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政史融通教学策略初探
2022-12-05天津市第一中学薛洪国
■天津市第一中学 薛洪国
“政史不分家”是描述思想政治和历史两个学科关系的一种说法。如何在教学中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四史”教育?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政史融通教学策略。
一、政史融通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结合实践与反思,笔者对政史融通教学策略给出如下界定,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基于强化“四史”教育的要求,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规律及课程内容的特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的重要议题,从历史课程及其他与高中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历史资料中选取资源,构造历史情境,通过史料探寻、线索梳理、论从史出等学习任务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实现政史融通。内容上,注重历史资源、历史资料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方法上,强调论从史出,以史为鉴,把思想政治课的结论构筑在对历史充分考查的基础上;目标上,学会历史地看问题,学会在历史中明是非、找方向、循规律,是思想政治课育人的重要追求。
二、政史融通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第一,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笔者梳理出一套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历史调查的操作程序,具体分为典型历史现象调查、典型实践案例调查、典型人物群体调查。经过调查,众多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元素和历史信息,经过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初步思维加工而引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例如,典型历史现象调查操作流程如下:一是基于教学,筛选调查主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某一领域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确定调查主题。二是多维选择,确定调查渠道。基于教材的内容设定,为学生提供可参考的权威网络资源以及图书文献资源和场馆资源。三是明确任务,保证调查效果。与学生一起设计调查任务单,对于需要观察、记录的资料类型,提前做好准备。
第二,创设典型历史情境。笔者梳理出历史情境的基本模型,构造历史情境的四个观念,即文献观念、时空观念、角色观念、矛盾观念。时空观念,即选择典型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回归一定的历史条件,探讨理论、制度、方法的产生背景、实践根基;文献观念,即精选、整合一定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数据、言论和文物,展现历史变迁和决策过程;矛盾观念,即围绕生活实践、国家治理、个人命运、理论发展中的判断和选择,设置矛盾,作为探究的焦点;角色观念,即遴选或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通过场景模拟、时空对话,使学生体验历史发展趋势。
第三,构建启迪历史思维的对话机制。依据政史融通的理念,教师应通过梳理历史线索、观察演进过程、考量历史条件,真正做到论从史出、以史为鉴,在时空纵横的历史思维中,理解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论断。笔者提炼出“思想政治论断历史解读”,即运用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追本穷源、辩证比较、把握趋势、见微知著。追本穷源,即重大结论是对一定历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的持续性探索的结论与反思;辩证比较,即重大结论是从不同国家、组织、个人思考与行动的比较中得来的;把握趋势,即重大结论是对未来国际、国内,某一领域或群体发展趋势的把握;见微知著,即重大结论是从典型个案的成败兴衰中看到的历史发展规律或行为准则。
第四,畅通历史观升华的实施路径。政治认同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最为重要的素养指标。课程标准中有关政治认同的表述,可以概括为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认同,表现为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其中,正确的历史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具有基础性作用。笔者认为,唯物史观形成于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观点的论证中、典型历史情境的分析中。在启迪历史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场景的深入过程,研究将灌输性与启发性结合于一体的课堂点拨和总结方法,探讨课堂教学中由知识传授到情感升华的方法等,为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探求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