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模型及实践路径
2022-12-05傅洪成
■傅洪成
微写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职业模块”中的重要专题。该专题要求中职学生能用精练的语言,写作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的作文。微写作中的“微” 是篇幅微小的意思,要求训练学生写作字数200 字左右的段落或短文。学习本专题时,教师要在明确写作任务基础上,筹划写作策略,凝练微写作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构思并进行个性化写作。
近年来,笔者通过“中职语文微写作学习策略实践研究”课题,对中职语文微写作问题进行了多角度探析:探索了中职微写作学习策略;开发了中职微写作课程资源;将微写作学习活动化;设计了微写作学习突破点策略;提炼了微写作创作模型,以形成解决微写作创作的关键能力。通过教学实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可推广的学习微写作指导路径。
一、开发微写作课程资源
为了科学落实“新课标”微写作的理念,推动微写作教学实践不断深化,课题组教师从以下层面,开发了一系列微写作课程资源。
(一)挖掘基于经典课程的微写作资源
课题组教师基于“学习国内外经典,丰富微写作内容”的共同理念,首先挖掘语文课程中的文学经典资源,并用微写作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们在中外文学作品和古代诗文阅读教学中,把作品的重要句段、人物形象、具体情节、环境描写和主旨等作为潜在的微写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某一方面即兴表达,对于疑难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当学生的认知、情感与相关内容产生共鸣时,教师随即布置微写作任务,鼓励学生把自己内心的触动写出来并相互交流自己的写作成果与课程作品,师生一起评价作品、欣赏作品,最后教师做出总评。学生在师生共同评价的基础上修改、优化自己的作品,通过上述措施培养学生的微写作兴趣,内化学生的微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二)挖掘语文选修课的微写作资源
中职语文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也是微写作资源的重要来源。课题组教师在重视传统语文经典课程的基础上,也极为重视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中挖掘有价值的微写作资源。如课题组教师在语文选修课中开展了“我学习熟语,扬传统文化”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每天选两三个熟语开展微写作活动,将熟语积累与微写作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又如在“大国工匠”“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颁奖”盛典等视频课程中,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欣赏、评价活动,在此基础上挖掘这些资源的微写作价值,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启示录,将有价值的内容转化为文字,在精彩的活动中引领学生的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写作素养。
(三)开发课外微写作课程资源
微写作能力的提升应该“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师生应该把课堂教学获得的方法,广泛用于生活中的言语实践活动。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以课外的数字化资源、生活资源、地域特色资源和所学专业资源等来定位、收集并整合成微写作课程资源。如课题组设计了上网查找相关资料,给“融媒体”下定义,要求完成200 字内的微写作作业。这个作业既让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又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融媒体”。又如收集身边“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老师和同学的事迹,给他们写一则不超过200 字的颁奖词。这个课程设计,既使学生关注我们身边平凡人物不平凡的事迹,受到道德熏陶,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又训练了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再如,课题组还设计了开展“今日关注”等读写活动,要求学生自选关注对象,先课外做摘录摘抄,其次概括要点,再写联想或感悟,最后仿写等,让学生循序进行经常性的微写作训练。三年来,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微写作教学资源,积累微写作优秀教学案例20余个,为提升中职学生写作能力增值赋能,有效地落实了中职学校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二、微写作课堂学习突破点策略
微写作特别强调学习的突破点。突破点的情境创设一般要新颖别致、出人意料,或设置悬念,或展示生活经验的场景,或融入专业学习,或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或创设一次甜蜜的成功体验。突破点设计的策略,在于将微写作的任务,转化为学生“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思维体验,使其充满活力地展开活动。
(一)捕捉感动点
“感动点”就是情感触发点,它的效果在于引起学生的种种情思。如何捕捉感动点呢? 课题组教师们设计了多种方式方法,如从故事中、从形象中、从精彩瞬间中、从经典语言中捕捉感动点。描写类微写作活动或呈现画面,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议论类微写作可将生活中不同的观点作为突破点,营造出不落窠臼的氛围,借助某一“触发点”,一步步启发学生层层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聚焦问题点
聚焦问题也是学习的突破点。为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可设计“问题”等活动情境。问题既可以由教师设计,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助,学生自主解决。师生通过发问与追问,突出对问题的思考或对价值的判断。如学习拓展模块中的《六国论》,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可苏洵关于六国破亡原因的观点吗?你有什么补充意见吗?”要求用200 字左右的文字阐明。于是学生进入问题探讨和发问、追问的活动中。
(三)激发兴奋点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味。课题组成员开发了微写作“我看冬奥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收集“北京冬奥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激发学生对话题的趣味,由此导入新课。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用15 分钟时间自主探究、畅谈自己的心声,小组讨论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出200 左右的情真意切的文字。
(四)展开想象点
微写作是一种创造,特别是形象的创造。而创造的生成,有赖于想象的展开。因此,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抓住切入点,也是学习的重要突破点。如“构思与布局”微写作课堂学习,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精心谋划,合理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训练运用点
微写作教学活动,突出现实生活环境的语言运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或创设情境,或模拟采访,或模拟辩论,或模拟主持,或模拟表演等,尽量接近真实,驱动学生进行言语表达,进而开展实践训练。如训练以“艾爱国等10 名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事迹为主题的观点类微写作时,让中职学生聚焦“敬业乐业、匠心筑梦、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效果明显。
三、凝练微写作模型
在微写作实践中,课题组教师根据学生需要适当提供一些参考样文,精心谋划、凝练微写作模型,让学生梳理并升级写作认知和技能结构。
(一)“问题文+范文”策略模型
首先,精准地发现学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能够得到解决的,这是设计评讲课的起点。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问题,这就需要老师找到对应问题解决的范文,这是作文评讲课的标杆。最后,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改进。
(二)“典型文+思维导图”策略模型
让学生对典型文章进行多角度理解,至少选出两种不同的观点进行点评,再选出或引出学生反向角度的观点,结合正反观点进行点评、总结,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展现学生阅读典型文章后自身特有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深刻的认识和内化的认知。学生可通过此方法借鉴他人作品的思想和写作策略,通过自己的正反向理解,转化并提高自身微写作技能。他人的作品能激发学生对微写作结构的改进优化,从而提高微写作水平。
(三)“关键技法+下水文”策略模型
针对写作关键技能的培养,教师传授一些关键技法。这些技法是抽象的,需要通过老师的下水示范,赋予技法以生命力。关键能力如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教师的示范就显得特别有说服力。如课题组教师的下水文《中秋节的味道》,收到了示范和指向性作用。
中秋节的味道
记忆中,曾几何时,中秋月圆之夜,一家人共赏月朗星稀,共品佳肴美味,共叙家常。随着时光的流逝,地点的迁移,那小院中听蝉鸣,望明月,和伙伴们玩耍嬉戏的镜头已成为过往,随之取代的便是隔窗相望于天际,“天涯共此时” 也许是最好的期望吧。“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今每到月圆之夜,五口之家围坐在一起,虽少了儿时的欢愉,取而代之的便是一种责任的味道。中秋节的味道,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品愈浓。
(四)“自选范文+借鉴点+仿写文”策略模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选模仿对象和反复的实践养成言语技能,学生自己选择典范阅读材料,在理解、分析、欣赏的基础上仿写。如模仿“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自己尊敬的老师设计一则颁奖词,要求紧扣教师个性化特点和典型事迹来创作。这是侧重于学习模仿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我提升写作技能,这是教师指导无法做到的。
四、微写作学习的实践路径
课题研究与实践中,教师将有意义的活动作为微写作载体,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嵌入微写作,让学生微写作能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一)以“新课标”为线串联写作生活
“新课标”明确指出,微写作学习重点之一是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来串联生活。因此,要按描写抒情类、表达观点类、综合实践类归类将微写作的训练进行串联。如笔者教学“新闻短评”时,精选材料,巧设问题。以“张伯礼”为例,开展“致敬最美劳动者——图片新闻短评图片”教学,让学生阅读张伯礼带病加入方舱医院建设工作的资料和图片,作简短的评论。教师组织班级学生阅读资料后,在课堂上用5 分钟时间讨论,然后用15 分钟写“新闻短评”,用5 分钟在同学之间传阅,教师用5 分钟收阅,集中讲评反馈,再用10 分钟纠正学生偏差,推广好的想法与写法。以下这篇是当堂出现的优秀课例作品:
致敬最美劳动者
我们要致敬用生命守护生命的最美劳动者。
今年3月,做完胆囊摘除手术仅3 天的张伯礼,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参加视频会议时,为不让同事担心,他故意遮住病号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工作的细节,更是他拳拳的爱国之心和高尚的敬业精神。
“胆没了,胆量得留下来。”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背后,是无数如张伯礼一样的逆行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勇坚守,用生命守护生命。
致敬最美劳动者,致敬英雄!
(二)融文化传承与参与于写作之中
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思政元素,做到以文化人,增强中职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围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微写作对象,开展收集相关资料、畅谈节日感受、叙写节日见闻等活动来落实综合类微写作。如聚焦中国人春节期间的美食,叙写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各地的美食;模仿《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风格,为某一节日中的一种特定的美食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描写生动、富有文采。写作前,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挖掘美食背后的节日文化基因和人文情怀,将美食与地域文化、非遗传承连接起来,呈现美食与古老技艺的顽强生命力,提炼食材挑选与加工中的工匠精神。
(三)用微写作落实图像欣赏
新时代图像资料非常多,形式也很新颖。学生的视(音)频欣赏往往停留在感官层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致力于进一步发掘视频的意义,提取重要信息,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如课题组教师执教“‘五感法’在微写作中的运用”一课时,将人的5 种感觉转化为语言,描述事物,表情达意,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将周记微写作化
课题组教师将学生原来的“写周记”,改成写200 字左右的“本周关注”,学生自选题材,或选择线上资源,或着力身边人事,或探幽寻古,或描绘大好河山,或评论时事,关注内容包括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热点事件等,力求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学生的微写作活动,既是微观层面的写作过程,也是宏观层面的系列写作实践。教师只有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才能促进学生在微写作实践中兴趣盎然、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