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白血病的防治
2022-12-06周措吉
周措吉
青海省德令哈市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青海德令哈 817000
牛白血病又称为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或者地方流行性牛白血病,是牛养殖中一种常见的肿瘤性疾病,由牛白血病病毒(BLV)感染引发,流行范围非常广泛,在世界各地的养牛地区均有发生。感染发病后的患牛主要表现为全身性的淋巴结肿大、持续性淋巴样细胞增生、形成淋巴肉瘤及较高的死亡率,患牛感染后会终身带毒,造成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奶牛的产奶量和肉品质下降,同时还会导致妊娠母牛流产,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有研究认为牛白血病病毒与人类乳腺癌和肺癌等人类肿瘤有关,但仍然存在争议[1]。随着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牛白血病也呈上升趋势,在我国该病的感染率较高但发病率较低,不同地区牛群的感染率为0~61.7%。
1 病原学
牛白血病病毒是牛白血病的致病病原,是一种基因组为线性正链单股RNA,呈二十面体对称的直径在80~120 nm 的球形病毒粒子,属于反转录病毒科丁型反转录病毒属,电镜下观察可见双层膜,具有囊膜,囊膜上长有10~15 nm 的纤突,膜内可见点状及丝状的结构[2]。牛白血病病毒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对胆盐和乙醚抵抗力弱,紫外线照射能够快速使该病毒失去感染力,加热至60 ℃以上可使其失去活性,在56 ℃的温度下30 min 即可将其灭活,奶牛消毒使用的巴氏灭菌法可以有效杀灭该病毒,常用的消毒药物也可使其快速失活,使用低浓度的甲醛或者反复的冻融均能有效杀灭病毒,pH为4.5 的酸性环境也可将其灭活。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牛白血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或携带病毒的牛和其他动物。
2.2 易感动物
牛白血病的易感动物有牛、瘤牛、水牛、绵羊和水豚,其中4~8 岁的成年牛最易感染,通过人工接种还可以使山羊、猪、野鹿以及兔等多种动物感染。
2.3 传播途径
牛白血病的传播有多种途径:1)直接接触传播,一旦牛场引入感染的病牛,健康牛通过与感染病牛直接接触即可进行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健康牛通过间接接触病牛的唾液、鼻液、气管分泌物、乳汁、尿液和粪便等各种分泌物和排泄物而发生感染[3]。其次,病牛还可通过间接接触有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手术器械、直肠检查专用手套等医疗器械快速感染该病。3)垂直传播,感染该病的妊娠母牛能够通过胎盘、产道或乳汁将病毒垂直传播给犊牛。4)昆虫叮咬传播,吸血昆虫叮咬感染牛白血病病毒的病牛后再叮咬健康牛可使健康牛感染该病。
2.4 流行特点
牛白血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流行性,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饲养环境的牛发病率也各不相同。
3 临床症状
牛白血病潜伏期可长达4~5年,甚至更长,往往在数年之后才出现肿瘤,2 岁以下的牛几乎不能发现肿瘤,且隐性感染的病牛较多,通常有大部分感染牛不表现临床症状。根据病牛症状表现,可将其分为隐性型和显性型2 种。
3.1 隐性型
任何年龄段的健康牛都可感染牛白血病病毒,但多数表现为隐性感染,通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的病牛特征性症状是淋巴细胞增生,部分病牛可发展成淋巴细胞增多症,可持续多年或终身,无固形瘤形成,一般对牛群的健康不产生影响。若需确诊应使用血清学试验检测其血液学变化,才能确定有无感染。
3.2 显性型
显性型的病牛常表现为体重减轻,生长迟缓,发育缓慢。一般病牛体温正常,有时略有升高,触诊皮肤可发现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腮淋巴结、股前淋巴结和直肠淋巴结明显肿大,有滑动感。当病牛单侧肩前淋巴结肿大时,病牛的头颈偏向对侧,眶淋巴结肿大,导致单侧或双侧眼珠突出,眼神经性斜视。部分病牛可转变为淋巴肉瘤,临床症状也随形成肿瘤的部位不同而各不相同。当病牛的重要器官受到侵害时,可出现迅速消瘦、体虚无力、食欲减退、消化紊乱、前胃弛缓、心血管系统紊乱、跛行,共济失调,甚至瘫痪等。若母牛的子宫出现肿瘤,则容易导致妊娠的母牛流产或者难产,或者导致母牛不能正常发情,屡配不孕等,显著增加母牛的淘汰率。6月龄以内的犊牛感染该病后,通常会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以及对称性的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的患牛还可能出现大豆到拇指大小的皮肤结节或者荨麻疹样病变。显性型病牛若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可继发感染或发病数周或数月死亡。
4 病理变化
4.1 剖检病变
病牛尸体消瘦,主要的病理变化表现为淋巴结和器官肿大。剖检可见淋巴结明显肿大为正常时的3~5 倍,部分受侵害的淋巴结可达数千克,其中肩前、股前、肾、纵隔、肠系膜淋巴结最常发现病变。淋巴结多呈灰白色或淡红色的面团样或质地坚实,切面呈鱼肉状,一般伴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肿瘤,或仅见于个别淋巴结。通常肿瘤常侵害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真胃、瓣胃、肠道和子宫等器官。剖检可见,心脏明显肿大,可在心房和心室的肌肉中发现淋巴肉瘤,其中心房中的淋巴肉瘤最为多见。皮肤、骨骼肌、肺脏和其他部位一般可发现结节型淋巴肉瘤。真胃黏膜溃疡,大部分真胃壁受肿瘤侵害发生弥漫性增厚,部分病牛还可发现肿瘤结节,肿瘤可扩散至瓣胃和网胃。子宫壁受肿瘤侵害而肿大,有时可在其表面发现肿瘤结节。
4.2 组织学病理变化
镜检可见器官组织中有大量不成熟的未分化的瘤细胞,其正常结构遭到破坏。可见细胞核偏向一侧,占去整个细胞的大半,外围为不规则圆形,胞浆较少,呈多形性的肿瘤细胞。
5 实验室诊断
根据显性患牛的临床症状可以对本病初步诊断,但对未发病的感染牛只应进行实验室诊断技术,对于淋巴肉瘤的诊断则须采用细胞学或者组织学检测技术诊断。当前实验室检测牛白血病病毒主要使用血清学和病毒学2 种。
5.1 血清学检测
可用于检测牛血清、牛奶或者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抗体,主要包括以下4 种检测方法。
1)琼脂免疫扩散法(AGID)。可以同时筛查多个血清样本,检测费用相对较低,但灵敏度不高,不适用于牛奶样品的检测分析。
2)被动血凝试验(PHA)。这种方法主要是检测牛白血病病毒的糖蛋白,在检测时会受到温度、pH值和胰蛋白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这种方法适用于牛血清以及牛奶样本的检测分析,操作简单、灵敏度高,是当前实验室诊断应用最广泛、常规的方法。但是对感染初期的牛血清样本进行检测时,容易出现假阴性;而在对牛犊血清检测时,由于母源抗体的存在,容易出现假阳性的结果[2]。
4)放射免疫分析法(RIA)。这种检测方法不适合在大规模的筛查时使用,只适用于牛短期暴露后的诊断。
由于6月龄以下的犊牛血清中存在母源抗体,往往会出现假阳性的情况,因此,以上基于血清学抗体的诊断方法不适用于低于6月龄犊牛的检测。
5.2 病毒学检测
主要采用PCR 扩增技术检测牛只体内是否存在牛白血病病毒。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牛白血病病毒PCR 试剂盒,专一性强,灵敏度高,只对牛白血病病毒扩增,并且无交叉反应出现,结果便于区分,可以快速对场内牛只进行筛查。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驱虫
蚊虫和吸血昆虫是传播牛白血病的重要媒介,牛场工作人员应定期对牛群和牛场环境进行驱虫,避免因蚊虫叮咬而传播该病[4]。可以搭配使用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等药物进行驱虫,伊维菌素对螨虫、虱子、蜱虫等体表寄生虫和牛只体内的线虫具有良好的驱除效果,芬苯达唑则可有效驱除牛群体内的吸虫和绦虫,2 种药物同时使用还可增大抗虫谱,提高驱虫效果。
6.2 加强检疫
首先,在引入种牛时应加强对种牛原产地的检疫工作,掌握其流行病学和原牛场牛群的病史,应该在引种前30 d 和60 d 时分别进行1 次检测,若结果均为阴性,方可引进。严禁引入该病流行地区和牛场的种牛,同时应注意避开吸血昆虫活动的季节引入种牛,防止种牛感染。其次,对于引入的种牛应实施隔离检疫,检疫合格后才可合群饲养。另外,该病的感染率较高,养殖场应定期开展牛白血病病毒检测工作,可利用血清学检测和PCR 技术结合,及时淘汰阳性牛只,最好每隔2~3 个月检测1 次,能有效净化场内的隐性感染牛只。
6.3 加强饲养管理
1)扑杀临床症状明显和严重感染的牛。2)严格消毒,彻底消毒污染的场地、牛舍、车辆、用具等。3)每间牛舍应使用固定的用具、车辆等,不可轮换使用。4)对牛进行疫苗注射、断角、阉割和手术时,严格消毒使用器械,防止牛群发生外伤而感染该病。5)加强营养水平,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可适当提高青绿饲料的比例,提高牛只自身的抵抗力,降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6)保证牛群每天可以进行1~2 h 的自由运动以及充足的阳光照射,有利于增强牛只体质。
6.4 治疗措施
对于该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牛多进行淘汰处理,对于病情较轻且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患牛,可以采用抗肿瘤药物治疗。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稀释后的盐酸阿糖胞苷,每隔7 d 用药1 次,连续治疗1 个月,对抑制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效果[5];也可静脉注射30~40 mL的氮芥,1 次/d,连续用药3~4 d,可缓解病牛的症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