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及以前中医外科托法演变与组方评述∗

2022-12-06常晓丹石志强荣宝山董浩宇

西部中医药 2022年3期
关键词:组方方药甘草

常晓丹,石志强,荣宝山,王 琦,董浩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托法是指运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是中医外科内治三大法则之一,为最具外科特色的治则治法[1-2],已经广泛运用于外科浅部化脓性疾病、内脏化脓性疾病,还有医家用于脾栓塞发热[3]与急性胰腺炎[4]等其他外科疾病,以及如支气管扩张[5]、盆腔炎[6]等内科、妇科与皮肤科[7]等疾病。探讨中医外科托法的起源、演变历程及组方特点,是托法文献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医外科学发展及更好服务于临床有重要意义。

托法大概与外科其他理论同步酝酿产生,并随着外科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成熟,组方及作用等亦随之更替转化。

1 先秦两汉——奠定基础,法以排脓

成书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8]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方书,在论述“疽病”治疗时,其下“内服三方”清热凉血,散寒通络,初步运用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体现了该时期痈疽施治用药特点,而未见托法记载。《黄帝内经》[9]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为中医外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提出了诸多治则治法,如《灵枢•痈疽》篇曰:“寒则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等。这些理论、治疗法则对后来外科疾病的治疗及托法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如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10]提出的托里之法及适用证:“托里者,治其外之内……外之内者,其脉浮数,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方用内托复煎散以“除温散郁,使胃气和平”。

汉代《神农本草经》[11]载用于痈疽疮疡的药物45 种,部分药物主治提及决痈肿,排脓等,如“瞿麦味苦寒,主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尤其是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为后来托法形成与方剂组成奠定了一定的药物学基础。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对病机为营血郁热,阳气不足的“肠痈之为病……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12]消痈排脓,振奋阳气。此外,还载有排脓散方、排脓汤。该时期疮疡脓成治疗的方法与组方特点主要为排脓透毒,消肿止痛,药物多用薏苡仁、败酱草、桔梗、甘草等,形成了“排脓”或“透脓”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可见,先秦两汉时期的医学发展成就为托法奠定了理论与药物学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排脓”或“透脓”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2 晋、南北朝——透邪托里,初具雏形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13](后简称为《鬼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外科学专著,此以五卷本为据阐述,治法与方药有很大创新和发展,“透脓”法在临证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并得到了发展,脓成时服“王不留行散”“木占斯散方”“瞿麦散方”等,如“王不留行散(药从《千金要方》补入),治痈肿不能溃,困苦无聊赖方,王不留行子三合 龙骨二两 野葛皮半分当归二两 干姜 桂心各一两 栝楼根六分”;木占斯散方(木占斯 桂心 人参 细辛 败酱干姜 厚朴 甘草炙 防风 桔梗以上各一两),《千金要方》称此“未溃者便消,不消者令速溃疾愈”。与《金匮要略》排脓方等比较,上诸方适用范围扩大,可用于痈疽未溃、已溃者,且用药增多、灵活而富有外科特点;方剂组成多温散清郁,排脓透毒为主,兼益气活血,体现出由“排脓”向“透邪托里”的转变过程与治法思想,初步具有了托法方剂的雏形;温平散邪药多用木占斯、桂心、细辛、干姜等,清郁药用葛皮、瓜蒌根,透疮用白芷,排脓止痛用黄芪、薏苡仁、桔梗、瞿麦、芍药等,益气活血用人参、当归、王不留行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黄芪作用与现代认为的托法方中黄芪益气托疮似有不同,还有如增损散方、排脓内塞散方中黄芪均是此义;此外,黄芪同样用于痈疽早期的治疗,如黄芪汤方(8 味方)、淡竹叶汤方等,在内服方中普遍使用。

之后的《肘后备急方》[14]“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中记载内治诸方沿用《鬼方》,无理论创新。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15]新增了许多外科疮疽药物,如白棘、王不留行、芍药、占斯,半夏等,丰富了内治方药。

3 隋唐——延续《鬼方》,拓展应用

隋唐时期,出现了诸多综合医著,外科亦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16]由于体例原因未论述治法方药。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17]“疔肿痈疽”与《千金翼方》“疮痈上”篇收载了《鬼方》绝大部分内容,延续了其内治观点,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拓展应用,另载薏苡仁散、内补散等,如“薏苡仁散,治痈肿令自溃长肉方,薏苡仁 桂心 白蔹 当归 苁蓉 干姜各二两”。王焘《外台秘要》[18]囊收了《鬼方》《千金要方》等多部医籍,其中关于外科痈疽疔疮等方药记载丰富,不过没有新的“透”“托”理论与方药。

4 宋代——方理具备,托法形成

进入宋代,随着社会、科学技术、印刷术及医事设施的革新发展,医学各科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北宋多次官修医方典籍,辨证论治的原则逐渐在临床包括外科方面广泛应用,托法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太平圣惠方》[19]痈脓成及溃破时用“治痈有脓诸方”,首载以“托里”命名的方剂“托里排脓散方”,“托里”“内托”称法开始使用,其组方“木香一分 黄芪三分 白蔹 占斯 芎穹 当归 细辛 桔梗 赤芍药 槟榔 败酱 甘草 桂心 羌活 白芷各一分”,用药亦多温散清郁,补养气血,托里排脓,和血止痛,其方药组成与《鬼方》一脉相承。之后的《和剂局方》[20]2 个托里方描述了托法的适应症与功用,“排脓托里散,治一切疮疖痈毒,及肠痈、背疽,或赤肿而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地蜈蚣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等分。”“神效托里散,治痈疽、发背、肠痈……憎寒壮热,类若伤寒,不问老、幼、虚人,并皆治之,忍冬草(去梗)黄耆各五两 当归一两二钱 甘草(炙)八两……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即托法适用于赤肿而未破、成脓而未溃或已破而脓血不散,具有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的作用。方中忍冬草、地蜈蚣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黄芪托里排脓;赤芍药、当归、甘草和血止痛;2 方性偏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托里排脓。可以看出托法方理将备,呼之欲出。

《圣济总录》[21]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托法的名称,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适应症与作用,专载“诸痈疽托里法”,“论曰:痈疽诸疮,气血虚微,肌寒肉冷,脓汁清稀,毒气不出,疮久不合;或聚肿不赤,结硬无脓,外证不见者,并宜托里,邪气外散,脓汁早成,毒有所泄而不内攻也。”收载托里12 方,其中11方组成药物均含有黄芪和(或)人参,10方有桂、当归或芎穹,以其扶正托里,透邪外出。细再分析托里论述与诸方,可用于5 种情况,一是用于溃后“气血虚微”之证,出现久冷不差、脓血穿溃疼痛、热退脓不止,脓血太多虚热等症,治以托里生肌、托里止痛、托里内补、托里除虚热等,有托里黄芪汤方、芎穹散方等5方,以及疏转后1方,方中除均有黄芪和(或)人参益气托里外,溃后血虚则难以收口,归芎养血生肌、和血止痛,桂“味甘、辛,大热,主温中……通血脉,理疏不足”[22]血得热则行,且少火生气,易于生血;另随证伍入赤芍、地黄,麦冬、五味子养血活血和阴,附子温阳止痛,白芷、桔梗、赤小豆消肿排脓,羌活、防风疏风散邪等。如“治痈疽诸疮,溃后脓出,多内虚,托里黄芪汤方,黄芪 白茯苓 桂 麦门冬 当归 人参 甘草 远志各一两 五味子一两半”。二是用于“聚肿不赤,结硬无脓,外证不见者”,亦是由“气血虚微,肌寒肉冷”所致,气不足难以起发,血不足难以酿脓,虽未明确托里方,仍可用以上方药。三是用于毒已结聚,或脓已成,治以扶正托里,透脓外出,兼以散邪清热,用六倍散方、连翘饮方等4 方,组方与溃后托里方相似,如“治痈疽托里,六倍散方,黄芪(细锉一两一分,脓多倍之)赤小豆(三分,口干倍之)芎穹(半两,若肉未生倍之)白蔹(三分,疮口不合倍之)栝蒌(去皮三分,小便不利倍之)当归(切焙一两,若疼倍之)”。四是用于焮红甚者,治宜托里解毒,如“治一切疮,内托散方,甘草(炒)人参 甘菊花(一半生一半炒)玄参(各一两)”,这是11 方中未用桂、当归或芎穹者。五是用于“治痈疽内攻五脏,烦躁不安”,治以托里排毒,芳香开窍,用五香散方,仅此方未用芪参、桂归芎。

南宋时期,外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外科专著颇多,对托法又有新的认识。《卫济宝书》[23]治法用药较有特点,对“痈疽五发”分两期治之,既溃后治以“去疼脓,逐恶血,化肿毒,退寒热”为主,用排脓散、内消散、解关散等;所载内托散、托里散亦用于破后;止疼托里方中多用川乌、独活、麻黄、白芷等,这些方剂用药值得思考。陈自明《外科精要》[24]亦收载内托散、托里散、神效托里散等,如“托里散,未成则易消,已成则易溃,既溃则生肌,黄栝楼一个 忍冬草 乳香各一两 苏木五钱 没药三钱 甘草二钱”。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25]载托里散,“治痈疽欲发,未溃,及已溃,服之内托,不使透膜,栝蒌子(去瓤秤)鬼腰(带皮)皂角刺射干(即仙人掌根,红花者是)天罗瓜(取子)各一个 茴香 木鳖(五个,去壳)汉椒各一两。”此3 部著作中托法论述又有所发展,并明确其适应证除了“已成”与“既溃”外,还包括“未成”。

由上可见,到了宋代,托法名称出现,适应症、作用与方药理论体系形成,标志着托法的正式确立。

5 讨论

追索与考证托法形成是托法研究的重要部分,再次细审与探究托法形成之初诸义,对研究后来托法的演变、反观现代对托法的认识有更重要的意义。托法适用时期及组方一直在外科内治观点中稍存差异,焦点之一是适用于哪一阶段,即成脓期、或溃后,还是初起;之二是托里用药到底是排脓,或是补益气血,还是二则兼有而偏于其一,亦或包括其他方法。

从宋《圣济总录》《外科精要》等所载来看,托法主要用于毒已结聚、成脓以及溃后,然初起亦可应用,另外还可用于毒邪内攻五脏,烦躁不安,较现代托法用于外科疮疡中期范围广,正如后来元《外科精义》中曰:“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药”。托里方中多有黄芪、人参、桂、当归及芎穹,补益气血,扶正托里,以助起发,且酿脓有源,溃后又易于生肌收口;随证伍入养血活血,温阳和阴之药以助扶正托里之功;合用排脓之药,以助邪毒随脓外泄;兼用温平散邪之药以驱邪外出,或加清热解毒等他药。各类药物孰多孰少,依具体病症虚实及发展阶段而定,以上正是后来托法组方演化的主要观点。因此,托法方剂组成不仅仅是补益气血与透脓的药物,而且透脓也应为透邪排脓更为合适;然而要注意用于“毒邪内攻五脏”的五香散方,芳香开窍、托里排毒,《卫济宝书》中载破后用内托散、托里散,药性温散、止疼托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及《外科精要》中载部分托里方清热消肿、行气活血,该记载亦丰富了托法,应予充分重视。

总的来说,宋及宋以前中医外科托法的积累与形成是后来托法发展演变的基础,其意义重大,至此之后,托法跨入了快速发展与完善成熟的阶段。

猜你喜欢

组方方药甘草
自组方与穴位贴敷结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慢性咳嗽临床分析
中药组方治疗肥胖伴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
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七十味珍珠丸与二十五味珍珠丸的现代研究进展对比和分析
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及方药探讨
甘草混合蜂蜜可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