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肠道蠕虫病流行特点及科学防治

2022-12-06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羊肠蠕虫咪唑

陈 欣

(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海城 114200)

羊肠道蠕虫病以广大农区散养户较为高发,是养羊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重点危害低龄羔羊,综合发病率、致死率均较高。成年羊感染本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综合发病率较高、致死率相对较低,但可导致羊的生长发育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料肉比下降、养殖效益大幅折扣,严重的甚至能导致羊的死亡等。因此,现代规模化、适度规模化养羊场必须高度重视羊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本文主要探讨该病的流行特点及科学防治,旨在提高对该病的防控成效。

1 流行特点

所有羊均易感,以低龄羔羊感染本病症状最为明显且致死率高,成年羊感染多呈慢性、消耗性过程,致死率较低但严重影响综合养殖效益。本病呈常年发病,但以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的春夏季发病率为最高,此期间“四害”、体表寄生虫等中间传播媒介大量繁衍并广泛散播病原虫。本病主要传染源是发病畜、感染肠道蠕虫的人和其他动物,包括被病原体(蠕虫活体、虫卵、节片)污染的饮食源及用具等也是潜在的传染源,因此病史场存在极大的历史病复发风险、循环再传染风险。传播途径以消化道食入感染为主,同时还可经呼吸道、受损表皮及黏膜组织、血液循环(体外携原寄生虫叮咬)等途径侵入感染。经近代实践验证,推行高床(楼式栏舍)养羊模式、实现“畜-粪分离”对降低本病感染发病率行之有效。

2 症状特点

本病的临床症状因羊而异,受饲养条件、管理水平、营养状况等不利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2.1小羊羔(1~30日龄)30日龄以内的羔羊的反刍功能尚未完善。感染肠道蠕虫主要是由于羔羊不自控地舔舐各种污染物增加感觉寄生虫的几率,其活动量增加,活动范围扩大也增加感染几率。病羊的症状表现为湿热泄泻或严重泄泻,肛门四周附着粪便。身体迅速脱水,贫血和体重减轻。被毛粗糙、倒挂、无光泽、精神不振、常离群、昏迷嗜睡等。在发病初期,羔羊仍有一定的食欲,但随着继发性(并发)感染的加重,病情逐渐恶化,食欲完全消失。病羊后期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等,病羊在短时间内衰竭死亡,病死率高达50%。

2.2保育期羔羊(31~60日龄)羔羊在保育期的反刍功能基本完善。可自行喂食少量易于消化的新鲜的粗纤维饲料。此阶段容易舔舐环境、摄入不洁食物等引起各种寄生虫感染。在这个阶段,羔羊的身体抵抗力得到了增强。当感染肠道蠕虫时,年轻的羔羊会出现轻微的症状。患病羔羊食欲基本正常或轻度减弱。多表现为湿热泄泻(流质),偶见血便,常有粘尾。被毛较粗,光泽暗淡,身体逐渐变瘦。

2.3育肥羊(60日龄后)育肥羊的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反刍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是分界点。育肥羊的饲料已由以母乳和浓缩料为主,转变为以粗纤维饲料为主,现阶段的羊主要因食用不洁的饲料来源而感染寄生虫病。感染胃肠蠕虫的早期育肥羊一般无明显症状。仅有少数病例有湿热泄泻或轻度泄泻,病羊食欲基本正常。在疾病中晚期,逐渐出现进行性消瘦和贫血、消化不良、被毛粗乱、稀便不成形、血便,粪便中逐渐出现寄生虫和虫卵。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良是育肥羊肠道蠕虫感染的常见症状。在没有严重继发性(并发)感染的情况下,成年羊的抵抗力更强,死亡率低。育肥羊感染肠道蠕虫的死亡率约为4%。

3 防治措施

3.1保护高度敏感和易感动物饲养母羊和初生羔羊时使用专用舍,分娩前对羊舍严格的清洁消毒,分娩后要注意对泌乳母羊的乳头清洁,防止初生羔羊摄入病原体,应尽可能使用专业人员为羔羊提供专业护理,确保新生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加强科学饲养管理,保持羊舍的整洁和卫生对降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3.2环境控制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的制度管理,在羊群“全出”清场后,必须对整个场地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干燥。污染物和排泄物应按规定采取无害化处理。羊场(棚)内的相关设备和用具也应进行清洗、消毒、晾干,以备后用。整个养殖场至少消毒3次,晒干备用。建议保持至少半年的空栏时间,这对降低疾病复发的风险至关重要。在养殖过程中,禁止随意购买的商品羊混群饲养,或随意饲养不同产地、年龄、性别、用途的羊混养。避免在同一单位面积内混养和高密度放养羊增加感染风险。一旦发现某羊群出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康复期间的羊应在隔离舍内饲养。未痊愈的病羊不宜与健康羊混养。同时对舍内粪便、垃圾等病原污染物,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具体消毒措施为:(1)高压冲洗,用70℃以上的温水;(2)结合养殖场(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消毒剂;(3)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养殖场(户)工作人员与运载羊群的司机接触;对养殖场(户)人员的流动有效限制;任何新引进到养殖场(户)的羊均要单独隔离一定时间,且无任何异常之后才可进场。

3.3药物控制措施常用的抗羊肠道蠕虫病药物主要包括甲苯唑、四咪唑、丙硫咪唑等,从大量的实践经验得出,可将上述药物作为常规驱虫药物,但对病羊建议采用高纯度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其杀灭效果明显要好很多。自繁自养养羊场,30~40日龄首次进行驱虫,90~100日龄第二次驱虫;使用靶向药物消灭肠道蠕虫,可选用阿苯达唑(又称抗蠕敏,5mg/kg或左旋咪唑10mg/kg)口服一次。对老羊场和多批次养羊场,建议全群春秋季至少驱虫一次;常年育肥羊圈养场,可使用高纯度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全群驱虫1次/年,阿苯达唑或左旋咪唑每年2次全群驱虫。

此外,当羊群在夏季牧场与春秋牧场的转场过程中也要提前做好驱虫工作,集中堆放驱虫期羊群排放的粪便,对其进行发酵处理。之所以要在转场前开展驱虫,主要原因在于确保不会让寄生虫随着羊群的转场而携带到新草场,而新草场通过一个夏天或一个冬天的过渡之后,寄生虫基本都已消逝,草场的自然净化度极高,只要没有羊群感染寄生虫,就不会出现羊肠道蠕虫病。由此可见,通过提前做好驱虫工作,可有效减少羊群感染寄生虫的发生率,让羊群的健康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3.4规范疫情报告制度动物防疫信息是评估动物防疫效果、预判动物疫情走势的主要依据与基础,羊肠道蠕虫病也不例外。基层畜牧兽医站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要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辖区内的羊肠道蠕虫病疫情信息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在上报羊肠道蠕虫病疫情信息时,存在上报时间不及时、上报信息填报有误等问题。由此可见,规范疫情报告制度尤为重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需要明确上报信息内容、上报时间、上报信息流程等,并且构建起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标准,对考核成绩较佳的基层畜牧兽医站,可从物质奖励、荣誉称号、工作资金拨付方面适当予以倾斜,对考核成绩较差的基层畜牧兽医站,那么要严格追查相关人员的责任。当然,为了确保填报信息的精准性与质量性,还要注意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地培训;通过规范疫情报告制度来确保羊肠道蠕虫病能够做到精准防治、科学防治。

3.5定期组织养殖场(户)人员去“充电”让养殖场(户)人员及时学习到最新的羊肠道蠕虫病防治新技术,并且还会在第一时间将其的学习心得进行及时反馈,在学习实践中深入地体会新技术、新理念、新知识,不断强化养殖场(户)人员的专业素养。

4 讨论

羊肠道蠕虫的靶心致病灶是发挥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功能作用的胃、肠道关键部位,可引起胃、肠道内壁表皮黏膜发炎、水肿、充血或出血、溃疡性糜烂、坏死及脱落等,并由此引起继发(或并发)感染加重病情,由此可见本病也属于强免疫抑制性病种。羊肠道蠕虫对各种抗菌素呈低敏或不敏感状态,临床上治疗本病使用抗菌素主要是对症控制继发(或并发)感染;其繁衍过程都包括体、内外两段生活史,因此本病的病史区、发病场有较大的历史病复方风险;在去除粪污、垫料等有机物载体的条件下,对致病原(肠道蠕虫活体/节片/虫卵)进行常规消毒、持续干燥、持续高温、持续日光照(含紫外线)等具有较好的抑杀作用,规模养殖场在采取有效抑杀手段的同时坚持半年以上休养期,可将养殖小环境中的致病原大量杀灭;沿用的传统抗肠道蠕虫药有丙硫咪唑、四咪唑、左旋咪唑、噻苯 唑、甲苯唑等,本文结合长期临床实践认为,这些药物可作为病史场预防用驱虫药,对发病羊的施治推荐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复方制剂,这两种驱虫药高效广谱,对羊的多种体内外寄生虫都有杀灭效果。

猜你喜欢

羊肠蠕虫咪唑
益气养阴方联合甲巯咪唑片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蠕虫状MoS2/C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
秋季谨防家禽蠕虫病
羊肠毒血症的防与治
青海海晏县牛羊寄生蠕虫种调查与防治
左咪唑与丙硫苯咪唑驱猪体内寄生虫的效果对比试验
普萘洛尔与甲巯咪唑对甲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基于隔离和免疫的蠕虫传播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右美托咪定联合咪唑安定镇静在第三磨牙拔除术中的应用
一起山羊肠毒血症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