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腐蹄病的诊疗及预防措施
2022-12-06祁军峰
祁军峰
(康乐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推广站,甘肃 康乐 731500)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牛羊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低的卡路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养殖户比较热衷的养殖品种。但是在牛羊的养殖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给牛羊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养殖户的经济收益。腐蹄病就是在牛羊群中高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就会快速蔓延至整个养殖场,因此,养殖户要重视该病,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 致病原因
1.1 致病菌感染
腐蹄病是由于坏死性梭杆菌或节瘤拟杆菌等致病菌单独或协同作用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多发于牛或成年绵羊。在腐蹄病的发病过程中,节瘤拟杆菌会分泌出一种蛋白酶,这种蛋白酶会消化牛羊蹄部的角质层,破坏其蹄部表面和基层的完整性,方便坏死梭杆菌的侵入和感染。一旦感染坏死梭杆菌,就会引起牛羊蹄部组织化脓、坏死,进而造成牛羊全身出现病变,同时还会出现其他病原感染,加重病情。
1.2 营养不良
草料中缺乏钙、磷、铜、锌等矿物质元素,就会使牛羊蹄部在角化过程中出现皮肤角化不全的现象,导致蹄形不整、蹄壳变软、开裂等,最终由于蹄部皮肤受到破坏而诱发该病。另外,某些矿物质的缺乏,会降低动物的机体免疫能力,使坏死梭杆菌轻易的攻破动物的免疫屏障,导致动物发病。
1.3 硬物刺激
蹄部在受到坚硬物质的刺激后,皮肤会受到损伤,而养殖户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也是诱发腐蹄病的原因之一。圈舍内环境潮湿、泥泞、饲料中缺乏钙磷等矿物质元素、维生素含量较低以及长途运输等,都是诱发腐蹄病的原因[1]。
1.4 污染浸泡
在雨水较多的时期,土壤中的可溶性矿物质随水分流失,导致牧草的营养价值较低,牛羊缺乏营养,再加上蹄部受粪便等污染物的浸泡,使局部组织变软,导致角质疏松,蹄部变形,因此引发大批动物发生腐蹄病。
2 临床症状
腐蹄病的潜伏期一般在1~3 d,也有少数病例在感染后几个小时或最长14 d发病。通常情况下,动物在发病初期会频繁抬起病蹄,或用蹄刨地,不能长时间站立,出现单肢跛行,体温升高在40℃以上,并出现食欲不振或拒绝进食的现象,导致其体型消瘦。与此同时,还会出现蹄壳脱落、腐烂等症状[2]。
在腐蹄病的发病中期,动物蹄间肉眼可见发红、肿胀、糜烂,趾间溃烂、化脓,并有恶臭分泌物流出,还有一些动物的蹄部会出现不良的肉芽增生,给病畜造成极大的痛苦,导致病畜无法支撑身体的重量,只能趴卧。
腐蹄病的发病后期,会导致动物蹄匣角质脱落,同时伴有骨、腱、韧带坏死等症状,动物跛行严重,还有一些症状严重的病畜,会出现蹄匣脱落的情况。
目前,没有针对腐蹄病的治疗药物,养殖户只能通过前期的预防和后期的控制来降低腐蹄病的发病概率,因此,要及时给牛羊接种疫苗,以做到有效的预防。
3 剖检病变
坏死梭杆菌通过动物蹄间皮肤入侵动物体内并繁殖,继而引起炎症发生,其毒素会导致组织出现凝固性坏死。病变组织继续发生其他细菌感染,比如化脓性葡萄球菌、腐败梭菌等,往往会出现湿性坏疽或气性坏疽等症状。大多数因腐蹄病而死亡的病畜,除了体表的病变之外,其内脏也会出现弥漫性或坏死性病灶。病死动物的皮下会出现胶样浸润,同时其腹腔、心包腔有大量积液,胸壁也有少数粘连。肾脏表面有、心外膜及肺部表面有出血点,其中肺部表面还有散在的圆形、灰白色、粟粒状结节,切面干燥。肝脏稍肿,淋巴结出血、水肿,并有小的坏死性病灶。真胃和回肠黏膜下层水肿,有斑条状出血。
4 诊断方法
根据动物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等,特别是皮肤及黏膜坏死,内脏病灶转移,可以作出初步判断。但是确诊需要进行病原检查。
4.1 涂片、染色、镜检
在病畜的蹄部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或病死动物的内脏坏死病灶与健康组织的交界处,进行病理涂片,分别采用革兰氏染色和瑞特氏染色镜检。根据镜检的细菌形态来判断动物所感染的细菌种类[3]。
4.2 分离、培养、鉴定
在病死动物的肺部与健康组织交界处,使用无菌方式取病料,对其接种厌气肉肝汤或鲜血琼脂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然后挑选菌落进行生化鉴定,根据生化鉴定的结果来判断动物所感染的细菌类型。
5 治疗方法
5.1 隔离病畜
患病的牛羊是腐蹄病的主要传染源,一旦有牛羊感染此病,就会在牛羊群中发生大规模、快速的蔓延。饲养人员发现该病时,要在第一时间对病畜进行隔离,并观察病症的发展状况,同时对病畜的圈舍进行全面消毒与清洁,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感染,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要将病畜放置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防止病菌在潮湿的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滋生,降低病畜的存活率和抗病能力;养殖场工作人员要提取并鉴定病菌,为准确鉴定病症提供科学依据。
5.2 割除坏死组织
在完成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后,要对病畜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用刀片将病蹄的坏死组织和腐烂流脓的部分全部割除,直至看见健康干净的创面,然后再用食醋、4%醋酸、1%高锰酸钾和3%的双氧水冲洗动物患处,再根据动物的实际病情,使用10%的硫酸铜或6%的福尔马林每隔几天对病畜的患病部位进行泡浴。在此过程中,需要用带有2%福尔马林溶液的纱布塞进动物的伤口处,并用纱布包扎24 h。如果动物的症状较轻,将上述方法重复使用2~3次即可治愈。如果动物的症状比较严重并且伴有其他并发症,需要适当延长治疗周期,并向病体注射土霉素或者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同时进行精细化的药物治疗。
5.3 轻症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相对较轻的病畜,可以每天使用10%的硫酸铜溶液浸泡病蹄,如果病蹄中有异物刺入,一定要先取出异物。当病畜出现皮肤化脓坏死时,要先清除坏死组织,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3%的来苏水清洗患处,然后填塞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末,轻症一次即可治愈。或者将血竭研碎倒入清创之后的患处,再用烧红的烙铁熔化血竭,使血竭与角质结合[4]。如果动物的创腔较深,则需要分层烙熔,然后再用绷带进行防腐防潮。每隔4~5 d检查1次,如果没有出现脱落,则不进行处理,出现脱落需要再重复一次上述过程。
5.4 植物油浇注
绑定患肢,将熬开的植物油晾凉,然后浇在动物的患处,填塞纱布或棉花并装上带底的蹄铁。如果已经出现“脱爪”现象,要在蹄部包上帆布,促进新的角质生长。
5.5 硫酸铜浸脚
当腐蹄病在动物群中大面积发生时,要在圈舍门口设置长3 m、宽2 m、深20 cm的水泥消毒池,在池内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浸泡动物的患肢,1次/d,30 min/次,直至动物痊愈。若动物的病症较轻,池内应放入10%~30%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出牧前后让动物在药液中浸泡患肢,这种方法对于腐蹄病非常有效,并且经济实用。
5.6 石碳酸治疗
对于病症较重,蹄壁严重腐烂、蹄肿穿孔、行走困难的病畜,采用这种治疗方法,能够起到有效的防腐作用。工作人员可以将动物患处较小的创孔适当扩大,用15%的石碳酸溶液对患处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洗和消毒,以起到止痒和麻木的作用;再用石碳酸反复涂抹患处及周围,使溃疡部位烧伤,创孔中充满药液,同时配合使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肌肉注射。在第1天需要用药2次,之后的治疗1次/d,连续4 d。在第1天治疗之后,病畜的症状和跛行的情况会有所加重,但是在第2天治疗之后,症状即可减轻,跛行情况有所好转,黏性物质与恶臭也逐渐消失。用此方法治疗重症腐蹄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5.7 中药治疗
首先,使用陈石灰500 g、大黄200~250 g,将大黄煮沸10 min,再加入陈石灰搅拌,除去大黄形成细面桃花散,敷于动物患处,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生肌散血的作用,防止动物病情加重。其次,使用龙骨30 g、枯矾30 g、乳香24 g、乌贼骨15 g,研磨成粉末状撒于动物患处,起到祛毒止痛的作用。
5.8 填塞大蒜粉
可以将大蒜粉调成糊状,填塞进动物患处,2次/d,一般5~7 d即可痊愈。
5.9 碘片松节油
养殖人员可以用棉花包住适量的碘片,塞进动物患处,然后用注射器注入5~10 mL松节油在棉花上,棉花会立刻冒出红色烟雾,即刻装上蹄铁。此方法1次/d,连续使用2~4 d。
5.10 抗生素治疗
将40万IU的青霉素溶于5 mL蒸馏水中,再加入50 mL鱼肝油,搅拌均匀,制成乳剂,涂抹于动物患处,对于腐烂程度较深的创口,可以用纱布蘸取药液并填充,然后包扎。1次/d,具有较好的效果。
6 腐蹄病的预防措施
6.1 合理搭配饲料
一些养殖户为了降低成本,会使用单一的普通草料喂养牛羊,同时使用的相关饲料也缺乏动物生长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元素,导致动物的蹄掌不够坚硬,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机会。因此,养殖户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分析其中的利弊,适当提高饲养成本,增加饲料的营养成分,在喂养中添加相应的营养物质和各种矿物质元素,提高牛羊的抗病能力和蹄掌的硬度。可以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硫酸锌,以每天食粮的0.01%~0.02%的剂量,连续添加30 d,一年共补饲5次,可以有效降低牛羊腐蹄病的发生。
6.2 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如果牛羊圈舍及周边的卫生情况较差,就会给致病菌的生长提供便利,使感染腐蹄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工作人员要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加强牛羊圈舍及周边的清洁卫生。及时清理牛羊圈舍的泥浆、粪便等脏污,避免牛羊的蹄部长期浸泡在潮湿的环境中,造成蹄部的感染产生坏死病菌。对于圈舍周围,工作人员要及时清理垃圾,特别是要注意一些尖锐的石子或玻璃,以免动物在活动时扎伤蹄部,引起感染。另外,可以在圈舍地面上铺垫软草,并及时更换,防止圈舍地面泥泞。圈舍的地面最好使用红砖铺制,保持地面具有一定的透气性,防止潮湿。
6.3 消毒杀菌
牛羊的腐蹄病没有具体的发病时间,因此,养殖人员可以在圈舍中建造消毒池,深度以没过牛羊蹄部为宜,在消毒池中倾倒配置好的消毒液,让牛羊在池中停留数分钟,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预防腐蹄病的发生。可以使用4%的硫酸铜溶液,1~2次/月,对牛羊的蹄部喷洒,以起到消毒作用。
6.4 控制传染源
患病的牛羊是腐蹄病的主要传染源,养殖人员一旦发现有牛羊感染腐蹄病,要在第一时间将病畜隔离,以免其他健康牛羊被传染。如果有新购进的牛羊,一定要先消毒其蹄部,并隔离观察30 d以上,确定新购进的牛羊没有出现腐蹄病,再与其他牛羊同养。
6.5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饲料
在雨水较多的季节,草料中的矿物质元素会被雨水带走,如果这个时期依旧按照少雨时节的饲料配方喂养牛羊,就会导致牛羊缺乏矿物质元素,提高了腐蹄病的发生概率。因此,养殖人员要在多雨时节适当的添加一些矿物质元素与其他营养成分,提高牛羊的抗病能力,增加牛羊蹄部的硬度,预防腐蹄病的发生。
6.6 注意观察牛羊的身体情况
养殖人员在日常的喂养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牛羊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养殖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旦发现牛羊有跛行、食欲减少、体温升高等情况,必须要引起重视,避免有些患病牛羊处于潜伏期而未被发现。尤其是在腐蹄病发病较多的时期,要多加注意,定期对牛羊的蹄部消毒,同时注意保持圈舍的清洁卫生。
6.7 接种疫苗
腐蹄病疫苗是由腐蹄病病原菌株分离鉴定而出的预防疫苗,通过临床试验,确定其具有6个月的免疫期限,保护率可达80%以上,能够有效预防腐蹄病的发生与扩散。因此,养殖人员要及时为牛羊接种预防疫苗,减少腐蹄病的发生。
6.8 分类饲养
规模化养殖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圈舍的面积,按照牛羊的生长阶段、体重以及品种等进行分类饲养,保证牛羊有足够的活动空间,避免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处于哺乳期的牛羊和幼崽,要在适当的时间采取分圈养殖,避免幼崽因免疫力低下和蹄掌不够硬实而感染。在必要时,可以使用10%~20%的硫酸铜溶液浸泡草袋,让户外活动的牛羊踩踏,以此来起到消毒的作用,预防腐蹄病的发生。
7 结语
腐蹄病牛羊养殖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多是由于牛羊圈舍的环境潮湿、卫生条件差而引起,因此,养殖人员要重视牛羊圈舍的卫生及通风状况,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洁,并定期对圈舍进行清理及消毒,及时隔离病畜,做到预防大于治疗,降低腐蹄病的发病率,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