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主题式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植被与土壤”为例
2022-12-05陈影,丁波
陈 影,丁 波
(1.合肥一六八中学,合肥 230031;2.合肥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合肥 230009)
一、主题式单元教学的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应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强调运用“地理工具”和进行“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主题式单元教学是指将每个教学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整体整合、整体构思、整体教学、整体评价,“整体性”是单元教学的特征,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设计学习主题,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等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地理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和真实情境有机融合在一起,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具有一定主题的结构化的学习单元。
主题式单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所创设的主题情境一般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并在主题情境下设计活动线索和进阶问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将真实问题转化为学科问题,真正意义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核心知识的逻辑性与整体性,还要挖掘核心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比对、深化、创新,扩展认知视野,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
二、主题式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教师要立足学科整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研教材,灵活确定单元形式,提炼出单元具体内容背后的主题,再以主题为引领梳理知识内容,建构意义关联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一个单元往往设计一个大主题,教师备课应该先明确单元主题。确定单元主题主要考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给出了每一单元的教学要求,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整合和重构,形成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和单元内容,根据学生在知识储备、心理、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学情,选择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真实情境作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主题式单元教学设计为例,探索主题式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三、主题式单元教学的设计实例
笔者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活动要求、学业要求),结合教材和学情,确定单元教学目标,以“守护沃土生态,筑梦绿色家园”为单元主题,选取身边的真实情境——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设计骆岗中央公园生态景观规划方案为大任务,并设计三个小任务:“设计生态公园植被规划方案”“设计生态公园土壤改良方案”“设计海绵公园建设方案”,让学生分别以“植物学家”“土壤学家”“城市学家”的身份,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筑梦美好家园(图1)。
1.单元课标解读
本单元的课标包括:①通过野外考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②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行为动词是“说明”,需要学生理解六大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与作用,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学到什么程度)。行为条件为“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运用视频、图像”(用什么方式学),学习内容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习什么)。
结合教材内容,课标要求突出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身边的植被和土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第一,通过校园和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植被调查了解植被类型,结合图片和视频资料识别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主要植被类型。第二,在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取土、挖取土壤剖面,进行土壤调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第三,在化学实验室进行土壤组成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第四,利用土壤粒径分离实验,突破土壤质地这一难点。第五,通过不同地区的土壤剖面分析,让学生知道土壤剖面的差异和物质与能量的转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第六,运用VR技术直观展示土壤剖面演化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植被和土壤,高一新生对本部分知识学习好奇心强。根据问卷星调查问卷的结果,在以往的学习中,只有小学科学教材涉及土壤内容,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合肥市区,对于本地植被尤其对土壤了解得不多,几乎没有深入观察过植被和土壤,更缺乏土壤“特点”“主要形成因素”及“功能和养护”等知识。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大气、水、地貌等自然地理要素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高一学生缺乏实地考察的经验和能力,且尚未具备观察植被和土壤样本的方法。鉴于以上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体验的真实情境(骆岗中央公园),采取图片、野外调查、VR视频、室内实验等形式,逐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实课标要求。
3.单元教学目标
①结合图片、校内外植被调查,认识主要植被类型,并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区域认识能力和培养地理实践力。②利用土壤标本、校内外土壤观察、土壤室内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内容和方法,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③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典型案例,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和植被之间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
4.单元教学思路和流程
本单元教学总体上遵循“情境感知—观察探究—任务驱动—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展开,利用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植被规划、土壤改良和海绵公园建设这一案例,提出核心问题:植被与自然环境、土壤与地理环境、土壤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观察、野外考察、室内实验等方式展开教学,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突出植被和土壤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关注人地关系,如植被、土壤与人类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笔者将整个单元的教学设定为一个大任务、三个小任务,设计了以下单元教学流程(图2)。
5.单元教学评价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应达到以下学业质量要求(表1)。
表1 单元教学评价表
6.单元课时教学活动的实施——以“观察土壤”为例
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课标、达成教学目标?限于篇幅,现以“观察土壤”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展示本课时的教学过程(表2)。这一部分的知识是进行生态公园土壤改良的基础,学生通过了解土壤的肥力、组成、颜色、分布、质地及剖面等特点,初步认识土壤层是下垫面中最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最活跃的一层,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绝大部分来自该层,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影响显著,体现其脆弱性。同时,土壤与大气、水、生物等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2 “观察土壤”教学过程
续表2
续表2
续表2
7.感悟和思考
主题式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生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给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索带来了诸多启发。本节教学体现单元教学设计的“总—分—总”整体性教学原则,单元内每节课之间、每节课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教学的坡度和阶梯。紧扣课标,围绕真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精细预设问题链,开展主题式教学探索,注重学科育人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创设野外调查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VR视频、图片资料、实验环节等地理工具引导探究体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自主学习、总结实验结果,促进课堂生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设计这一真实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设置三个主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一个重要的指向是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对于学习者而言,应当有效地运用知识、技能,并结合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致力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促进核心素养的主题式教学,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借助于真实的学习活动能发展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并使其将知识学以致用。让学生看见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联,注重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求得真实性问题的解决。
由于考虑到学生安全、时间等问题,只带几名学生外出进行野外考察,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为时间等原因,学生对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还比较片面,在之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