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球虫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要点
2022-12-06张德军
张德军
(承德市汤头沟农业技术推广综合区域站,河北 承德 068155)
牛球虫病的感染性很强,若牛群中出现感染病例,则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扩散。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需要增强防治意识,做好牛球虫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根据正确的诊断选择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提升养殖场牛球虫的病防治水平,减少经济损失。
1 病原分析
牛球虫病的病原为球虫原因是,主要寄生在牛直肠上皮细胞,同时不排除在盲肠以及结肠后段寄生的可能性。球虫的卵囊呈现椭圆形或者圆形,通常卵的大小在14.9~20μm。该病主要是牛采食具备一定感染能力的球虫卵囊所致,该卵在牛肠道的上皮细胞内繁殖和发育,通过配子生殖形成配子体,当病牛将此种配子体排出体外后,配子体会进行孢子生殖,之后形成卵囊,此类卵囊具备很强的感染性。球虫可以引发患病牛的肠道炎症,导致肠壁细胞破裂,引起出血;球虫含有多种有毒物质,产生的毒素会在病牛的肠道内蓄积,吸收后,引发不同程度的中毒。如果在病牛体内的虫卵数量在10万个以上,病牛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而一旦患病牛体内虫卵数量超过25万个后,死亡的概率会大幅升高。
2 流行特点
牛球虫病的流行具有较强的季节性,通常,夏秋季是此病的高发季节。其发生与牛群的养殖环境存在密切联系,尤其环境条件较差的地方较为多发,由于部分养殖场缺乏对免疫接种的重视,容易引发一些传染病,原因是感染球虫的牛群免疫力较低,无法对疾病形成有效的防御屏障,从而使得患病概率有所提升。使病牛会长期携带球虫,使养殖场内的健康牛群面临被感染风险。尤其成年病牛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病例可以长期携带病原,向其他牛传播不易被发现,导致其他健康牛感染牛球虫病。该病主要靠牛群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染,同时饲料及饮水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可引发牛群的消化道疾病。在牛群中,犊牛感染牛球虫病的几率较成年牛高,常见年龄阶段为1岁龄之前,犊牛发病症状较为明显,且伴随较高的死亡率。
3 临床症状
3.1非疫区感染牛症状牛感染球虫病之后,通常出现症状的时间为2~3周后,对成年牛,犊牛一旦染病,症状出现的时间会很短,同时发病很急。成年牛感染后,一般会呈现隐性经过,即通过日常观察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在其排出体外的粪便中会有大量的虫卵存在,病情严重时会出现采食量下降以及精神萎靡等症状。而犊牛感染后,出现的症状包括腹泻等,并且排出水样粪便,维持此种症状2~3d后,在犊牛粪便中会发现很多黏膜以及凝血,一旦体温上升到41℃,会表现出精神不振以及不喜活动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食欲废绝,最后因贫血及器官衰竭死亡。
3.2疫区感染牛表现在牛球虫病的流行区域内,群养犊牛不会出现特别明显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发育迟缓、体质较差、抵抗力下降以及粪便松软等方面,同时在患病犊牛的粪便中存在少量黏液及血液,严重时会污染犊牛的尾巴及会阴处。由于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很容易被养殖人员忽视,导致犊牛出现应激反应。该病会在犊牛群体中不断进行扩散和蔓延。部分犊牛会出现腹泻症状,进食量减少,如果是产奶牛患病,则会排泄粉红色粪便,且粪便量少,颜色均匀。
4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牛可见,病死牛体有明显的脱水症状,且形体呈严重的消瘦状态,粘膜组织苍白无光泽,肛门表面出现很多条状出血区域。多数病变部位在肠道,严重的部位为病死牛盲肠、结肠以及小肠,有明显的病变,以肠粘膜增厚为主,同时伴随出血性和卡他性炎症,淋巴滤泡位置出现灰色以及白色的病灶。将病死牛的肠道打开,可以闻到恶臭气味,且肠道内的物质呈暗红色,发现肠系膜淋巴结严重肿大。
5 类症鉴别
5.1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以10日龄以内的犊牛群发病率较高,而球虫病的发生通常在牛1月~2岁发生。大肠杆菌病患牛会排出黄色粥样粪便,在患病后期排出的粪便为灰白色水样状态,粪便中有凝血块,且能闻到酸败气味。大肠杆菌感染的后期,患病牛会有腹痛表现,同时出现很多并发症,如肺炎以及关节炎等。
5.2沙门氏菌病及轮状病毒感染(1)急性沙门氏菌病牛会在3~5d内死亡,其死亡率可达50%。在疾病后期病牛会出现腕关节以及跗关节等部位肿大,部分可见四肢及耳尖的坏疽,且伴有肺炎症状;(2)轮状病毒病,会表现出急性发感染牛且在短时间内在牛群中快速传播和蔓延,通常出现在每年的3~4月,且在犊牛多发。病牛排便多呈黄绿色水样,并以喷射状方式排出,患病后期会出现血样粪便,但该病的死亡率较低,应给予及时且有效的治疗。
6 诊断方法
通过对临床症状的观察,能够得到最初判断。而确诊需要与实验室检查有机结合,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对疑似病例的粪便取样10g,将饱和盐水加入粪便中,使其混合均匀,之后用60目铜筛过滤。将滤液置室温静置约5~10min后,用滴管,吸取部分上层溶液,滴于麦克马斯特计数板上。实验人员利用低倍镜对其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样品中有球虫虫卵,则可确诊为牛球虫病。
7 治疗方法
7.1普通病例经过确诊为牛球虫病后,养殖人员应将养殖场做封闭管理,及时将患病牛隔离饲养,利用2%的过氧化氢以及5%的氢氧化钠溶液开展消毒工作,每天对圈舍及牛群活动环境进行彻底消毒,需要持续1周。治疗牛球虫病,应正确选择治疗药物,效果较显著的为磺胺类药物。在确诊为牛球虫病的当天即使用磺胺-6-甲氧嘧啶治疗,首次使用需剂量加倍,即0.1g/kg.bw,在第2天缩减到0.05g/kg.bw,2次/d,以5d为1疗程。需配合使用鞣酸蛋白以及磺胺噻唑,实际用量为各1g,与500mL的温开水充分混合,给患病牛灌服,3次/d,疗程为5d。
7.2严重病例如果患病牛的病情较严重,应增强及时补液意识。一般采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250mL,配合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150mL以及10%的安钠咖注射液10mL,外加2.5%的VB1注射液10mL以及10%VC注射液10mL,以上药物混合后对病牛注射,2次/d,连用15d。通常治疗5d会出现好转现象,且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7.3中西药给合治疗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牛球虫病能得到显著疗效,可帮助病牛减轻症状及缓解痛苦,提升牛群的生存质量。取300g金樱子、500青蒿、500g算盘子、300g鱼腥草、70g青木香、200g旱莲草、300g车前草以及150g地耳草,水煎后去渣,给病牛灌服。中药组方中的算盘子可祛风活络清热利湿,而青蒿由抗疟作用,能增强病牛的免疫力,对患病牛早期症状,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金樱子能抗菌消炎和固精缩尿,旱莲草可止血,适当增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量,增强疾病治疗效果。
8 防治要点
8.1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该病的发生多数是异地牛引进所致,为了避免牛球虫病的引入,需要采用自繁自养的模式。部分具备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可建立自已的肉牛繁殖场所,不仅可以降低病原传入的概率,还可以帮助养殖场控制运输成本。如果确需异地引进,需要做好引入牛所在地的调查,保证引进养殖场的正规性,避免在疫病流行地区引进种牛。养殖人员需要合理控制牛舍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因为以上因素的突然变化,引发牛群出现应激反应。同时被引进的牛,由于其经过长途运输,身体状态较差,免疫力较低,养殖环境的改变,需要有一段适应时间。养殖人员应该将引进牛隔离饲养,给予一定的过渡时间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时在隔离期间要做好疫病检测,确定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应该定期对牛舍做好清洁及消毒,保证消毒药剂种类选择在两种以上,为牛群创设舒适卫生的环境。
8.2增强养殖场的管理意识开展牛群养殖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饲养管理,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清理牛舍及牛群活动区域,保证环境条件的干燥及温度适宜。为切断牛球虫病的传播途径,应做好粪便清理工作,及时更换牛群使用的垫草,彻底清理污物较为集中的区域,避免细菌及病原菌滋生。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石灰均匀摊撒在地面上,全面消杀虫卵及有害病菌。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应重点消毒使用的器具,在物品上面照射紫外线灯,做好工作人员衣物等随身物品的消毒。工作人员需增强水源清洁意识,避免因饮水质量问题引发牛群感染疾病,消毒液应选择两种以上,避免病原产生耐药性,使消毒药剂失去应有的效用。为减少疾病传播途径,工作人员应定期擦拭母牛的乳头,以防出现交叉感染。
8.3合理明确球虫病防治时期由于牛球虫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的扩散速度较快,需结合疾病的具体变化规律,正确选择防治时间和药剂,将成虫杀死的同时阻止虫卵的继续繁殖,达到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在牛球虫病的多发季节,养殖人员可以利用低浓度的氨丙啉以及马杜拉霉素预防球虫病,同时结合牛的体重,合理使用维生素以及磺胺脒等药物,进而强化牛对球虫病的抵抗能力,降低该病的入侵概率。除此之外,预防牛球虫病,可配合中药剂,如白毛翁、槐花以及地榆炭等,将以上药材碾碎煎煮,之后给牛群灌服,预防作用良好。
9 结语
为了避免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及安全威胁,需要提高对牛常见疾病的重视。在牛群中球虫病较为多发,高发季节为夏秋季,需要养殖人员对该病的病原学以及临床症状做好分析和掌握,同时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加强与实验室结果的有机结合,使病牛得到及时的治疗,避免该病在牛群中出现扩散。在牛感染球虫病后会出现一个漫长的消耗过程,一旦球虫在病牛身体内部进行繁殖,会引发病牛食欲不振及体型消瘦等情况,同时出现严重的贫血以及出血性肠炎,尤其对犊牛造成的伤害较大,无形中增加了养殖场的隐性消耗。养殖人员应做好驱虫工作,同时针对疑似病例做好正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升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水平,促进养殖行业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