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2022-12-05蒋晓芳马凤强

兵团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生活化

蒋晓芳 马凤强

[摘要]“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方向指引。从生活化视角探究“文化润疆”的实践路径,需要我们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主要内容,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以通俗易懂、人民群眾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文化润疆”的深化,进而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润疆”生活化;实践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2)05—0120—07

[作者简介]蒋晓芳,女,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凤强,男,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1]这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理论创新和方向指引。其中,“文化润疆”是新疆发展尤其是新疆文化发展的实践指向,它为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文化基础。“文化润疆”是以中华文化来滋养和润泽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以实现新疆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有序的目的。这需要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进程,将“文化润疆”融入新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用新疆各族群众生活中的事实、经验等推进“文化润疆”。“文化润疆”的生活化不止于此,还需将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理论高度,将其凝练成“文化润疆”的衍生内容并用于指导实践,最终将“文化润疆”转变为各族群众的生活常态。

一、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

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首要前提。日常基础是指普通大众进行生产生活的根基,这一根基是以家庭、社区(村委会)、学校等日常生活场域为载体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文化润疆”的理论才能回归现实,才能更具体、更丰富。正如亨利·列斐伏尔所说:“正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哲学家使用一般的和抽象的哲学术语所做的解释,才是具体的、现实的。”[2]鉴于此,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重要前提。“文化润疆”生活化重在“润”字,“润”即滋养、润泽之意,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用中华文化滋养和润泽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这一活动需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展开,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第二,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为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日常生活中,新疆各族群众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村委会)、学校等各个场域的作用进行生产、生活和学习,家庭、社区(村委会)、学校等各个单位为推进“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提供了重要场域。第三,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顺利实施创造了必要条件。“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实施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展开,脱离了日常生活的“文化润疆”将是脱离了实际的空谈,毫无意义可言。有了日常基础,“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才能顺利实施,这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首要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人民群众提升文化生活水平的意识越来越强,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文化服务供给越来越充分。特别是新时期,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惠及了新疆各族群众。然而,在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进程中,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也面临着家庭中忽视优良家风文化的熏陶、社区(村委会)文化的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校重成绩教育轻品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首先,家庭中缺少优良家风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更是一个人接受文化熏陶的第一个环境。家风是家庭文化的生活化表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的言谈举止,能够在润物无声中发展人、提升人、塑造人,同时也能摧毁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3]但每一个家庭的文化程度和文化水平各异,体现出的家风也不尽相同。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家庭重视家风建设,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家庭并不重视家风建设,一句话,家风建设只是出于自发和自愿而没有形成常规。这阻碍了家风建设在“文化润疆”生活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其次,社区(村委会)文化的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区(村委会)是居(村)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联系各村村民和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纽带。在现实生活中,村委会、社区对村民和居民的管理服务比较到位,但是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较欠缺,文化娱乐活动相对匮乏,导致村委会、社区文化的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不利于发挥村委会、社区文化在“文化润疆”生活化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再次,学校重成绩教育轻品德教育。学校作为传播知识的摇篮,需要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目标。但相比之下,小学品德教育氛围较好,高学段往往以提升成绩为目标而忽视了品德教育,这将不利于发挥学校在“文化润疆”生活化中的作用。

面对在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发挥优良家风文化的熏陶作用、强化社区(村委会)文化连接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纽带作用、加强学校品德教育进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需要做到:第一,发挥优良家风文化的熏陶作用,助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实现。优良家风是“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重要精神涵养,优良家风的传承延续是“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重要依托,优良家风的传承理路是“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实践参照。因此,发挥优良家风的熏陶作用首先需要提升新疆各族群众对家风建设重要性及其精神内涵的认识。其次,需要鼓励新疆各族群众积极践行优良家风、传承优良家风。最后,需要新疆各族群众注重情感沟通,营造优良家风氛围,注重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用家风的传承促进“文化润疆”的生活化。具体来说,在家德方面,需要传承尊老爱幼、善待他人、重礼谦让;在家规方面,需要做到站坐有姿、互敬互爱、勤俭持家;在家训方面,需要诚实守信、清白做人、爱岗敬业等。第二,强化村委会和社区发挥连接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纽带作用。社区(村委会)是新疆各族群众生活的基本场所,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离不开村委会和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为了让广大群众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村委会和社区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例如:定期举办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利用节日庆祝活动举办大型晚会等增强村、社区居民群众的联系,增进新疆各族群众的情感交流。第三,加强学校品德教育。这需要均衡各学段品德教育的资源,使各学段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品德教育,同时要均衡成绩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提升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精神文化的需要,为“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构建良好的日常基础。

二、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主要内容

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在要求。“文化润疆”的生活化重在文化的内容,用什么样的文化来润疆并推进其生活化决定着“文化润疆”生活化能否起到预期的效果。在新时代,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对满足新疆各族群众的文化需求、对“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第一,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符合新疆各族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丰富。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能够满足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需要,符合新疆各族群众的精神要求,能够实现新疆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二,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有助于“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文化内容来呈现,离开“文化润疆”的丰富内容,“文化润疆”工程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润疆”也将会因缺失“润”的主体而无法进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能够使“文化润疆”工程以更坚实的基础、坚定的力量、饱满的姿态顺利展开。第三,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有助于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润疆”需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来滋养、润泽新疆各族群众,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新疆历来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各民族创造的绚烂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容,但由于地理环境和复杂历史原因,新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比较明显,加之近代帝国主义对新疆的窥探、敌对势力的渗透,妄图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来,进而造成中华主流文化受到削弱。因此,当今“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内容应当是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地讲,我们应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引领力、教育力和凝聚力。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力。在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过程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润泽和滋养新疆各族群众,需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群众听得懂、乐于听、接地气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各族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同时需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创造的、适合中国发展的文化。第二,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力。一方面,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大红色文化的内容,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活动。比如:在各单位、村、社区组织开展红色文化演讲比赛、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或者观看红色电影。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红色文化知识,在心中种下红色文化的种子;此外,通过建立红色文化实践基地,让各族群众通过切身实践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让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引导。第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一方面,认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新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这些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要注重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另一方面,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润疆”的生活化,需要将新疆优秀的地域文化融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新疆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4]无论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力,还是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力,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都应该把目标集中在增强文化认同上。

三、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

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必要路径。“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是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以一定的方式传递文化知识、文化信息、文化观念、文化情感和文化信仰的活动。在现代信息化社会,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对文化的传播、对新疆各族群众获取文化资源、对“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具体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助于畅通文化传播的渠道,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润疆”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是用文化来浸润、滋养和润泽生活在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实现新疆文化繁荣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有序。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可以使文化更好、更快、更全面地滋养新疆各族群众,增强文化的影响力。第二,有助于新疆各族群众多渠道、全方位、寬领域获取文化资源,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能够使新疆各族群众获取文化资源更便捷,各族群众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更认同,这是“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必然要求。第三,有助于推动“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顺利实施。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必要措施,没有畅通的渠道和方式,“文化润疆”生活化将无路可走。渠道畅通了,“文化润疆”生活化才有实现的可能。总之, 拓宽“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传播渠道是“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传播方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然而“文化润疆”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其生活化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才能达成的。在这一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文化润疆”生活化面临着传播渠道过于单一的问题。“文化润疆”的“疆”不仅是指新疆这一地域指向,同时也指向新疆的各族群众,“润疆”即:润疆域和润人民。这也就决定了在新疆这片疆域和人民群众中进行文化沁润,需要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然而,就“文化润疆”这一主题而言,听说过“文化润疆”的人较多,了解“文化润疆”内涵的人较少,未听说过“文化润疆”的人有之。就“文化润疆”生活化传播渠道和方式而言,听说过“文化润疆”的人大多是从生活中的宣传标语获知;基本了解“文化润疆”内涵的多是新疆各地区职工干部,他们大多是从单位的各种会议以及政治学习中获知,有部分是学生从思政课中获知,也有极少部分群众是从各地州的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媒体获知;未听说过“文化润疆”的人多是年龄较大并且较少接触新闻媒体的群众。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就目前文“文化润疆”的传播渠道和方式来看,人民群众获取“文化润疆”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集中在行政单位或者事业单位的会议和政治学习中,传播渠道和方式比较单一,普通群众深入了解“文化润疆”受到限制,这将阻碍“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文化润疆”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促使其生活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我们坚守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占领互联网新媒体阵地、发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第一,坚守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坚守文化传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加强包括新疆各族群众在内的中华儿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具体来说,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文化传播功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用讲故事、话家常的方式向身边群众讲述爱国故事,传递爱国主义情感;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各民族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进而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第二,占领互联网新媒体阵地。可以利用网络、微信、微博、抖音等大众日常使用的电子传媒工具,传递“文化润疆”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也可以利用报纸、期刊、杂志等纸质传媒工具,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新疆塔吉克族的拉齐尼·巴依卡,为救落水儿童英勇牺牲,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一时间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体纷纷报道,用身边的榜样感染人民群众。我们要占领互联网新媒体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推进“文化润疆”的生活化。第三,发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一方面,要精心组织重要传统节庆活动。比如: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期间积极营造节日氛围,开展群众性文艺表演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不断创新节日庆祝活动方式,使节庆成为传播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载体。另一方面,要突出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节日庆祝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发挥优秀节日庆祝活动的教育引导作用。总之,拓展“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渠道和方式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必要路径。

四、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

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制度保障。服务体系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由政府主导的面向普通大众的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公益性、共享性和全民性。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能够保障新疆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新疆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在推进“文化润疆”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响应了国家对新疆工作的新要求。新时代,党中央谋划全局,精准施策,提出了党的治疆方略:“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5]这是对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6]的进一步深化。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增加了“文化润疆”的内容,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第二,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了新疆各族群众享有的文化发展的权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到文化基础设施给人民带来的便利,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享受到优秀文化的润泽和滋养,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切实提升精神境界,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能够保障新疆各族群众享有文化发展的权利。推进“文化润疆”的生活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文化润疆”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重要载体,更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重要环节,人们已经意识到文化对维系情感、丰富精神世界和凝聚力量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新疆复杂的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存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没有有效对接等问题,这将成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一道阻力。一方面,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例如:在县及县以下的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特别是乡镇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足,难以发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价值。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大。例如:惠及全民的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基础设施基本集中在市一级别的地区。但新疆地广人稀,各地区县级以及县以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群众享受不到文化发展带来的便利。此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没有有效对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逐步增加,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多集中在城市等人口较多地区,导致一些偏远村镇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使得“文化润疆”的生活化失去了基础支撑。

建立“文化潤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关键路径。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一系列等问题,我们需要从坚持政府主导,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匹配各方文化需求,注重多种资源整合与发展、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应该坚持政府主导,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方面,要完善各级各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在政府、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陈旧、老化的文化服务设施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需要在各级各地区设立文化服务中心,特别是在县级以下的单位,在每个乡、村设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不仅要面向单位团体开放,更应该向群众开放。形成村镇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县市有图书馆、文化馆等大型场馆的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让各级各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文化的滋养。第二,应该满足各方文化需求,加大多种资源整合与发展力度。例如:在城乡大力举办体育赛事,在增强人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需求;推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产业繁荣发展,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的民族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需求;加强各地区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基本文化的需求。第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建立监督反馈机制。政府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供给机制,注重各民族各地区的差异,精准供给资源,实现政府供给与人民需求相一致,避免一刀切形式的供给;公共文化供给要不断向农村等文化资源匮乏地区倾斜,保障农村各族群众享有文化生活的权利;公共文化供给必须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必须设立监督部门,让各族群众作为监督的主体,对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各族群众享有文化发展的权利。

五、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

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现实路径。话语体系即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即用创新性的方式将“文化润疆”的理论思想表达出来。新疆各族群众作为“文化润疆”“润”的对象,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用语的流行,使得新疆各族群众的话语体系更加多样。在此背景下,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需要不断创新其话语体系,推动理论话语的现实转化,将“文化润疆”的理论语言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激发各族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这对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第一,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使新疆各族群众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更好地接受优秀文化的润泽和熏陶,进而提升文化素养,为“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提供人力支撑;第二,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激发新疆各族群众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积极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有助于促进新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而增强新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为“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

目前,新疆正处于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大发展时期,然而,在“文化润疆”背景下,其话语体系却面临着学术话语体系与群众话语体系的衔接与转化问题、日常生活的微表达如何实现以及网络语言特质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学术话语体系与群众话语体系的衔接与转化问题。“文化润疆”的生活化需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来滋养、润泽新疆各族群众。然而,新疆各族群众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润疆”的理论通俗化等问题,造成了学术话语体系与群众话语体系衔接与转换的困境,这成了阻碍“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一大障碍。其次,日常生活的微表达如何实现问题。“文化润疆”的实施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的宣传和教育,细小叙事话语以及微表达在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中的呈现不足。最后,网络语言特质问题。新时代,人民群眾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而是转向了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网络用语具有更新快的特点,同时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未能结合网络话语进行宣传教育,没有意识到网络话语在其生活化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基于此,我们只有认清社会发展现实,找准现实生活中“文化润疆”话语体系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推进“文化润疆”生活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

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是实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现实路径。针对上述提到的“文化润疆”生活化话语体系的创新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我们需要注重学术话语体系与群众话语体系衔接与转化问题、需要用细小叙事话语实现“文化润疆”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表达、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特质增强“文化润疆”生活化话语表达的感染力。第一,我们需要打通“文化润疆”的学术话语系统和群众话语系统,积极寻找理论话语与群众话语的共同话语源。具体来说,就是打造生活化的语言,将“文化润疆”的学术话语系统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乐意听、接地气的语言,达到消除学术话语系统与群众话语系统障碍的目的。第二,我们应注重使用细小叙事话语,实现“文化润疆”在日常生活中的微表达。例如:用真实生动的新疆故事娓娓道来;以大众化的语言表达把“文化润疆”的理论内容融入家常话语中;还可以依托民俗文化话语体系,对“文化润疆”进行生动表达。第三,我们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特质,增强“文化润疆”生活化话语表达的感染力。网络话语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文化润疆”生活化话语的表达要结合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网络语言使用的现状,要敢于并且善于借鉴和吸收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网络中的话语表达,创新“文化润疆”理论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形式,增强“文化润疆”的话语魅力,最终将“文化润疆”融入新疆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表达中。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创新话语体系将毫无疑问地促进“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进程。

新时代“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内在力量,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诉求。“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是对“文化润疆”工程的生动诠释,它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的特点;“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是对“文化润疆”这一话语体系的具体解读,它的有效实施关系到“文化润疆”是否真正走进各族群众内心,关系到“文化润疆”是否能在新疆落地生根,关系到“文化润疆”能否真正实现“润疆”的效果;“文化润疆”的生活化是对“文化润疆”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它能否顺利推进,关乎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关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新时代我们应该通过构建“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日常基础,丰富“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主要内容,拓展“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渠道,建立“文化润疆”生活化的服务体系,创新“文化润疆”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充分发挥“文化润疆”生活化的作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9-27(01).

[2]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1卷)[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73.

[3]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4]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1).

[5]习近平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20-9-27(01).

[6]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5-30(1).

责任编辑:杨建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自治区文科基地创新基金项目“文化润疆的生活化研究”(项目编号:ZFYJZX2022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