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
2022-12-05王海霞
王海霞
试析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
王海霞
(肃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酒泉735000)
为了全面推进农业发展进程,落实更加多元的栽培技术,发挥农作物秸秆的价值,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文章分析了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应用的意义,从原料准备、场地选择、拌料、接种、发菌等流程对具体技术应用展开了讨论,为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进步予以支持,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统一。
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营养价值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市场需求量较大。为此,需将农作物秸秆应用于栽培技术中,不仅能提升食用菌栽培的营养性和经济性,提高秸秆利用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秸秆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 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综合应用的意义
食用菌栽培工作中,要结合栽培过程和具体生态需求,合理使用农作物秸秆,在提升循环经济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损耗,从真正意义上打造完整且规范的生态培养模式,为农业绿色发展整体规划的落实提供保障,实现统筹管理的目标。
第一,食用菌栽培中应用农作物秸秆是响应循环经济要求的关键举措,结合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具体要求和应用特点,能满足食用菌栽培规范,并实现技术层面的创新,借助废弃秸秆栽培的过程减少资源损耗,也为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平台。借助秸秆的循环利用,满足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和谐共赢的需求。
第二,食用菌栽培中应用农作物秸秆时,能利用具体的实验处理提升品种的应用价值。为有效提升秸秆的利用价值,相关研究人员对栽培食用菌技术的过程进行分析,配合对比实验的方式全面选择适用性更强的品种。与此同时,不同食用菌栽培方法和研究工作也陆续展开,这对于有效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为我国食用菌栽培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1]。
第三,农作物秸秆的应用能为技术简易升级提供保障,为食用菌栽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也能为农户生产模式的转型提供保障:企业负责进行农作物秸秆的加工、配料等工作,与农户签订种植订单,农户根据订单进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管理,然后再由企业回收、加工、储存以及销售等,就形成了完整且规范的产业链条,为企业和农户双赢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综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综合应用的技术要点
结合食用菌栽培种植管理的基本需求,需要整合具体的技术内容和技术方案,充分发挥农作物秸秆的应用优势,在优化技术效能的同时,提升农户的经济收益。
2.1 准备阶段
为保证农作物秸秆应用质量效果满足预期,在技术应用开始前要落实完善的准备工作,从主料、辅料及场地等因素出发,确保准备工作最优化,且相应的控制环节和准备流程都能贴合质量管控基准,一定程度上保证后续技术指导过程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2.1.1 主料准备
要满足食用菌栽培的基本需求,农作物秸秆要精挑细选,选取无霉变的秸秆,并配合阳光暴晒、粉碎等环节,进行7 d以上的浸泡发酵。若一次性准备的秸秆数量较大,则要多次翻动,确保秸秆结构均匀吸水,效果满足要求,保证农作物秸秆水分吸收充足才能变软,从而为微生物繁殖创造有利条件。
基于此,农作物秸秆一般会选取玉米秸秆、大豆秸秆、小麦秸秆等,因未发生霉变的农作物秸秆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不会被菌丝分解,从而有效发挥发酵处理的优势作用。相关作业人员要时刻观察秸秆的发酵状态,直到表面出现白色放线菌为止,才能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本培养基。
2.1.2 辅料准备
相关作业人员也应对辅料予以重视,尽管其数量占比不大,却是维持平衡及调节效果的关键。基于此,选择的辅料要尽量保持新鲜。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辅料主要成分
序号成分名称成分占比 1玉米粉2%~5% 2米糠、麸皮5%~15% 3生石膏1%~3%
需要注意的是,辅料的添加也需要结合天气情况,添加的量和温度成反比例,比如,在温度较低的室外环境,可适当增加辅料的添加量[2]。
2.1.3 场地准备
为全面提升食用菌栽培中农作物秸秆的应用价值和效果,就要结合实际栽培情况选取适当的场地,确保通风效果、水分排放效果等满足预期。
其次,确保实际作业环境的清洁度和安全性,尽量远离化工厂附近。
最后,为保证最终的收益,不同的栽培环节要对场地进行差异化选择,并设置专门的场地结构,避免作业交叉影响后续质量。
2.2 拌料阶段
准备工作结束后,就进入拌料阶段,主要是对配比、物料、接种等环节进行集中管理,按照标准化流程落实具体作业,为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模式的推广提供保障。
2.2.1 养料配比
在实际种植管理工作中,为保证食用菌质量满足预期,要重视培养料的配比关系。工作人员要结合拌料的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作业,结合差异化菌菇的实际应用需求完成配比管理,提升培养配置的专业性,维持良好的氮素营养和碳素营养环境,为食用菌生长和营养均衡提供支持。另外,为提升食用菌的食用价值,要选取透气性较好的原料开展后续的培养工作。
2.2.2 料和水
拌料前要确保水和料的比例适中,一般而言,含水量要控制在65%左右,操作人员手捏拌料时不会形成水流,仅有部分水滴渗出为最佳状态[3]。
网络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读心成为可能,生物传感技术、情感交互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网络时代社会调查领域的应用尤其值得关注。采用这些高科技,省去了提问的环节,受测试者不说话,机器也可以直接读出受测试者的心理活动变化数据,不可谓不神奇。
2.2.3 具体操作
完成准备工作后,按照标准化模式陆续开展具体的操作流程,确保相关工作都能顺利进行,提升统筹控制的效果。
第一,清洁拌料场地。相关工作人员要按照标准化流程和要求完成场地的清洁工作,及时清理现场垃圾和杂物,并保证拌料场的干燥性,维持良好的通风效果,减少料场污染对后续工作产生的影响,从源头提升控制工作的水平,确保管理效能最优。
第二,物料的基本处理。将合理性配比的主料直接摊铺在拌料场地范围内,混合固定比例的辅料,主要是将辅料撒在主料上,使用相应的工具搅拌均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物料混合工作的质量效果,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开展相应操作,及时进行物料的混合,避免物料搭配不规范对后续接种工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水分添加。水分是关键的组成部分,要进行精细化分析计算,确保添加量和添加方式都能满足栽培技术的具体标准,避免操作不当出现水分超标或不足的现象。一般而言,按计算比例适当添加水分,上下翻动,混合均匀。操作人员要按照规范控制原则进行搅拌翻匀,避免物料基础的质量不足影响栽培效果。
第四,搅拌。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食用菌栽培技术应用过程中要用对应的机械设备,以提升整体作业的时效性和规范性,维持良好的控制效能,并减少人工作业不规范对后续结果造成的影响。目前,主要利用搅拌机进行搅拌操作。
2.3 接种阶段
拌料为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下一步就是接种作业。对多数草腐类食用菌栽培工作而言,一般会选择在辅料接种。接种过程中要依据质量要求,选取抗逆性好、高产、广温性菌种,以便于后续作业顺利开展。
第一,集中消毒接种场地。为保证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要秉持充分消杀的工作原则,按照规范流程开展相应的消杀作业,在提升具体工作效果的基础上,维持后续工作的规范性。一般而言,喷洒浓度为1%的茶籽饼水,以避免蚯蚓等昆虫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撒好灭鼠药预防老鼠啃食。
第二,对栽培场地进行集中消毒,并将培养料直接摆放在栽培地区域,培养料的厚度控制在20 cm~30 cm,辅料控制在3层[4]。①第一层辅料的厚度控制在8 cm~10 cm,铺完后掰开菌种,在两层培养料之间播入菌种,含量为50%,利用梅花点播的方式操作,播种的穴距控制在10 cm~12 cm,穴深为5 cm~8 cm。②第二层辅料厚度为10 cm~12 cm,播完剩余的菌种。③第三层培养料的厚度控制在4 cm~5 cm,最后进行分层压实处理。需要注意的是,若气温较高,则可在辅料上面借助木棒按照间距为30 cm的设计完成洞穴的处理,洞穴直径控制在6 cm左右,可以帮助散热。
第三,辅料播种工作结束后,要在成品上铺盖稻草、无纺布等,常选取单层铺设的方式,覆盖后维持其湿润度,避免培养料过于干燥[5]。
第四,在实际接种过程中,部分菌种会采取袋装的方式完成接种。此时,装袋作业要在拌料后及时完成,减少培养料受外界污染的概率,特别是在温度较高的夏季,细菌滋生速度快,若未及时进行装袋处理,培养料酸败等问题就会相继出现,降低了培养料的pH值。
第五,装袋前要选取质地较硬的塑料袋,保证其能储存较长时间,也能减少外界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袋装作业中要维持其松散性,避免过紧降低透气性。
第六,在袋装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要借助小锅炉进行集中的灭菌处理,灭杀培养料中产生的其他生物,快速提升消灭细菌的效率,之后快速冷却,整体操作流程简单。借助合理有效的无菌作业,可以提升质量效果[6]。
2.4 发菌阶段
前期工作结束后,就进入最后的发菌阶段,为确保生产效果,要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具体工作。准备妥当后,搬运接种后的菌棒,合理控制与调节实际环境温度,确保具体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4.1 准备工作
要保证发菌室环境参数的合理性,维持合理的温度、通风效果及干燥水平,并且在发菌作业开始前完成集中的清理工作,集中冲洗并晾干发菌室。若发菌场所为塑料大棚,则要维持大棚内良好的通风效果。
2.4.2 搬运
发菌室准备工作结束后,要将接种完毕的菌棒直接搬运到发菌室,结合具体情况完成菌种的摆放。若是在冬季,一般按照行距进行摆放作业,发菌棒发好就能实现就地出菇,每排设置5层~8层,每排排放的间距控制在70 cm~80 cm[7]。一旦菌棒发满,就要直接转运至发菌场出菇,每排5层~6层。若是在夏季,则采取单排摆放的处理方式,每排控制在3层~5层,为有效避免出现烧菌等问题,一般会采取“井”字形完成摆放。
2.4.3 温度调节
在菌棒摆放工作结束后,就要对菌室的温度进行控制,保证菌棒管理的及时性和规范性。管理周期内,温度需控制在20 ℃~25 ℃,维持良好的温度和湿度状态,并结合外界的气候环境予以动态调控,提升发菌管理的实效性。
若是在夏季,要选取通风等方式降温。若是在冬季,则可利用阳光、相关加热设备等增加温度。而对于湿度的控制则秉持“越低越好”的原则,避免阳光直射、喷水等情况,从而为整个菌种发菌提供良好的环境[8]。
2.5 出菇阶段
为了保证出菇效果最优,在出菇时要明确菌棒的形态结构。当秸秆变成白色且菌棒的塑料膜直接被菌丝穿透时,表明达到出菇标准。此时,则需完全相应的出菇管理。确保盖土作业、通风作业等顺利进行,并依据食用菌的长势及实际质量,完成温湿度的调控,以满足菌菇的生长需求。
只有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出菇管理工作,才能顺利完成整体工作的“收尾”,保证食用菌栽培效果满足预期,践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在符合产量标准的同时,还能提升食用菌的营养价值,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
2.6 菌渣综合利用
为了保证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效果,需结合食用菌栽培的实际需求和标准,开展后续作业的管理[9]。
第一,菌渣生物饲料的利用率。菌渣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在一系列生物发酵工作结束后,对应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就会随之增加,相较于原有的基质,其营养含量会有较大改变。食用菌种栽培人员可以将菌渣直接应用于饲料、饵料及其他添加剂生产工作中,以实现循环利用。
第二,菌渣的再利用。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堆沤处理也是较为常见的方式。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食用菌栽培过程中菌渣的处理工作,利用自然界中无害微生物熟化的方式将其转变为营养较为丰富、可再次利用的优质基料。值得一提的是,培养人员可以借助前期栽培过程中菌丝分泌的酶熟化基质完成其他食用菌的栽培作业,以确保能在短时间内提升食用菌生长营养供给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第三,绿色肥料的生产。食用菌栽培人员借助食用菌菌渣中添加无害化添加剂的处理方式,能有效完成绿色无污染有机肥料的产出作业,为农作物种植产量和质量的优化提升提供保障[10]。
3 结语
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是重要的种植模式,不仅能顺应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提升农民收入,还能减少秸秆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从业人员要充分践行规范化培养流程,发挥技术优势的同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何花.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22(8):129-131.
[2]张宇飞.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J].新农业,2020(3):35.
[3]田瑞新,李骥鸿,胡延贝,等.农作物秸秆在食用菌栽培中的综合应用技术[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7):93.
[4]党帅.浅谈农作物秸秆综合应用食用菌栽培技术[J].南方农机,2019,50(7):51,69.
[5]张保安,陈春景,陈书珍.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在发展循环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技术模式[J].河北农业科学,2019,16(12):65-71.
[6]侯亚丹.湖北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化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7]刘军鹏.油菜秸秆在大球盖菇栽培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9.
[8]任舒燕.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在发展循环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及技术模式[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4):259.
[9]隋学静.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生产技术探索[J].湖北农机化,2020(1):53.
[10]陈旭,朱森林,李剑,等.酒用高粱秸秆栽培食用菌关键技术及研发方向探讨[J].南方农业,2018,10(13):13-14.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9.15
S646
A
2095-1205(2022)09-49-03
王海霞(1985- ),女,汉族,甘肃酒泉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食用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