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04陈晶晶
陈晶晶 李 萌
(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1]4把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作为增强国家能力的重要抓手,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计划之一。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双创” 政策,遵循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以高校为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依托校内创新创业研究中心,建立社会、企业、高校之间的多方联合,以培养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在新的历史视域下,提升国家创新创业类人才的培养水平,为国家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发掘和储蓄后备力量[2]1-5。
一、价值引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3]48创新创业人才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与关键,也是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指标。高校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读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其人生发展黄金期正值国家落实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大力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对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和学生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意蕴。
(一)服务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
在数字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成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引发一场全球人才竞争。因此,创新人才培养对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和应对国际人才竞争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期,推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离不开富有活力的在校大学生,他们是 “双创” 生力军。优秀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在校园可以成为科研创新、思想创新的新生力量,当他们走出校园步入社会,也可以为整个社会增添新的活力,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以及未来发展问题,还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良好氛围。 “以创新引领创业,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4]45-46,创新创业人才在未来有利于产生更多随时代出现的就业岗位,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增强社会稳定。
(二)高校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不仅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更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756 所,在校大学生3800 多万。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依然任务艰巨繁重。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师生,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有助于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对接, “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5]14。例如,当代00 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其成长成才需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课堂吸引力不足,学生体验感不佳、获得感不足。而 “翻转课堂” 和 “创业实践” 的开展正是对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的自由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探索的主题。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6]530创新创业教育是将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在推动人的自由发展问题上发挥着独特作用。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均衡学生能力,助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是 “现实的人” “社会的人” ,人在现实社会中被塑造,同时也在社会的进步中实现自我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参与式、实践式,改变唯分数的评价体系,注重考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优化学生能力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助推自我价值的实现。创业把生产和人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一部分学生将成为自主创业者,能够为社会人群提供适量合适岗位,从而缓解失业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创业者的创新意识、思维和能力都需要教育在其中发挥作用,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发掘和培养大学生能力,从而助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进而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方因素影响,就业形势严峻。2022 届高校毕业生达1067 万人,就业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但令人欣喜的是,截至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创新创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具有示范和倍增效应。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与困难,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内外联动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生态环境失衡。因此,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为优化创新创业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一)部分创新创业政策发挥作用低于预期效果
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可操作性较弱,针对性有待提高。各区域、各层级的高校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不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缺乏针对性,如部分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在申请相关优惠补贴的过程中存在无法具体执行的问题,相关部门资金不到位,无法启动创业。二是地方政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执行不到位,操作流程繁琐。政策的执行需要一定的组织实施,执行机构的综合条件成为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近年来,国家适时调整创新创业政策,但地方执行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致使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因素,需考虑创业环境的好坏。创业环境包括创业所需的基础设施、基本场地等硬性创业环境和情境、氛围等软性环境条件。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政府为此制定了相关政策条例,并安排相关场地,基本已提供硬性环境设施。但是,对于软性环境条件的政策制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且由于宣传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创设文化氛围建设仍有待加强。
(二)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健全,校内培养方式单一
高校同外部社会互动仍有待加强,政府、高校、企业等协同机制不健全,三者没有形成最大合力以促进创新创业效果达到最佳。一是就高校与企业合作来看,二者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平衡点难以维持。企业更多希望降低生产成本,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参与度较低,社会意识薄弱,未尽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高校在为学校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时,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匮乏与融资渠道狭窄,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转化没有形成良好衔接。二是就高校与政府关系来看,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有效化解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困境。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主体,存在组织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部分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顶层设计不够,硬件基础难以保障,如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基础设施不足,致使政策不能落地。另外,创新型师资力量不足,具有专业创新创业知识的教师缺乏[7]34-37,科研基础薄弱,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内培养方式单一。就目前而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安排及教学方法应用等层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与社会发展联系不紧密。首先,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传递知识有限,以至于学生未能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课程安排过于单一,多以讲座形式和课程讲授为主,忽视实践课程,学生参与感不强,效果不佳。最后,教学方法传统且单一,教学技术和手段更新不及时,如没有充分利用交互式技术授课,师生在课堂上未能做到积极互动等,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创新创业理念亟需纠正
高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认知误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载体,而实践类课程是 “多维型” 创业创新教育深入发展的实践载体[8]143。由于传统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被设定为选修课,部分学生对此课程重视不够,因而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环节的衔接和融合方面存在不足。另外,高校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自己未来没有实质性作用,部分学生认为创新创业仅是参与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在对创新创业的内涵和实现机制等方面的认知存在偏差。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施路径
面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困境,可以从政府、社会、高校和个人四个维度探索协同创新[9]151,通过国家保障、社会协同、高校主导和个人自主四个方面加以突破,采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元化措施,为引导高校青年学生顺利实现创新创业、落实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注入活力。
(一)做好顶层设计,落实保障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采取的是渐进式决策模式。在政策出台过程中,对于政府而言,其利益诉求在于如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针对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一是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提升到战略高度,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体系,落实财税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如,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明确提出,推动落实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各项财政政策,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的问题。再次,完善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省级人民政府积极承办大赛,如办好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三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于孵化载体与平台建设,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发展,适当降低入住门槛用以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10]。高校课程与社会平台构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平台尤以企业为主,是促使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现实基础,为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创建依托环境和条件。
平台建设是典型院校的重要经验。高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与多元协同的优势,推进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社会合作,实现校内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外的第三课堂的立体互动,提高就业率。高校要不断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探索产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将产教融合1.0 模式升级为2.0模式,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是高校与企业交流沟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同济大学实行的校企合作和 “赛教联合” 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经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建设多类基地,与腾讯、华为和平安科技等知名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开设跨学科特色实践课,培养学生近200 名。企业端和研究院等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办学资金,建设联合培养基地,以便于学生在基地完成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或开展跨学科特色实践课。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时学生也收获了多项论文专利,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持续探索产教融合,帮助学校把握市场人才需求,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得学校更精准把握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真正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发展生态,走进产业链、供应链。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近期与石家庄交投集团展开校企合作,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设施更新等领域开展包括关键技术、技术开发和技术保障等方面的前沿合作,并进一步深化人才交流机制和智库体系建设。同时,该校推出 “3+1” 和 “3+1+1” 、茅以升班、因材施教班、詹天佑班、卓越工程师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成立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 ,服务企业提速增质。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多主体合作,补全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短板,为大学生打造高质量实践平台,全面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最后,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发展产教融合2.0 模式,引导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在 “研” 。 “教” 除了为企业提供、培养人才以外,更注重为新技术开发与创新提供人才,而 “研” 更强调应用技术研究。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其成为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牵引力量,在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缓解高校就业问题上,影响巨大且深远。又比如,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为创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将大学生创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应用到实际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的落地应用研究仍有待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加速落地应用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跨学科的合作方式,联合培养应用性人才,突破技术的关键防线,因此,发挥社会层面的优势,助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三)鼓励高校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是政策行为的重要主体,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政策的供给者。高校创业教育必须精准研判校内外局势和环境,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4]45-46。
其一,不断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专创融合体系开发。现阶段,高校应重点建设多层次的创业课程体系,改变创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脱节问题,大力推进专创融合体系建设发展。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大学生具备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模式需通过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定义[11]143。而创新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发散创造性思维、实践科学知识的有效载体。国内学者赵国靖、龙泽海和黄兆信通过运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对来自全国596 所高校12596 份教师问卷进行调研,实证分析发现,专创融合对创新创业教育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11]142。专创融合将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把想法转变为现实。
其二,强化高校师资队伍,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结构,教师的储备知识与专业能力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因素。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于2022 年1 月-3 月间,通过线上方式,收集到1233 名创新创业教师填写的调查问卷。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师大多数来自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经管学科专业的学院,占到总人数的62.5%,部分教师来自专职创新创业部门或其他专业院系,除此以外其他部门人数较少(如图1 所示)。2021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 “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4]45-46因此,要积聚外部专业师资力量,注重教师内涵式发展,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
图1 不同部门教师人数分布
(四)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新意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创新创业意识是从事创业活动的驱动力,在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 的背景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至关重要。对于刚结束高中生活的本科生来讲,专业技能掌握薄弱,学科的交叉能力相对较弱,关于未来就业没有明确规划,且急于放松的心态容易导致产生懒散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不足。为此,高校大学生应扎实学好专业技能,积极参加创业创新比赛,在比赛中提升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创业问题的关注度。此外,国家形势与政策是国家发展方向的导引指向,大学生更应加强对国家形势的关注和判断,将自我价值与国家发展相联系,为国家科技发展与社会繁荣贡献自己的创新力量。
创业教育的内容既有理论性也有实践性,创业实践活动是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生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创业教育强调实践导向,采用角色扮演、项目运营、孵化器、商业模拟和沉浸式体验等活动或方法[12]85。例如,石家庄铁道大学秉承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赛结合” 的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竞赛相结合,定期开展挑战杯和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2020 年该校项目 “天堑通途——全球高速铁路桥梁大型运架装备引领者” 斩获全国银奖,2021 年该校项目 “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斩获 “挑战杯” 红色专项活动国赛三等奖。创新创业大赛的开展有利于推动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目标,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 “互联网+” 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13]28-34。
四、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在深刻认识到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坚持协同育人的发展模式,全方位发展各主体作用,实现多元化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结合。新时代,将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有利于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以创新带动创业,推进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注释:
① 产教融合1.0 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学校只具备单一优势,2.0 模式表现为校企双方均有优势,并引入第三方,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