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学术型硕士生临床科研能力调查与分析

2022-12-05杨露露任思颖

基础医学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发表文章课题研究生

杨露露,肖 迎,任思颖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长沙 410011;△通讯作者)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分支,肩负着高层次、高质量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责任[1]。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学位E199835号)后,我国医学研究生逐渐划分为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两个部分[2]。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生(以下简称“临床学硕”)主要培养本学科领域相关研究的基础科研技能和专业素质水平,注重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研究科研能力培养[3]。与基础医学类研究生不同,临床学硕的培养方向更偏向基础与临床的结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以疾病本身为出发点,以实现基础医学向临床实践的转化[4]。因此,临床学硕不仅需要掌握临床医学科研所需的常见实验技术,具备本专业的基础科研能力,还需注重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所从事临床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及瓶颈,进一步创新性思考与实践,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更好推动本专业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5]。本研究通过了解目前临床学硕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现阶段临床学硕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优化临床学硕临床科研能力培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某“985”高校医学院2019级及2020级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由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两个部分组成,根据不同水平临床实践分值计算每个研究对象最终分值。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12分;将1-4分、5-8分、9-12分分别分为A、B、C三组。本研究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0.05作为显著性水准,从执医考试、撰写课题、发表论文三个方面对不同组别学硕的临床科研能力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随机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2019级临床学硕60人,2020级40人。调查对象来自内科、外科、精神科等20个科室,其中40%为内科,13%为外科,9%为精神科,38%为其他。本研究使用克龙巴赫α系数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为0.88,表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2.2 临床学硕参与临床实践情况

调查问卷从门诊学习次数、临床文献阅读量、参加临床病例讲座频率、制作临床病例PPT情况和对本科室疾病掌握程度五个方面评估临床学硕参与临床实践的情况。

结果显示,临床学硕门诊学习次数从未(0)、偶尔(1-5)、经常(大于5)的占比分别为56%、10%和34%;平均每月阅读临床文献量从未(0)、偶尔(1-5)、经常(大于5)的占比分别为14%、44%和42%;参与病例讨论次数从未(0)、偶尔(1-5)、经常(大于5)的占比分别为14%、42%和44%;制作临床病例PPT次数从未(0)、偶尔(1-5)、经常(大于5)的占比分别为57%、30%和13%。其中“从未”记0分,“偶尔”记1分,“经常”记2分。此外,56(56%)名临床学硕对于本科室疾病的掌握程度仅限于书本,23(23%)名可对少数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断与治疗,17(17%)名可对大部分常见病进行独立诊断与治疗,仅4(4%)名除了临床常见疾病外,对罕见病也有一定识别能力。本研究根据临床学硕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从1分到4分分别计分。

2.3 临床学硕不同水平临床实践分组情况

根据上述统计结果计分,本研究分为A(1-4分)、B(5-8分)、C(9-12分)三个不同水平临床实践组别。A、B、C三组分别占比37%、45%、18%,见表1。经3×2 Pearsonχ2检验显示,各组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不同组别研究生分布情况 人(%)

2.4 不同组别临床学硕执医通过情况

共有89(89%)名临床学硕参与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11名(A组7名,B组4名)学生从未参加。其中C组大于400分的占比高于B组和A组,但不同组别的执医通过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对13(14.6%)名未通过考试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未通过原因均为技能考试不合格。

表2 不同组别临床学硕执医考核情况 人(%)

2.5 不同组别临床学硕撰写课题数量及中标情况

A、B、C三个组别均有超过一半的临床学硕课题撰写参与度为0,B组临床学硕参与撰写课题的人数为20(44.4%)人,较A组15(40.5%)人和C组6(33.3%)人要高;B、C组临床学硕的课题中标率分别为90%与66.7%,较A组53.3%要高。其中A、B两组中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组别撰写课题数量及中标情况 人(%)

2.6 不同组别临床学硕发表论文情况

结果显示,A、B、C三组已发表文章的占比分别为18(48.6%)人、32(71.1%)人、14(77.8%)人。其中C组别“已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临床学硕所占比例最高,A、C组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对“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的临床学硕进行分析,发现B、C组中发表文章类型为论文、文章数量≥3的学生占比高于A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4 不同组别发表论文情况 人(%)

表5 不同组别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文章情况 人(%)

3 讨论

3.1 临床学硕的临床实践参与现状

医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突破目前医疗工作中所面临的瓶颈和困境,要求临床医师需具备从事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临床学硕发现临床问题并进行相关研究探索的能力[5,6]。临床问题主要来源于临床观察与实践,临床学硕可以通过阅读本领域相关文献和切身临床实践来发现目前临床中所存在的问题。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仍然有较大比例的临床学硕脱离了临床观察与实践。既往研究亦发现,31.12%的临床学硕从未接触过临床工作,仅进行基础科研学习[7]。因此,与临床实践参与度更高的临床学硕相比,部分临床学硕可能无法有效地将临床问题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3.2 临床学硕临床实践水平与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对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医学进步,大力培养兼具基础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临床学硕,实现临床-科研-临床的一体化模式,是目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临床学硕进行科学研究不应该盲目追求“研究热点”,更应注重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实现临床问题和科研创新之间的共同发展[8,9]。本调查结果表明,与临床实践参与度较低的A组学生相比,具备更多临床实践经验的B、C组临床学硕具有更高的课题中标率和第一作者发文率。此外,B、C组别在发表文章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比A组别要高。这初步表明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促进临床学硕临床实践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三组在执医通过率上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不同临床实践参与度与临床学硕执医通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决定临床学硕是否通过执医可能更加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

自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实现彻底分流以来,临床学硕的培养方式一直处于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中,临床学硕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需要进一步的明确[10]。有研究报道,71.3%的临床学硕毕业后仍然会选择从事临床医师职业[11]。而相较于四证合一的专业型临床研究生,临床学硕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12],临床能力往往是其短板。本研究结果提示,给予临床学硕一定程度的临床实践培养对其科研成果产出有积极效益。因此,医学院校对于临床学硕的培养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临床实践,并鼓励研究课题的选择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课题思路,探究解决办法,最终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实践。

猜你喜欢

发表文章课题研究生
更 正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勘误
第一次写课题
国内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现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浙江省各地级市在本刊刊登文章统计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