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算教学中的数学语言转换

2022-12-05李海东

江西教育 2022年42期
关键词:符号语言运算语言

■ 李海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数学运算教学离不开数学语言转换。在有效的数学语言转换中,学生可以明晰运算对象、理解法理关系、选择运算策略、发展推理能力、规范思考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迅速地进行数学语言转换,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水平。

一、阅读中转换,明晰运算对象

阅读是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的基础,更是学生形成运算能力的前提。有效的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明晰运算对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运算信息,并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中准确把握运算对象的本质。有时,学生对运算对象的内涵、名称等未必熟悉或理解。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对关键信息进行数学语言转换,尽量用自己熟悉或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表述运算对象,为正确运算做好充分准备。

比如,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例1的情境图(如图1)。

图1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很容易发现一些数学信息:买一副中国象棋要12 元,买一副围棋要15 元,买了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问题是一共要付多少元。要求购买中国象棋和围棋两种棋的总费用,需要先求出买两种棋各用多少元,再把这两种数相加。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这是在三年级学习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区别在于三年级只要先求一种商品的费用,这里要先求两种商品的费用。

明晰运算对象就是要弄清题意,知道题目想干什么。能否明晰运算对象的本质是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通过数学阅读,学生可以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情境图可以逐渐抽象为3个12元和4个15元的和是多少。明晰运算对象的过程就是把图形语言(情境图)转换为文字语言的过程。这样转换,学生就能整体认识运算对象,弄清题意,把握知识本质。准确进行数学语言转换,为学生有效地理解运算对象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中转换,理解算理与算法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算法能帮助学生解决“怎样算”的问题,算理能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要这样算”的问题。算理和算法都需要学生在运算教学过程中独立探究和自主发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般不直接揭示运算方法,而是通过一些提示语,如“在小组里说一说,乘法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在探索和交流中逐步抽象、概括运算法则。因此,教师要“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语言转换过程中正确理解算理与算法的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运算技能。

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如图2)。

图2

1.小芳做3 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2.小华做5 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绸带几分之几米?

三、理解中转换,选择运算策略

理解运算问题就是要弄清楚运算教学的目的和问题的本质。正确理解运算问题,学生才能确定合理的运算思路,才能选择正确、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去解决问题。运算策略的选择决定了学生解决运算问题的过程是否高效快捷,体现了学生自身运算水平。如果选择的运算策略比较简洁,学生的运算过程就会比较简洁,运算速度就会比较快;反之,学生的运算过程就会比较繁杂,就会事倍功半。在理解运算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进行数学语言转换。学生理解运算问题越深刻,数学语言转换就越迅速,选择的运算策略就会越简洁、越合理。

图3

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算思路,并且关注学生的差异化运算思路,才能启发诱导学生想到用不同的运算策略去解决相同的运算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优化运算策略,才能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运算能力。如果学生想不到转化策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例1 中的不规则图形是怎样进行比较的,学生就会想到转化策略,就会联想到分数意义中的单位“1”。学生理解运算问题的过程要把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选择运算策略的过程要把符号语言转换为新的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通过有效转换,学生才能正确选择运算策略,才能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更简洁、更合理。

四、推理中转换,形成运算品质

思维品质是学生思维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学生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敏捷性和思维的批判性。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是小学生数学思维的主要表现。运算教学中的推理主要以归纳或演绎的方式存在,具有一定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就包括分析能力、类比归纳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在运算教学中,教师虽然不要求学生具体说出自己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但学生说算理或运算程序的过程包含了数学推理。当然,学生在推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数学语言转换。教师要恰当引导,促进学生在推理中形成良好的运算品质。

图4

学生探究规律的过程往往要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如图4)中的跳绳问题,列式28+17=45 或17+28=45,得出28+17=17+28 后,再写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如1+2=2+1,123+321=321+123 等,再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归纳出算式中蕴含的规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也有的学生用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表示规律,最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用字母表达的加法交换律——a+b=b+a。学生归纳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多次进行了数学语言转换:分析情境图,要把图形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算式);把算式中蕴含的规律用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表述出来,要把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或新的符号语言;把规律用a+b=b+a表达,就统一转换为符号语言了。引导学生迅速归纳概括规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表达规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竖式计算和简便运算过程中蕴含了演绎推理,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在简便运算3.2×1.25时,只要教师能充分提供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会出现很多不同的方法:用乘法分配律包括3.2×1.25=(4-0.8)×1.25=4×1.25-0.8×1.25=5-1=4或3.2×1.25=(3+0.2)×1.25=3×1.25+0.2×1.25=3.75+0.25=4;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包括3.2×1.25=4×0.8×1.25=(4×1.25)×0.8=5×0.8=4 或3.2×1.25=0.4×8×1.25=0.4×(8×1.25)=0.4×10=4 等。无论哪种方法的运算过程中都蕴含了演绎推理。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推理过程如下:大前提是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前提是3.2=0.4×8或3.2=0.8×4,结论是3.2×1.25=(4×1.25)×0.8=5×0.8 或3.2×1.25=0.4×8×1.25=0.4×(8×1.25)=0.4×10。学生在演绎推理中多次进行了数学语言转换:递等式是把符号语言转换成新的符号语言,交流不同的运算思路或运算方法要把符号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运算,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深刻性,学生只有对运算律有深刻认识,灵活运用运算律,才能想出不同方法,甚至想到比较独特的运算方法;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学生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从而促进学生规范化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便学生在运算中明晰运算对象,理解运算“法”“理”,选择运算策略,形成思维品质,从而有效培养和发展数学运算能力。当然,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运算教学中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促进学生逐步养成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世界的意识与习惯,逐步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和理性精神。有效的数学语言转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符号语言运算语言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语言是刀
初中数学符号语言教学策略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高中数学教学中符号语言的学习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