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2022-12-06王鹏
王 鹏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辽宁绥中 125200
仔猪生长主要包括哺乳、保育、生长育肥3 个阶段。哺乳仔猪是指新生仔猪出生后到断奶前的生长阶段,是养猪场养殖规模壮大的基础。由于仔猪出生后许多器官发育还未完善,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环境温度、卫生条件和母猪乳汁等多因素影响出现腹泻、发热和生长缓慢等问题,尤其是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若养殖环境不良,甚至会出现突然死亡[1]。因此哺乳仔猪饲养管理的核心在于“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窝重”,为哺乳仔猪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各项机能完善[2]。
1 新生~3日龄仔猪的饲养管理
1.1 做好接产,防止感染
1)接产。仔猪出生后需要用干燥无菌的毛巾擦拭其面部尤其是口腔、鼻腔黏液,保障仔猪能正常呼吸,然后擦干仔猪体表黏液,以防体表散热引发感冒。然后将仔猪放到保温灯下方,观察其是否能独自完成站立动作。
2)断脐。仔猪出生后不能立即断脐,一般仔猪可自主呼吸3 min 后再断脐,当仔猪可自主呼吸和站立时,在距离仔猪腹部4 cm 左右位置用手直接将脐带扯断,切勿在生产时直接从母猪体内用力拽出脐带,断脐后,需要在仔猪端用5%碘酒消毒,以防感染病原菌[3]。
3)断齿。哺乳仔猪活泼好动,其出生时就有2 对牙形尖细的犬齿,容易在吸吮和同伴打闹中咬伤母猪或同窝仔猪,母猪咬伤部位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进而引发乳房炎影响泌乳量和乳品质,同伴仔猪咬伤后也容易出现出血感染。因此新生仔猪出生后24 h 内进行断齿,一般用消毒后的剪刀直接剪掉牙齿的1/2即可,然后用磨牙器磨平,再用3%碘伏消毒仔猪牙齿,断齿后2 d 内观察是否有出血问题,第2 天再次涂抹碘伏消毒,为预防感染,断牙后可肌肉注射少量阿莫西林注射液预防细菌感染[4]。
4)断尾。仔猪喜欢用牙齿去咬嘴巴可接触到的任何东西,尤其是同窝仔猪的尾巴,咬尾是一种恶癖,不仅会影响仔猪采食量,还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因此规模化养猪场在仔猪出生后24 h 内进行断尾,断尾有利于仔猪脂肪沉积,猪肉纤维变得细腻,日增重可提高2.5%左右,屠宰率提高4.5%[5]。饲养员在仔猪尾巴距尾根2~3 cm 处断掉即可。断尾后要用5%碘酒消毒,断尾日龄越大,仔猪的疼痛感越大,对仔猪的伤害性也越大。
1.2 合理保温,避免被压
1)保温。哺乳仔猪自身保温、调温能力差,哺乳仔猪保温工作直接影响仔猪成活率。哺乳仔猪日龄不同适宜的生长温度也不同,分别为出生24 h 内35 ℃、1 周龄内(33±1)℃、2 周龄内(29±1)℃、3 周龄内(27±1)℃、4 周龄内(25±1)℃、5 周龄内(23±1)℃[6]。
仔猪出生后若环境温度较低,需要放置于保温箱内,这样可降低感冒、腹泻等疾病发生。因此冬、春季节分娩的仔猪需要保障产房有足够数量的保温箱,保温箱要选择导热系数较低的材料,以防保温箱内壁吸热过多烫伤仔猪,保温箱内的保温灯至少高于仔猪背部15 cm,并可随仔猪体温来调节。
2)防压。母猪分娩后体质较虚,反应也相对迟钝,新生仔猪体重小,个头小,若分娩后未及时分开,母猪翻身过程中可压死仔猪,因此将仔猪放到保温箱内,不仅能人工控温,还能防止被母猪压死。若保温箱数量不足,需要在仔猪周边加防护栏来防压。
1.3 吃足初乳,获得免疫
1)固定乳头。哺乳仔猪有吸吮“固定乳头”的习惯,若仔猪出生后未固定乳头,哺乳仔猪每次吃奶均会发生争抢,也不利于同窝仔猪均衡生长,会出现明显的体重差异,进而发生大猪欺负小猪等问题。因此在仔猪第一次吮奶时就要固定好乳头,对于初生体重较大、体质较强的新生仔猪可以人工安排泌乳量较少的后部乳头吃奶,体重相对一般的安置在中部乳头位置,而将初生重小、体质弱的新生仔猪安排到母猪前胸吃乳,这样泌乳量足,弱小仔猪能获得较多的营养,可以促进同窝仔猪均衡生长。通过合理的人工固定乳头,防止仔猪争吵咬伤或伤害到母猪乳头。
2)吃足初乳。仔猪出生后1 h 内就要吃足初乳,最长不能延迟到2 h,前3 次吃奶时间一般为间隔1 h 吃1 次,然后吃奶间隔时间为2 h,一般3 d后,母猪体质恢复,可带仔哺乳[7]。为保障早产仔猪或无奶母猪分娩的仔猪也能吃足初乳,可以将先分娩且产奶量大的母猪初乳挤出,装在无菌的盛奶袋中,以25 mL/包分装,置于-20 ℃保存。吃奶前将奶袋取出至室温融化后倒入到奶瓶中,用45 ℃温水温热后人工哺乳。热奶的温度超过60 ℃后会破坏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降低初乳品质。
2 仔猪4~21日龄的饲养管理
2.1 及时补充微量元素
1)铁元素。新生仔猪出生时体内贮存的铁元素约为50 mg,仔猪每天消耗7 mg,初乳可以为仔猪提供12 mg/d 铁元素[8]。从规模化养猪场哺乳仔猪养殖经验来看,一般在仔猪出生后72 h 左右补充铁元素,补铁方式为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铁注射液2 mL/头,适量补铁,断奶育活仔猪数量可提高0.5~1 头/窝,同时能防止仔猪贫血。
2)硒元素。哺乳仔猪7~14日龄容易因缺乏硒和维生素E,出现呼吸不畅、精神和食欲不佳等症状,畏冷,呈犬坐,此时哺乳仔猪容易患“白肌病”,因此仔猪出生后72 h,肌肉注射0.1%亚硒酸钠维生素E 注射液2 mL/头。注射后3 周再注射1 次,可有效降低白肌病发病率。母乳日粮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E,提高预混料中硒元素的摄入。
3)钙、磷元素。哺乳仔猪骨骼、肌肉生长快,对钙磷需求量也大,因此哺乳期间要提高母猪钙磷供给,一般饲料中需要提高1%钙+0.8%磷。人工乳需要额外添加钙、磷以满足哺乳仔猪需求。
4)甜味剂。哺乳仔猪小肠内的蔗糖酶分泌不足,人工乳调制中不能加入过多的蔗糖,可以用葡萄糖来代替部分蔗糖。
2.2 科学饮水,早期补料
1)饮水。规模化养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48~72 h 供给干净饮水,水温不能低于25 ℃,以防刺激胃肠引发腹泻。有条件的养猪场可以在哺乳仔猪饮水槽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小苏打、维生素C 物质成分,添加量分别为每升水0.06、2 和20 g,这样可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3]。
2)早饲。哺乳期间的早饲有利于促进胃肠消化机能,同时拓展胃容积,提高仔猪断奶体重。一般在哺乳仔猪7日龄左右,饲养员可以在其保育箱出口少量放入优质、新鲜、嫩绿的牧草或饲料,也可选用乳香味浓、适口性强的颗粒饲料,每天对其采食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换饲料,以防哺乳仔猪采食变质饲料。
2.3 均窝寄养,同步生长
规模化养猪场饲养数量大,不同母猪膘情、乳头数量、产仔数、体质、泌乳量等存在个体差异,若母猪分娩仔猪数量多,但母猪产后体质弱、泌乳量少,母猪自身无法哺乳全窝仔猪,需要寄养才能保障仔猪存活,这样也能有效提高哺乳母猪的利用效率,一般在仔猪出生后的3 d 开始寄养,以防突换哺乳母猪对仔猪产生应激刺激[9]。
为预防母猪对非同窝仔猪具有排斥性,可以将该母猪分泌的乳汁涂抹到仔猪身上,然后在夜间将仔猪加入到“代哺母猪”的仔猪群内,饲养员要留意哺乳期间是否会出现母猪拒绝哺乳或同窝仔猪对“寄养仔猪”是否具有攻击性。代哺母猪要选择泌乳量多、膘情好、性格温顺、母性意识强的哺乳母猪。
3 仔猪22日龄~断奶的饲养管理
3.1 接种免疫,提供免疫力
哺乳仔猪出生后3、7、21 d 可分别肌肉注射50、100、150 μL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细菌性疾病。哺乳仔猪出生后20~21日龄时接种猪瘟疫苗,在仔猪哺乳前进行,接种后1 h 后再吃乳。不同养殖场的仔猪传染病流行病学不同,仔猪30日龄可以接种仔猪副伤寒疫苗。
若规模化养猪场在28日龄左右进行断奶,需要在仔猪7~10日龄左右进行去势,做好碘酒消毒处理,这样仔猪日龄小,伤口愈合快,应激刺激也相对较小。
3.2 丰富营养,促进生长
哺乳仔猪一般在出生后7 d 开始进行早饲,到仔猪21日龄时可饲喂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易于消化的的全价配合饲料,哺乳仔猪粗蛋白含量为19%±1%,赖氨酸含量为1.2%,常用的饲料原料为玉米、膨化大豆、麸皮、豆粕等,哺乳仔猪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促进哺乳仔猪快速、健康生长。
4 哺乳仔猪常见疾病的防治
4.1 仔猪红痢
又称为传染性坏死肠炎(病原体为C 型魏氏梭菌),该病主要发生于新生~3日龄仔猪,具有突然发病、病程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后仔猪腹泻严重,粪便带有红色浆性黏液,脱水、消瘦,一般病程不到48 h,急性症状多以死亡告终。
防治方法:仔猪出生后每天内服链霉素,剂量为8 万IU/kg;仔猪感染后及时隔离,为降低因脱水衰竭发生死亡,可灌服适量温和的生理盐水,同时内服磺胺脒药物。
4.2 仔猪黄痢
病原体为大肠杆菌,该病主要发生于新生~3日龄仔猪,发病后仔猪出现水样腹泻,粪便颜色呈黄色,肛门周边有许多粪便污染迹象,感染的仔猪不愿吮奶,精神萎靡,容易突然倒地昏迷。
防治方法:肌肉注射8 万IU 庆大霉素注射液,2 次/d,至少连续用药3 d,药物可用氧氟沙星或硫酸卡那霉素替代。
4.3 仔猪白痢
病原体为大肠杆菌,该病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的哺乳仔猪,病猪发病后出现腹泻,粪便颜色主要为灰白色,夹杂许多气泡,伴有强烈的腥臭味,病猪体温突然升高,由于此时仔猪具有一定的抗病力,因此仔猪白痢的病程持续时间长。
防治方法:口服土霉素,使用剂量为5 g/kg,每天2 次,连续服用2~3 d。
5 结 语
哺乳仔猪是仔猪出生至断奶的21~35 d,不同养猪场因各自的饲养管理水平存在差异,造成不同猪群的断奶时间不同,因此饲养成本也有所差异。由于哺乳阶段是生命的开端,哺乳仔猪对环境温度变化的耐受力差,且由于自身消化机能不完善,营养来源主要依赖母乳,因此在仔猪护理的同时,也需要提高哺乳母猪营养水平,减少因母乳营养不良、哺乳途径感染病原微生物,为猪场培育体重大、免疫力高、生命力顽强的仔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