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请传授给孩子三种“力”

2022-12-05

江西教育 2022年42期
关键词:自控力规则家长

■ 王 莉

最近,我对自己这些年来做家庭教育研究与咨询遇到的众多案例进行了梳理,大致分类后,发现以下三种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第一种问题是,孩子对自己该做的事情、分内的事情不愿意做,该负的责任,不愿意或不敢于承担,甚至缺少基本的自理能力;第二种问题是,孩子对不适合、不应该做的事情,非要去做,缺少自控能力;第三种问题是,孩子对生活似乎失去了好奇心和热情,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甚至有抑郁倾向。

围绕这三种问题,我想到了那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传授给孩子一些最基本的意识、方法和习惯。解决第一种问题需要孩子的责任感,即担当力;解决第二种问题需要孩子的自律,即自控力;解决第三种问题需要让孩子葆有对生活的热情与对生命的热爱,即培养孩子的审美力。这三种力从何而来,应该如何培养?

担当力:想要孩子有担当,家长就要肯放手

同样是六岁的孩子,孩子甲跌倒了自己迅速爬起来,接着奔跑,啥事都没有。孩子乙跌倒了就赖在原地,先偷偷看看四周,确认一下家长在不在。若是家长在,他就能马上“入戏”地大哭起来,哭得好委屈;若是家长不在,他就能不动声色地自己爬起来,像啥事都没有一样。

孩子甲和孩子乙有区别吗?有!孩子甲深知“跌倒了,自己爬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自己的事,所以他能做到不等、不靠、不哭,第一时间自己爬起来。他在自己跌倒、自己爬起来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认知,他在进行可贵的经验积累与自我调节。

孩子乙则享受过跌倒之后父母对他的帮助,所以心生依赖。每次跌倒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要自己爬起来”,而是“我先看看爸爸妈妈在不在”。如果父母在,他必定要哭一哭、闹一闹、撒撒娇,再等父母扶他起来。因此,孩子甲越跑越远,孩子乙则还在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孩子甲和孩子乙两人的家长有区别吗?有!孩子甲的家长一定告诉过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遇到困难确实需要家长帮助的事除外)。”所以孩子甲在奔跑中展现出一种生命力勃发的状态:他努力地奔跑,跌倒了自己爬起来,较少依赖家长,自然生长得很茁壮、很蓬勃。

孩子乙的家长或许没有坚定地和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或许即使说过但还是于心不忍,每次看到孩子摔跤,还是忍不住要插手、代劳。这样做看似爱孩子,实则剥夺了孩子自己去体验的权利,侵蚀了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显得比别人软弱、无力。他生命里本来潜在的力量被压抑、隐藏了——很可惜,只因为父母不懂放手。

自控力:想要孩子自律,规则意识要早养成

同样是七岁的孩子,孩子甲过马路时一定等绿灯、走斑马线;孩子乙则有时会“从众”,跟着闯红灯的人群“见缝插针”“分秒必争”地过马路,还不爱走斑马线,并振振有词地说:“别人可以这么做,我也可以这么做啊。”孩子甲则始终牢记爸爸妈妈反复说的一句话:“不管别人怎么做,我们都要守规则。”

孩子甲在三岁时,父母就告诉他什么是交通规则、行人过马路要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还告诉他:“宁让三分不抢一秒。”当时孩子甲才三岁,路人听到他父母教他“宁让三分不抢一秒”这么深奥的话,纷纷笑话:“这么难的句子,孩子哪里听得懂?”其实应该被笑话的是路人。孩子甲不仅听懂了这句看似难懂实则生动形象、朗朗上口的话,更重要的是,一直按照家长告诉他的规则去行动。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孩子甲习惯于遵守生活中的各种规则:上学要准时,发言要举手,作业要按时完成,和小朋友相处时要有礼貌,拿别人的东西要先征得同意,公共空间不喧哗,爱护环境不折花……孩子甲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各种规则时表现得非常自然、自如,他不觉得这是种束缚,反而是一种自律带来的有序感、掌控感,让他很舒服,很享受;同时,他很受身边人的欢迎,和老师、同学、邻居们相处起来十分和谐,大家都觉得他彬彬有礼。

孩子乙就有点不一样。他老是喜欢摘路边的花,因为他小时候这么做时父母并没有制止,但是他长大了继续这样做就被学校老师、公园管理员批评了;他有时候不守时,因为小时候这样做好像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当老师一再批评他迟到时,他就感觉很不舒服;他看电视无节制,和家长定好的“只能周末看电视、每天不超过一小时”的规则他不遵守,他在平时也会打开电视,看起来没完没了。父母指责他,他就觉得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样爱他了,他很痛苦:“为什么我的做法没有改变,你们对我的态度却改变了很多?”

孩子乙的话,一语道破天机!如果他的家长早一点给他养成规则意识和好习惯,他就不会这么痛苦了。自律是一粒宝贵的种子,如果从小根植于孩子心里,这粒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滋养孩子的生命,让孩子受益一生;如果家长迟迟都不把这粒种子种入孩子心里,孩子就会放任不羁,长大后遇到规则时就很别扭,要养成自控力也比较难。因为要改变多年的习惯,通常比在合适的年龄、时机顺势养成好习惯,要困难得多。

审美力:生活处处有美好,“享受当下”可习得

审美力是什么?我认为审美力是一个人对生活中一切真善美的人、事、物的发现能力、感知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对美的独特的创造能力。有家长要问了:“审美力对孩子有那么重要吗?这和中考、高考有关吗?我的孩子又不考艺术类学校。”对这样的话,我无言以对。如果以功利心看待审美力,那当然是无用的。恰如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先生曾经说过的话:“审美的人生态度,是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相对立的,功利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审美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现代人在审美和功利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其实也就是在有趣和有用之间进行选择,审美的生活态度,才能为没有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一种真正的精神补偿。”

审美力对孩子有用吗?我认为不仅有用,而且直接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在很多有着高学历的人在审美方面却很差,生活得越来越麻木。就像画家吴冠中说的:“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盲活得怎么样?不开心、抑郁,是个“空心人”。现在有一些孩子缺乏价值感,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正如来自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调查所说:北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我认为这种无价值感一方面和学业压力过重有关,另一方面也和缺乏审美力有关。

生活中处处有美好,贵在发现。家长朋友如果能在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时时授予孩子发现美、享受美和享受当下的能力,那真是给孩子的心田播下了快乐的种子。缺乏审美力的人,没有生活热情,没有生活感知力。具备审美力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一个有趣、丰富的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一辈子快乐,就要从小培养他的审美力。应该如何培养呢?从一件件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小事中去发现美、感受美。

食物中有美,劳动中有美,运动中有美……美无处不在,只是缺少发现;与人交流中有美,助人为乐中有美,精诚合作中有美……美无时不有,只是缺少感受。一个人在有担当力和自控力的基础上还具备审美力,他就是一个比较完整而丰富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世界比较富足的人。他会从生活小事中去敏锐地感受快乐,他具备了一种可贵的能力——幸福的能力。就像孩子甲,是个有趣的人。他喜欢看书、运动、烹饪,他善于和各种人打交道。他激情四射,活得“热气腾腾”。孩子乙呢?眼神黯淡无光,表情呆滞木然。可惜了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

孩子甲好像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乙仿佛就是自家的孩子。可是,孩子甲并非完美无瑕、高不可攀,也并非学业优异、必考名校、胜券在握。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不过他比较快乐:因为有担当力,他对自己的大部分事情得心应手,可以掌控,感到轻松;因为有自控力,他不会对什么上瘾、依赖,能做到适可而止,不会为物所累;因为有审美力,他对很多事情葆有可贵的童趣和好奇心、求知欲,他活得有滋有味。他不是什么神童、学霸,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小孩。我就喜欢这样的孩子,有担当,能自律,还很快乐。这就是我想要的孩子,因为他自足而幸福!

家长朋友们与其不遗余力地给孩子灌输知识或为孩子包办一切,不如传授给孩子这三种“力”:担当力、自控力、审美力。这三种“力”会让你的孩子内心有力量,成长有动力,生活有方向,明天更辽阔!

猜你喜欢

自控力规则家长
11招,提升自控力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让规则不规则
卷首语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