低、通风不良、湿度高的环境下容易大发生。

2.晚疫病

主要危害叶片和果实,也能危害茎和叶柄。晚疫病通常从叶尖及边缘发病,再向内呈“V”字状蔓延,病斑黑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产生白色霉层,严重时整叶焦枯,茎秆病斑黑色不规则,果实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呈云状。

3.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茎、花、果皆会染病。叶片背面产生绒状霉层是番茄叶霉病最显著的特征。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绒状霉层。番茄从幼苗期至结果后期均能发生叶霉病。嫩茎、果柄产生梭形黄褐斑,然后产生灰白色、后成灰紫色或带有绿褐色的霉层。花受害,变黑并脱落,不能结果或引起幼果脱落。果实染病,果蒂附近或果面形成深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块,严重时病斑硬化凹陷,发病果实内部变黑,不能食用。

温暖高湿是叶霉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叶霉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0~25,适宜发病相对湿度为85%以上。保护地通风不良、浇水后湿度大以及光照差是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

4.蒂腐病

番茄蒂腐病也叫脐腐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该病一般发生在果实急剧膨大期,最初表现为脐部出现水浸状病斑,后逐渐扩大,致使果实顶部凹陷、变褐色;病斑通常直径1~2cm,严重时扩展到小半个果实。在干燥时病部为革质,遇到潮湿条件,表面生出各种腐生霉菌,多发生在第1、2穗果实上,这些果实往往长不大,提早变红。

(二)虫害

番茄虫害主要有烟粉虱、蚜虫、棉铃虫等。

1.烟粉虱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的多食性害虫,成虫体淡黄白色,翅2对,白色,被蜡粉无斑点,比温室白粉虱小。烟粉虱以成虫、若虫群集于植株嫩叶背面,吸食汁液,使叶片褪绿、变薄,呈银叶症状,幼果受害后变硬,严重时脱落,植株萎缩甚至枯死,分泌物还能引起煤污病。烟粉虱除了刺吸为害,也是番茄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成虫喜群集,不善飞翔,对黄色有强烈的趋性。

2.蚜虫

蚜虫在番茄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主要危害茎叶,并传播病毒病。蚜虫为害主要表现为以成虫和若虫直接吸食植株的汁液,造成嫩叶卷曲皱缩,成龄叶上产生褪绿斑点,叶片发黄,老化,生长缓慢,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叶片受到蚜虫为害时会出现叶片干枯等症状。

3.棉铃虫

棉铃虫又叫钻心虫,幼虫主要蛀食花蕾和果实,引起果实腐变,也蛀食嫩茎、叶和幼芽。植株在受到危害时,其花蕾包张开并逐渐变为黄绿色,随后脱落,果实常常被采食一空。番茄受棉铃虫的为害后,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三)防控措施

防治原则按《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治技术规范》(GB/T 23416.1-2009)的规定执行,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坚决禁用农业农村部明令禁止的58种三高(高毒、高残留、高致癌)农药。

1.生物防治

悬挂黄色粘虫板、银灰薄膜条、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灯、双波灯物理诱杀害虫,或释放丽蚜小蜂、赤眼蜂、草岭、粉虱座壳孢菌等利用天敌或生物药剂防病虫害;采用弱毒疫苗N14、SN60-3、卫星核糖核酸S52等防止毒病,优先选择用植物源农药Bt、阿维菌素、鱼藤酮、苦参碱、印楝素、藜芦碱等生物杀虫杀螨剂和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武夷菌素等生物杀菌剂。

2.化学防治

灰霉病可在蘸花时,按0.1%的用量加入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2~3次。

晚疫病潜伏期一般在10~15天以上,治疗难度较大,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可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5~7天一次,连续喷施4次以上。

叶霉病:喷洒25%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或50%异菌脲悬浮剂1500倍液。

蒂腐病:番茄果实膨大期喷施0.2%硝酸钙、0.4%氯化钙或各种螯合钙2~3次,均有利于增加钙的供应,减缓脐腐病的发生。

四、采收

达安全间隔期后采收上市,选择符合质量标准的番茄,在气温较低的清晨采收。

“农博粉”高风味系列绿果肩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为提高品质防止裂果,在番茄青熟期应适当控水,均衡供水,地面始终见干见湿,不可干裂伤根,不建议催熟。如果催熟,不宜过早,以白熟期为宜,且药剂浓度不宜过高。常用浓度为:40%乙烯利1000倍,充分混合均匀后喷果,也可抹果,并注意将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露地或秋后采摘,由于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果面易干裂,可在迎风面挡风或减小风口,白熟期采收,或夹扁果柄,减少吸水。采收时不留果蒂,应轻拿轻放,防止机械损伤,并拭去果皮上的污物。

猜你喜欢

霉病灰霉病番茄
为什么对患水霉病的水产动物用药越多死亡量越大?
秋茬番茄“疑难杂症”如何挽救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设施蔬菜灰霉病症状及抗药性发展
春季大棚番茄叶霉病防控技巧
春季大棚番茄叶霉病防控技巧
浅析番茄叶霉病的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与防治
HOME家系列
如何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