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河源为例
2022-12-05赵元笃申梦晗
赵元笃 申梦晗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河源为例
赵元笃1,2申梦晗1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665;2.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广东河源517000)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河源是广东省相对落后的城市,如期脱贫后曾经的贫困人口是否面临返贫风险,能否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如何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章围绕河源资源禀赋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河源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阐述了河源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提升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深圳、河源联动发展,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措施是实现两者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经济发展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众所周知,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只是意味着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相对贫困仍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显然关于两者如何衔接的学术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学术界从王东宾[1]的研究开始,相关研究从以下几个方向展开:第一,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视角进行的研究(谢莹[2]、吴雅飞[3]、牛景彦[4]、张继平[5])。第二,强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应协调推进,从连续的视角看待脱贫攻坚战略的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单士兵[6]、钟春云[7])。第三,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的逻辑辩证关系进行分析(姜列友[8]、程撼东[9]),认为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第四,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相关政策研究(何玲玲[10])。不过,上述第四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产生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2021年2月)之前,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等问题(宋彦峰[11]、郑瑞强[12]);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刘昂[13]、杨艳[14]、王长松[15]);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地方经验总结与展望(顾华详[16]、陈华[17]);等等。在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关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从国家整体宏观战略层面进行衔接(何予平[18]);以省级行政区域为例的衔接案例研究(姜璐[19]、徐伍达[20]、赵华伟[21])等。以某个城市为对象研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研究仅有王朝晖[22]、张川[23]对成都和南京的研究。王朝晖和张川的研究对乡村振兴阶段产业升级层面着墨较多,对基层政府如何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尤其是在政策目标节点上进行叠加考察和分析涉及较少,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较少,难以充分满足实践需要。除此之外,结合地方的相关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的方向性分析,理论深度不够,难以成为行动指南。
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聚焦于以下问题:河源作为广东省的相对落后城市,脱贫攻坚任务很重,如期脱贫后曾经的贫困人口是否面临返贫风险,能否建立防返贫长效机制?怎样协调河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些既是河源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河源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认为应结合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立足河源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的战略定位,结合广东省和河源市“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主要内容、实现路径进行详细分析,以期推进河源市乡村全面振兴。
1 河源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
河源是粤北农业大市,其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0%,农村人口数量占全市总人口数量的46.4%,曾经是广东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第一,虽然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有些脱贫人口是靠政策兜底、短期帮扶措施脱贫的,刚刚超过贫困标准的边缘,一旦帮扶力度降低或者出现突发情况,很容易返贫。第二,部分村镇的扶贫资产效益不高,扶贫产业尚不足以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稳定经营,如果外部扶持力量取消过快,很可能导致这些产业荒废。第三,一些地方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脱贫,短期内解决了搬出来的问题,但距离真正稳得住、能“造血”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既是贯彻上级政策的需要,也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此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等多方面的协作。脱贫攻坚阶段各种资源主要集中在贫困村、贫困户,一些亟待补齐的“三农”短板尚未得到补齐,亟待解决的乡村治理问题未能得到解决,进而阻碍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推进,不利于广东省的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 河源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
自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河源市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河源市的生产总值从2015年768.68亿元增至2020年1 102.74亿元,年均增长5.2%。其中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12.1%、第二产业40.4%、第三产业47.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构成为第一产业12.4%、第二产业34.0%、第三产业53.6%[24]。由此可见,在这5年间,河源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优于第二产业,农业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48.59亿元增至2020年的212.76亿元。河源市的乡镇大力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目前有2个村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村,4个镇、59个村被认定为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专业村,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紫金蝉茶、龙川高山茶油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目录”,连平青梅、和平绿茶入选2021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在第三产业方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的通知》中,河源3个村入选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3条线路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由于旅游资源丰富,当地的农民将传统民居改造成特色民宿,拓展了收入渠道。目前,河源市共有144家企业、482个产品进入广东省扶贫产品目录。
2.2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河源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 568户、107 372人全部脱贫,贫困户脱贫率达100%;255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村集体平均收入38.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13.8倍和2.9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0 803元增至2020年的17 313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19年为12 809.20元,2020年上涨到13 157.40元,同比增长2.7%,农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2021年春季22 993名脱贫人口在校生补助已全面发放到位,53 838名符合低保、五保识别标准的贫困人口,全部落实兜底政策。1 959名新增劳动力接受了“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的技能培训,并有29 446名脱贫人口劳动力实现了就业,激发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3 乡村的整体风貌得到改善
河源市规划美丽乡村风貌示范带12条,涉及25个乡镇,94个村居,总长3 161千米,已基本建成4条,在建8条。全市6 492个自然村启动农村“四小园”建设工程,建有小菜园31 783个,小果园6 681个,小花园5 440个,小公园1 272个。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宜居村514个,特色精品村24个。
3 河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容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方面,尹成杰[24]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认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不是某个具体环节的对接,也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安排,而是中央着眼于‘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而作出的战略部署”。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有效衔接”的基础,缩小脱贫地区与非贫困地区的发展差距是“有效衔接”的任务。基于此,河源和其他地区一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包括以下共性内容:第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坚决守住脱贫地区“两不愁三保障”取得的成绩,也要防止非贫困地区不因任何原因规模性突破“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第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故步自封。只有把脱贫攻坚成果加以拓展,才能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第三,激发脱贫地区的内生发展能力,培育造血功能,提升脱贫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第四,传承脱贫攻坚精神,并把脱贫攻坚中一些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模式经验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之中。
相比较珠三角地区,河源市对经济资源的吸引力处于劣势,主要通过对口帮扶、财政补贴、产业转移,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胜利。虽然河源市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2021年河源地区生产总值在广东省排倒数第三位,其中三次产业结构为12.1∶36.4∶51.5,脱贫村、脱贫人口分布比较分散,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有着自己特定的内容。第一,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能减少。河源应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各类资金、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加强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监管。尤其是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健全乡村地区间和东江流域上下游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发展。第二,培育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实现有机衔接。河源应通过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作为重点促进产业发展,以生态文化培育为基础增进文化振兴,以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第三,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河源地处东江中上游,是广东省的生态发展区和东江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河源应该积极推广实施适用技术,把河源建成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的高地。第四,河源市的脱贫人口中,一部分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当时主要通过安排就业等途径实现了脱贫,在乡村振兴阶段需要继续通过发展产业、提升就业能力等途径,实现其收入稳步增长。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则必须采取农村低保等兜底性保障措施,通过“输血”维持其基本生活。
4 河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路径
河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的实现都需要解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激发内生动力等问题,都建立在认清河源的资源优势及劣势,梳理外界帮扶力量和符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4.1 农业、旅游业融合发展
河源在全省的发展定位及其人口分布特征,决定了其不能像周边的东莞、深圳一样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河源应该发挥自身资源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生态旅游度假产业等进行产业融合,壮大产业发展基础。利用河源珠三角腹地的优势,发展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第二、三产业。根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的通知》,可以发现河源市的源城区埔前镇坪围村、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紫金县龙窝镇彭坊村入选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源城区埔前镇红色生态休闲游、东源县东源休闲乡村特色游、和平县“绿色和平·醉美客乡”之旅3条旅游线路入选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河源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农业+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依托生态、旅游、乡村、人文等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培育发展乡村民宿,走一条“民宿微景区化+亲子、团建、研学、文创、电商”的河源民宿特色发展之路。
4.2 提升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人口的主体性关系到脱贫成果的长效性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两方面提升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扶贫先扶智”,应利用广东省优质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对脱贫人口进行职业培训,如酒店服务、餐饮、导游、旅游服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当地发展观光旅游、村寨旅游,拓宽脱贫人口的收入渠道。农村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应利用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专业优势,为脱贫人口培育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开发农机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另一方面,“扶贫先扶志”,要通过文化振兴倡导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劳动人口和年轻一代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从根源上消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
4.3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4.3.1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收支状况决定了财政转移支付在乡村振兴阶段仍然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通过纵向转移支付和因生态涵养受益的周边地市横向转移支付的方式继续兜底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的保障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投资、出台并落实相关的产业政策等,发展符合河源资源禀赋优势的生态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3.2 实施差异化财政政策
差异化财政政策对于促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实施两者有效衔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步就是要防止返贫。这就需要加大财政资金对河源脱贫地区民生需求的支出。通过财政资金的带动,开发农村民生保险产品,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民生需求在得到基本保障基础上稳步提升。第二,精准使用财政资金,借助金融市场,带动更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脱贫攻坚阶段,虽然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不现实,效率也较低。第三,产业帮扶也是一种造血的扶持手段,通过财政资金带动扶贫产业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第四,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做好财政投入政策的衔接。
4.4 深圳、河源联动发展
早在2006年,深圳就帮助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今深圳对于河源的帮扶,是帮助河源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河源地处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的“黄金通道”,深圳河源联动发展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生态互补,有利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4.5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河源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发展经济,背靠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经济腹地,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实现错位发展。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治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等要点,推进河源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5 小结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河源脱贫攻坚已取得丰硕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继续补短板巩固脱贫成效,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勇前进。
[1]王东宾.推进农民合作化与农业机械化的协同发展[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8(2):46.
[2]谢莹.民族地区脱贫后防止返贫问题研究:以鹤庆县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0.
[3]吴雅飞,张元洁.贫困边缘人口相对贫困处境与返贫防治[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9):167-169.
[4]牛景彦.关于构建农村脱贫人口防返贫体系的若干建议[J].农村•农业•农民,2021(8):30-32.
[5]张继平,刘娟萍.高质量高等教育扶贫与防返贫的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21(4):27-29.
[6]单士兵.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要协调推进[J].农村工作通讯,2018(11):49.
[7]钟春云.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任务[J].当代广西,2021(Z2):87.
[8]姜列友.正确理解和把握支持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8(6):107-108.
[9]程撼东.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及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5):263-264,282.
[10]何玲玲,钟家慧.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5):60-75.
[11]宋彦峰.普惠金融返贫阻断的作用机制与支持路径研究[J].当代经济,2020(7):41-45.
[12]郑瑞强,朱述斌,胡春晓,等.“十三五”减贫策略阶段性回顾与“十四五”宏观展望:从协同推进走向价值共创[J].农业经济,2020(9):29-31.
[13]刘昂.系统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J].群众,2020(18):48-49.
[14]杨艳.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代经验与脱贫攻坚实践:基于独龙江乡民族帮扶工作的文献与田野调查[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4):59-71.
[15]王长松,朱述斌,周波.财政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关键环节及其政策建议[J].江西农业学报,2020,32(12):145-150.
[16]顾华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讨:以新疆南疆民营企业为视角[J].克拉玛依学刊,2020,10(6):3-10.
[17]陈华,刘朋虎,王义祥,等.乡村绿色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1):1-4.
[18]何予平,杨洁梅,运启超.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农村工作通讯,2021(5):23.
[19]姜璐.宁夏描绘乡村振兴新蓝图[N].宁夏日报,2021-04-07(3).
[20]徐伍达,妮妮美朵,杨帆.西藏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拉萨市当雄县为例[J].新西部,2021(Z1):15-19,33.
[21]赵华伟,史慧芳.江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探索[J].老区建设,2021(5):78-81.
[22]王朝晖.成都财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决策咨询,2021(2):4-7.
[23]张川,陈佩弦,鲍沁雨.都市田园乡村引领的南京乡村振兴路径探索[J].江苏农村经济,2021(3):31-33.
[24]尹成杰.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EB/OL].(2022-01-14)[2022-08-01].http://www.counsellor.gov.cn/2021-01/14/c_1210979323.htm.
Study o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Take Heyuan as an Example
Zhao Yuandu1,2Shen Menghan1
(1.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2.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Heyuan City,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linking them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top priorit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at the current stage. Heyuan is a relatively backward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ether the once poor people are facing the risk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after they get rid of poverty as scheduled, and whether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prevent returning to poverty can be established? How to effectively link the achievements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yuan's resource endowment and the realit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yuan, and expounds the content of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eyuan.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measures such a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enhancing the self-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people out of povert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financial function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henzhen and Heyua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villages are the realistic path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Effective Conn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9.47
F323
A
2095-1205(2022)09-150-04
2021年河源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HYSK21P53)
赵元笃(1980- ),男,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财政经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