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疥螨病的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方法
2022-12-06孟撑库
孟撑库
(陕西省兴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 兴平 713100)
0 引言
猪疥螨病是由猪疥螨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以激烈瘙痒为特征,大小猪均能感染,严重影响患病生猪的采食量,降低饲料的转化率,严重危害生猪养殖户的养殖效益[1]。猪场控制和净化该病的关键是正确使用杀螨药,如大环内酯类和咪类杀螨剂,同时做好猪场净化和控制管理措施。目前大型猪场或养殖集团都有成熟的驱螨虫方案,但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并未采取任何驱螨虫措施,或者驱虫做得不到位,是很多养殖户养猪效益下降的主因。
1 病原学
猪疥螨虫体呈圆形,大小为0.2~0.6 mm,呈淡黄色,由于其虫体非常小,肉眼一般很难看见[2]。猪疥螨是不完全变态类,其发育过程主要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雄螨有1个若虫期,雌螨有2个若虫期,雌螨受精后会变得异常活跃,可以爬行2.5 cm/min,在宿主猪的表皮寻找适当部位后,利用螯肢和前足跗节末端的爪突挖掘隧道,能挖掘2~5 cm/d,以后逐渐形成一条与皮肤平行的蜿蜒隧道。雌螨约经2~3 d开始在隧道内产卵,可以产卵1~2粒/d。雌螨继续向前挖掘,卵就留在虫体后面的隧道中,这样持续30~40 d,可以产卵40~50粒。虫卵为淡黄色,长度约为0.15 mm。虫卵一般在隧道中经过3~4 d孵化出幼虫,幼虫孵化出来后很活跃,可以离开隧道爬到宿主的皮肤表面,然后顺着毛孔的皮肤而钻入,并开凿小穴道,在小穴道内经过3~4 d蜕皮发育为若虫。小型若虫是雄螨若虫,在挖掘的隧道中蜕皮发育成雄螨,而大型蠕虫经过第一期、第二期若虫,最终蜕皮发育成雌螨。
此外,猪疥螨多寄生在猪耳廓内面,在患猪耳廓刮取的病料中可查到大量螨虫,而在猪其它身体部位很难发现虫体,螨虫所挖隧道的深度不会越过表皮,多平行于皮肤表面。雌螨的寿命一般为30~40 d,疥螨整个发育时间为8~22 d。虫卵离开宿主后10~30 d,仍然可以保有其发育能力。某种畜禽寄生的疥螨机械地传染给另一种畜禽时,猪疥螨能在后一种畜禽的皮肤内生长数天,甚至能够采食,以后则死亡,因此认为猪疥螨有一定的宿主特异性。
2 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且不同年龄阶段的猪均可感染,多发生于150日龄以内的仔猪[3]。目前大部分猪场均存在疥螨,除非采取特殊的净化措施才可能根除。许多国家猪疥螨阳性猪场的比率为43%~95%,而猪的感染率为20%~95%。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驱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寄生虫会掠夺猪的营养、产生毒素、破坏猪体组织,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严重时引起猪只死亡,对经济效益影响极大。该病在一些养猪场中普遍存在,很难根治,其临床症状的轻重与猪的抵抗力有很大关系。气候条件适宜,饲养管理好时,猪的抵抗力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夏天高温季节,经常冲洗猪栏和猪体,有利于减轻疥螨病症状;冬季天气寒冷,猪体质消耗大,饲养管理差时,猪的抵抗力下降,临床症状加重。
有的母猪由于长时间不驱虫,螨虫由毛孔进入到了毛囊深处形成了窝,窝的周围已经形成硬壁,就像坚固的堡垒,口服用药驱虫时,药物不容易穿过堡垒将螨虫杀死。在进行体表喷洒除螨时,由于药物是水稀释的,水的渗透力不强,只能杀死表面的螨虫,而对毛囊深处的螨虫无用。如有的母猪脖子、脸部、腿部以及后腿弯上部,长满了像肉刺一样的白色结痂,当母猪发痒,将这些结痂蹭掉,或者人用手将这些结痂弄掉时,里面会露出血红色的皮肤,如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过一段时间还会长出白色的结痂。
3 临床症状
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出现广泛性瘙痒,与其他动物疥螨病类似。疥螨病的潜伏期为9~10 d,最长可达4~6周。感染疥螨后,病猪可经过几个阶段,分为无反应阶段、迟发性过敏反应阶段、迟发性和速发性过敏反应阶段,最后是速发性过敏反应阶段。瘙痒和摩擦的程度取决于初次感染螨虫的数量和连续感染的水平,感染少量(100个)螨虫或大量(1 000个)螨虫时,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具有量效关系。
猪只自然感染和试验感染螨虫的临床表现和发展过程类似,发病早期从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后蔓延到背部、后肢内侧。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摩擦病变部位,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局部脱毛。由于发痒,影响病猪正常的采食和休息,其消化、吸收机能降低。寒冷季节因脱毛裸露皮肤,体温大量散发,体内蓄积脂肪被大量消耗,导致消瘦,有时继发感染严重时,引起死亡。总之,剧痒、脱毛、结痂、皮肤皱褶或龟裂、湿疹性皮炎、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为该病特征。
杨汶菱等[4]报道过江苏某动物园一批患疥螨病猪的临床症状,部分病猪早期临床表现为瘙痒,常常磨蹭墙壁,体表有一定程度的脱毛,不同部位均有结痂的发生。随着病情的推移,病猪后期表现为精神沉郁,被毛杂乱,前肢有结痂,颈部和背部均有红色丘疹,四肢内侧有大量不同程度大小的红色结节。
4 病理变化
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猪丘疹内含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但检查呈阴性。感染后2~5周,免疫球蛋白分泌细胞数量达到高峰,几周后迅速下降。重复或多次感染患猪瘙痒摩擦,严重者可引起结缔组织增生和角质形成,导致脱毛,擦伤,皮肤增厚,尤其是在经常摩擦的腰窝部位。
5 鉴别诊断
猪疥螨虫体小,并且寄居在皮内,再加上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包括瘙痒症),给诊断造成了困难,同时需要与湿疹、过敏性皮炎及虱与毛虱寄生相鉴别。对于感染疥螨的猪群,大多数猪只可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呈现亚临床感染。确诊须证实猪群中存在螨虫,但是目前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都较低,并且结果依赖于结痂的的位置和数量。最好的方法是用手电筒检查种猪耳内侧的结痂,猪场技术员可以取1~2 cm的结痂检查螨虫,将结痂弄碎,放在黑纸上,几分钟后轻轻将结痂移走,则可见到螨虫用足吸盘附着在纸上。螨虫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也可以用放大镜观察。
猪场可以使用更灵敏的方法来检查螨虫,用手术刀片在病猪耳朵结痂边缘刮取皮肤组织,并置于载玻片上,再滴加50%甘油油水混合液后盖上盖玻片,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镜检[5]。将病猪耳廓刮屑置于平皿内震动并低温加热6~24 h,可收集到大量的螨虫,螨虫附着于平皿底部。通过计算摩擦指数来量化瘙痒水平,从而可以评估猪群中疥螨病的严重程度。随机选取25~30头猪,观察病猪群在15 min内的摩擦次数,除以猪只的数量,既得摩擦指数。摩擦指数大于1,则表明需要考虑螨虫控制措施是否得当。增加猪群的密度可使摩擦指数降低,而潮湿环境会增加摩擦指数。使用摩擦指数比较不同猪场螨虫状况时,需要鉴别易与疥螨病混淆的其他因素,但这对评估各猪场螨病控制措施提供了一个简便方法。
在屠宰场检查胴体丘疹性病变情况,也是评价生长猪疥螨感染率及其严重程度的一种简便而直观的方法。疥螨与丘疹性皮炎有一定的相关性,猪场技术员可以根据病猪皮肤病变的严重程度,将其分为三类,一类病变的特异性变化范围为0.7~0.9,二类和三类则大于0.98。但这种记分分类方法往往忽略了虫叮咬的微小的点和层叠的丘疹,为了提高特异性,猪场可以对计分方法进行改进:一类指在头、腹和臀部有局灶性病变;二类指胴体有轻度至中度广泛性皮肤病变;三类指胴体有广泛性皮肤病变,并在某区域非常严重。
猪场也可以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s)作为诊断工具,用来检测猪血清中抗疥螨抗体。血清学检测结果受疾病发展阶段的影响,病猪感染疥螨后的5~7周或在开始出现临床症状后的3~4周,才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另外,感染严重的病猪进行治疗和驱虫后,9~12个月仍可持续检测到抗体。血清学反应也会受感染剂量和猪只年龄的影响,对自然感染的母猪进行治疗后,抗体仍可持续10个月以上,但是青年猪的特异性抗体的半哀期却很短,不到2个月。
6 防治方法
6.1 建立无疥螨猪群
猪疥螨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该病的隐性感染和对其流行病学缺乏了解。猪场保持无疥螨猪群由3个要素决定:一是初生仔猪无疥螨,避免与感染母猪或较大仔猪接触;二是疥螨为高度宿主特异性寄生虫,离开猪体很难存活;三是现代杀螨剂非常有效。
猪场通过以下措施可建立无疥螨猪群:用无疥螨猪群繁殖;隔离饲养己采取措施处理过的猪;用阿维菌索类药物和其他产品净化;检查引进猪的螨虫情况,这一生物安全措施一般足以预防螨虫的引入[6]。
6.2 猪场螨虫净化
通过使用常规剂量或双倍剂量的伊维菌素是可以达到净化效果的,猪场可给种猪群和所有断奶仔猪连续口服16 d伊维菌素,并在7 d、14 d时给仔猪注射2次。另外,对母猪进行净化可以预防疥螨传染给后代,母猪可在产前治疗2次,并对仔堵进行隔离饲养。
猪场疥螨净化程序包括多个关键环节。①全群控制。所有可上市猪必须在用药前卖掉,以降低净化用药成本,并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根据杀螨药的推荐剂量和使用间隔,对所有猪净化2次。②控制母猪群。有2个方案可供选择,猪场可以根据荐用药间隔,控制所有母猪和公猪,或在产前给母猪用药,并移至清洁猪舍;或公猪每3个月用药1次,用药母猪与未用药仔猪分开饲养。③猪场改为全进全出管理方式,如早期隔离断奶或多圈舍饲养,注重卫生消毒及通风换气等[8],这样净化效果更佳。
6.3 药物治疗
猪场成功控制和净化猪疥螨的关键是正确使用杀螨药,采取正确的剂量和治疗程序,现今大多数杀螨药均可以很好地控制甚至净化猪疥螨病。较早的药物有机油、柴油和硫磺粉等。油制剂要比水制剂的杀螨效果好,因为油制剂可以软化结痂,作为选择之一,或与杀虫剂联合使用,油制剂仍有效。近几年常用的新杀螨药有亚胺硫磷浇泼剂、咪类化合物(双甲脒乳油剂)及阿维菌素类药物(伊维菌素、多拉菌素、伊普菌素、杀螨菌素)。
猪场可用双甲脒乳油剂加水兑成0.1%浓度进行喷洒治疗,双甲脒通过激活猪疥螨体内的章鱼胺受体,从而导致虫体过度兴奋而死亡,对虫和卵都有杀灭作用。其乳油制剂采用独特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乳化工艺,产品乳化稳定性高、分散性好、附着力和渗透力极强,可用于各种年龄的猪,包括幼龄仔猪和怀孕母猪,其可在土壤中很快降解。猪场可以选择在阴天或多云天气对病猪进行全身喷雾,以能见湿淋感为度,圈高1 m范围及地面均喷雾,12.5%双甲脒溶液兑水250~500 kg/L稀释后,母猪1~2 kg/头的用量全身药浴,喷洒或涂抹至全身淋透,以彻底杀灭疥螨及虫卵。亚胺硫磷为20%油性浇泼剂,猪场可以按1 mL/(kg体重)使用,效果显著,使用亚胺硫磷时,最好将少量药物涂于耳内。阿维菌索类药物是目前猪场常用的广谱抗寄生虫药,对大多数猪寄生虫和虱、螨等均有效。猪场采用伊维菌素用药0.3 mg/(kg体重)皮下注射或饲料添加20 mg/kg内服。
猪场还可以使用中兽药来治疗该病,中兽医理论认为该病为虫积内毒郁结,宜采用驱杀虫体,解表利湿的药方进行治疗[7],猪场可使用苦参粉50 g、硫磺5 g、乌柏油100 g,混合均匀后涂抹在患猪病部位,1次/d,直到患猪病皮肤恢复健康。或选用硫黄15 g、樟脑10 g、百部10 g、冰片5 g等混合均匀后研磨成粉末,并溶于100 mL的酒精中,经24 h过滤,用时加温,涂于患处,1次/d,连续2~3次。
7 结语
猪疥螨病是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规模猪场中感染率较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疥螨的寄生部位有剧烈的痒感,患猪不时磨擦墙角,引起皮破血流,且影响食欲,导致其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养猪场应充分掌握该病的发病特征,对患病猪及时进行诊疗,合理用药,科学管理,从而有效降低该病带来的危害,促进猪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