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驯鹿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措施

2022-12-06王冠玉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布鲁氏菌口蹄疫驯鹿

王冠玉

(呼伦贝尔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

我国驯鹿种群是17世纪以前,随鄂温克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大兴安岭林区的。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驯鹿的分布区逐渐向南迁移。50年代末,驯鹿主要分布在奇乾及周边区域,种群数量维持在600头左右。2003年7月,饲养驯鹿的鄂温克族猎民整体搬迁至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乡,并尝试了圈养试验。由于圈养工作未获得成功,并造成了驯鹿大量死亡,饲养驯鹿的猎民被迫将驯鹿重新赶回森林饲养。自2012年以来,我国驯鹿被放养在根河、金河和阿龙山等地,目前存栏约1000余只。长期的半散放饲养,使驯鹿失去了迁徙的习性,很多野生驯鹿具备的野外生存能力已经逐渐丧失。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驯鹿疫病带来的危害,将会给这一物种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持续威胁着驯鹿生存和发展。同时,当前人畜共患传染病呈现日益严重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突出问题。鄂温克族猎民在饲养驯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巴氏杆菌病、狂犬病及各类寄生虫病的侵害,而全国对驯鹿饲养过程中主要疫病的防治措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可循。本文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中国驯鹿主要疫病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提升驯鹿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控水平,提高现有驯鹿群体防范驯鹿疫病侵害的抵御能力。还可以有效遏制鄂温克族猎民饲养驯鹿过程中出现人感染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的可能,维护当地公共卫生安全。

1 驯鹿受威胁的主要疫病

1.1驯鹿口蹄疫驯鹿对口蹄疫病毒敏感性极强,历史上曾有驯鹿群感染过O型口蹄疫病毒,并造成一定范围的流行。驯鹿口蹄疫发病快、传播广,仔鹿病死率非常高,这与驯鹿半野生半驯养状态有很大关系。大部分驯鹿都是蹄部发生明显病变,这与牛口蹄疫外观症状有所不同,驯鹿以蹄型为主。从治疗与护理角度分析,患蹄部病变的驯鹿,不仅症状比牛重,而且由于半野生状态,发病后不能舍饲护理,致使病程拖长,病情加重,药物作用相对减低,死亡率相对提高。

1.2驯鹿狂犬病近年来,我国东北边境地区鼬獾、蝙蝠、貉、狼、狐狸、鹿及野鼠等野生动物均已被证实携带狂犬病病毒,由于驯鹿半野生半驯养状态容易接触到周围环境中的其他野生动物,感染狂犬病毒的风险较大。驯鹿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临床表现为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最后瘫痪而死。

1.3驯鹿布鲁氏菌病驯鹿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美国学者Meyer(1964)等对驯鹿和北方鹿中分离的布鲁氏菌经氧化代谢试验证明它们是猪种布鲁氏菌(Br.suis)的4生物型、并已获得国际公认,驯鹿也是目前已知唯一可感染猪种布鲁氏菌生物4型的反刍动物。主要临床症状为妊娠驯鹿流产,胎衣滞留,公鹿发生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1.4驯鹿结核病驯鹿结核病常因牛分枝杆菌所致。驯鹿结核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长的有几个月至几年,短的有十几天。驯鹿常发生肺结核,病初食欲、反当没有大的变化,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常常由于长途驱赶放牧而出现易疲劳的现象。偶尔也能发现短面干的咳嗽,尤其当早晨刚驱赶起来时易发咳嗽,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见驯鹿的咳嗽加重,呼吸次数增多或发生气喘。病鹿日渐消瘦贫血。肺部听诊有摩擦音,体表淋巴结肿大。驯鹿肠结核时表现反复下痢,常因恶病质而死,肠结核在驯鹿结核中较少见。

1.5驯鹿巴氏杆菌病该病主要有条件致病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由于近年来驯鹿饲养环境日益好转,饲养管理不断加强,该病鲜有发生。但在上世纪80年代,该病在驯鹿群体间广为流传。驯鹿巴氏杆菌病主要以纤维素性肺炎型为主,主要剖检变化为肺组织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变化,实质呈暗红色,病理检查见肺胸膜及肺小叶间因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而显著增宽。肝变区内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坏死灶边缘充满结缔组织和纤维蛋白。

1.6驯鹿坏死杆菌病驯鹿的坏死杆菌病主要由外伤感染坏死梭菌引起,该病多发于炎热多雨盛夏季节,由于蚊虫叮咬,互相踩踏,造成蹄部外伤,再经雨水、泥泞浸渍,导致感染发病。其中,雄性驯鹿发病率要高于雌性,因其在配种期间顶斗易造成蹄部外伤,继而引发感染。病初跛行,蹄部肿胀或溃疡,流出恶臭的脓汁,进而引发脓毒血症而死亡。与牛羊等其他家畜不同,驯鹿尚未见有口腔等其他部位的转移性坏死病灶。

1.7驯鹿皮蝇蛆病驯鹿皮蝇蛆病的病原主要是皮蝇科中的皮蝇属的幼虫,其中可寄生于驯鹿体内的皮蝇蛆病原有两种,一种是驯鹿皮蝇,通常以驯鹿作为唯一宿主;另一种是鹿皮蝇,可感染多种鹿科和牛科动物。我国驯鹿主要受到鹿皮蝇蛆侵害,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后躯皮下。

1.8驯鹿狂蝇蛆病驯鹿狂蝇蛆病是驯鹿的一种主要寄生虫病,感染驯鹿狂蝇的驯鹿会出现消瘦、抗病性差等特征。驯鹿狂蝇常寄生于驯鹿的鼻腔,致使驯鹿鼻塞、流涕、打喷嚏,严重影响驯鹿采食和休息,进而长期导致驯鹿营养不良、发育受阻、体力和抵抗力下降。

2 驯鹿疫病主要防治措施

2.1免疫与监测使用口蹄疫O-A二价灭活疫苗可以有效控制驯鹿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驯鹿达到90日龄后进行初免,间隔1个月后进行1次加强免疫,以后每隔6个月免疫1次。疫苗免疫接种方法及剂量应按说明书规定操作,如采购不到驯鹿专用疫苗,可使用牛用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方法与用量与牛相同。同时,定期开展免疫抗体血清学监测工作,依据群体免疫抗体水平及时调整免疫方案。除口蹄疫外,针对驯鹿狂犬病、驯鹿布鲁氏菌病等其他疫病,虽然有些已有可用的成熟疫苗,但不建议开展集中免疫。可根据饲养环境实际情况,以病原学监测数据为基础,有针对性的开展免疫工作,具体免疫程序与方法应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备。

2.2诊断驯鹿口蹄疫病原学诊断主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样品曲线呈标准S曲线且计算CT值≥35判定阳性。驯鹿狂犬病主要依靠临床观察驯鹿出现高度兴奋,表现狂暴等神经症状后,采集病死动物的脑组织进行免疫荧光试验,镜检出现荧光素结合的判定为阳性。驯鹿布病诊断首先应确定被检驯鹿未免疫过布病疫苗或灌服免疫超过6个月以上,通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初筛,试管凝集试验复核,最终试管凝集结果在1:100稀释度出现“++”及以上凝集现象时,判定为阳性。驯鹿结核病诊断,采用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颈部注射部位前后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皮皱厚差值≥4mm,判定为阳性,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驯鹿炎性变态反应消退时间较牛要快。驯鹿巴氏杆菌病诊断,应采集病变脏器选择马丁琼脂、马丁肉汤、麦康凯琼脂等培养基进行病原的分离培养,涂片后,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呈无芽孢、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判为阳性。驯鹿坏死杆菌的诊断,应采集病变组织以厌氧培养法进行培养,经48~72h后,长出蓝色菌落,中央不透明,边缘有光带,做生化鉴定后能产生靛基质、发酵乳糖丙酸等生化特性的判阳性。驯鹿寄生虫病诊断主要依据寄生部位是否能检查出虫体或虫卵判定。

2.3治疗出于对我国仅存驯鹿物种保护的目的,发现驯鹿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一般不采取像家畜一样范围内大规模扑杀的防控策略。可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由于驯鹿口蹄疫主要以蹄型为主,治疗时可用3%来苏尔洗涤,干后涂拭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并用绷带包扎。除局部治疗外,可依据发病情况进行强心补液。驯鹿怀疑或确定发生狂犬病时,一般不治疗,但对刚被咬伤的驯鹿立即扩开伤口使局部出血,肥皂水清洗,再用70%酒精或3%石炭酸处理,并立即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同时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有一定疗效。驯鹿发生布鲁氏菌病时,一般不采取治疗手段,对患病动物应进行严格的隔离饲养,使其自然淘汰。患病驯鹿的流产物、胎儿、胎衣应进行无害化处理,患病驯鹿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环境、用具、运输工具等均应彻底消毒。驯鹿结核病与驯鹿布鲁氏菌病处理方式相同,一般不进行治疗,隔离饲养、自然淘汰,并做好环境消毒工作。驯鹿发生巴氏杆菌病初期用高免血清治疗,配合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喹乙醇等抗菌药物疗效更佳,对细菌的耐药性现象可通过药敏试验或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来克服。驯鹿坏死杆菌病一旦发生,难以迅速治愈,不仅与病原本身顽固性有关,而且也因驯鹿常年散放山野,使药效无法发挥作用。治疗方法与驯鹿口蹄疫类似,清理创面、外敷抗菌药物,加强蹄部护理。驯鹿发生皮蝇蛆病或狂蝇蛆病时,可使用伊维菌素和阿维菌素进行驱杀。

2.4加强饲养管理由于驯鹿半野生半驯养的饲养状态,不适宜进行大规模舍饲,所以在饲养过程中应有计划地实行饲养场地迁移制度,保护环境和减少疫病反复感染。驯鹿主要生活区域定期应用2%火碱或生石灰乳液消毒,每周1次。在鹿场大门口、车辆通道设消毒池并定期更换消毒液。外来人员进入驯鹿生活区时,应经紫外线照射5min进行消毒,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饲养驯鹿应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有疫病传播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引进驯鹿。必须引进驯鹿时,按照相关规定,应从非疫区引进,针对驯鹿口蹄疫、驯鹿布鲁氏菌病、驯鹿结核病进行产地检疫实验室检测。驯鹿在装运及运输过程中,运输车辆运前运后应做过彻底清洗消毒,为了避免长途运输而引起的应激、发病,宜在启运前1周添加广谱抗菌药物和抗应激药物,运输途中,不宜在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

猜你喜欢

布鲁氏菌口蹄疫驯鹿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简述羊布鲁氏菌病的危害及防控措施
羊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驯鹿人
羊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控措施
盐窝镇:组织代表视察布鲁氏菌病防控情况
一只小驯鹿的生死时速
喂驯鹿
口蹄疫
完形填空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