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规划的趋势、挑战与实践探索

2022-12-05刘佳燕

世界建筑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区规划规划师规划

刘佳燕

近年来,社区规划在我国得到高度关注和蓬勃发展,源自3 个方面背景:一是城镇化步入下半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二是在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更多聚焦于基层生活空间的营造;三是新冠疫情背景下,进一步凸显出高品质社区环境和社区服务的重要价值。

回顾国内外社区规划的演进历程,其本质上体现出对于“社区”和“规划”这两个概念的再认知:“社区”从传统的静态、同质、被动的居住单元,转向不断动态发展、多元化,并具有主体性的社会—空间统一体;“规划”由传统强调精英主导、高度理性、聚焦物质的蓝图描绘,转向强调多方参与、利益协调、综合发展的空间治理。

当前,“回归基层”成为新时期城市空间治理的关键命题,需要以高品质的“场所营造”精准响应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区规划成为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推动基层空间治理、倡导社会多元参与之间重要的实践整合平台。

总结近年来我国社区规划研究与实践发展,主要体现出以下4 个方面的新趋势和挑战,并分享笔者团队主持和参与的相关探索。

1 制度化:责任/社区规划师制度创新与实践

201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社区规划实践呈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为“活动组织模式”,以基层探索性支持、跨界团队推动、单个项目为特征。自2018 年开始,转向“制度引领模式”为主要特征,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通过社区规划师制度创新,推动系统性的、全域性的社区规划行动,形成规划统筹、社区协动、项目介入、事件参与等4 种主要工作模式[1-2]。如北京自2018 年在全市所有区推进实施责任规划师制度,强调其在城乡居民和各级政府部门之间重要的第三方桥梁作用,作为推动基层空间治理的重要创新实践[3]。同时带来的挑战是,社区规划师制度作为新兴产物,如何进一步强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法定规划体系的整合,以及如何推动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

从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的角度,各地开展了多项实践探索。在北京清河街道,建立社区议事制度,搭建基层议事平台,创立“1+1+N”社区规划师制度,同时与责任规划师制度对接,形成“双师”协作机制;在成都成华区,形成“335”的社区规划工作机制,包括区—街道—社区的3 级社区规划师队伍体系、3 项工作保障长效机制,以及5 步参与式社区规划工作法;在南昌青云谱区,跨学科团队从不同角度推动可持续社区更新,包括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设立设计师驻场制度,编制《党群服务中心规划设计与运营导则》,创新“统规建管营”一体化模式,形成党员代言制度和服务项目化平台等。

2 专长化:跨学科、跨领域团队赋能基层

社区规划是涉及人文、经济、环境、服务、治理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规划,并贯穿社区调查、愿景整合、策略制定、规划实施、反馈评估全流程。这些都对传统规划行业和规划教育,在跨学科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参与式规划浪潮的发展,需要从传统专长于某一领域的“贡献型专家”,转向更多能跨域对话和协作的“交互型专家”[4];还需要建设跨行业协作平台,避免各行其是的“文案包”。

我们近年来尝试从多角度发力:(1)举办跨界论坛,如举办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聚集来自高校、部门、实践一线人员进行跨学科深度探讨;(2)扎根地方开展实务研讨,组织跨届团队,聚焦基层焦点难点问题,以实务工作坊等形式出谋划策解决问题;(3)推进人才培养,整合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公管学院、建筑学院等师资力量,建立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培养社区规划方向的人才队伍;(4)推广科普对话,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自2020 年持续开展“磨基地”系列活动,以“磨炼真功夫,解决真问题”为导向,已举办10 余期线上沙龙,围绕社区规划、城市治理、老旧小区改造、社区花园、城中村、社区综合体、信托制物业等热点议题,推动社区规划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与社会大众、各行各业之间形成对话与共识(图1-5)。

1-5 社区规划相关活动剪影

3 层级化:市区街社多级协动的社区规划体系

现在常有误解,认为社区规划就是精细化设计或微更新。另一方面,社区规划还面临着上面“九龙治水”加“下面一根针”的基层困境,以及受制于基层权限和行政边界等导致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发展局限。因此,亟待“跳出社区谋发展”,建立城市—区县—街镇—村社多级协动的社区规划层级体系。进而带来新的挑战,包括不同层级的社区规划如何定位,基层社会—空间数据的严重缺失,以及社区体检和指标评估如何做等。

团队在成都市温江区社区发展规划中,探索从区级层面形成社区规划的总体纲领,在社会—空间数据评估,社区问题/资产/机遇地图、综合性规划策略和总体空间结构、社区分类治理指引等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探索;在北京清河街道更新规划中引入常态化社区体检工作和指标评估体系,明确社区体检对接于又区别于城市体检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特征,拓展多源数据,实现“一张蓝图+定期体检+动态项目库+行动方案+双师制度”的协同推进。

4 过程化:以公正开放的空间生产过程推进社会再造

社区规划的核心价值并非最终描绘的所谓“美好蓝图”,而更多附着于实现蓝图的行动过程,很多时候过程价值甚至重于行动效率或行动结果。因此,应关注规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目标的形成机制、方案的可实施性、面对问题的协商博弈、共识培育和公众教育等诸多环节及其产出成果。由此带来的挑战是:如何做全周期空间治理的过程设计,如何推进集体行动创新实践的社会设计,以及如何做参与式规划的工具设计等。

2014 年至今,我们在北京清河的“新清河实验”中,一直致力于推进参与式社区规划的基层实践。通过整合优化基层议事协商机制、开展社区资产调研评估、协助社区提出规划议题、多元参与商议规划方案、共建协作推动规划实施、建立共治共管维护,以及社区体检监测规划绩效等[5],实现全流程的参与式社区规划。实施成果获得国内外多个奖项,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评委会评价其“研究了整合空间规划与社区复兴的可行路径,实现社区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提升:一种创新性的社会—空间互生产机制”。

在成都温江社区发展规划中,我们探索的不仅是编制一套规划,而是“制度设计—规划编制—在地实施—陪伴服务”的全流程社区规划实践,将政策宣传、规划动员、公众参与和共识培育的过程渗透到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之中,包括结合近期行动计划,协助开展社区生活空间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推动社区微空间品质提升,挖掘和激发在地师生团队、社会组织、设计机构等力量,培育在地的社区规划师团队,以及组织多场论坛和工作坊,推动社区规划的理念和行动落地基层。□

注释

1) 本文在2022年6月30日刊登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公众号的《刘佳燕:社区规划的趋势、挑战与探索》一文基础上做了部分删减和调整。

猜你喜欢

社区规划规划师规划
美国退休规划师受追捧
Why I'll never switch to Google Calendar 生活的“规划师”
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区规划工作以广州市大塘社区规划为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英国邻里规划实践对我国社区治理的启示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城市规划师告诉你,路权的定义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山水居住模式探索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