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究

2022-12-04

智库时代 2022年3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创新能力内容

王 萌

(山西医科大学)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承担的重点任务。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创新能力属于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智慧三方面构成。其中,创新思维指的是诸如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横向思维、纵向思维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思维内容;创新人格指的是与大学生创新行为实施有关的意志力、观察力,以及乐观、自信、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品质;创新智慧指的是大学生作为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内部规律,并借助这些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诸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和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行动方案,以教学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在当前深入推进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有必要围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相关文件中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积极推进围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实践,借助常态化、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高校、大学生和国家等主体共同关注的内容。之所以普遍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创新能力培养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这些主体的发展情况。具体来说,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影响高校人才培养效果

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当前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行动和结果,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而影响到高校的评价和发展。因此,高校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以此来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效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输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彰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作用。

(二)影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空间和机会不断拓展。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和待就业社会劳动力总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尤其是刚毕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普遍面临较大的挑战。这种情况下,高校是否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将其明确为教学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其在未来择业和职业发展方面的整体实力。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确保学生拥有足够的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智慧,在就业和创业时拥有更为明显的职业发展能力优势。

(三)影响综合国力状况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参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人才数量和类型,进而影响到各行业领域的发展实力以及综合性的国力状况。

二、当前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高校不断强调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教师也结合相关要求和课程教学实际,尽可能地在教学实践中开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通道,但从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影响到了最终的创新能力培养效果。

(一)对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不明确

目前在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创新能力培养定位不明确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定位不明确。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方面,对教学活动中应当重点培养的创新能力内容缺乏准确的界定,导致创新能力培养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明确。例如,教师对某节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创新能力缺乏清晰的把握和明确,使得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不够准确;其二,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果定位不准确。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在知识传授、实验操作过程中提到“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字眼,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考、实践方向,但对学生在创新能力认知、训练方面的结果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呈现,导致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结果难以通过明确的方式进行描绘和体现。

(二)教学实践中重理论知识传输轻操作技能训练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学主体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地注重课程主题内容的讲解和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而受到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定位不明确问题的影响,教师往往会在教学中过多地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关于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相应的创新能力则缺乏专门、深入的指导,造成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后,只是在思想意识层面上认识到本节课程教学有与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至于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则知之甚少,直接影响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对如何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历创新性地提出和解决相关问题缺乏深刻的认知和熟练的操作,直接影响了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

(三)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专门的课程对应

由于创新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并且是各专业学生都需要具备的素养,高校普遍将创新能力作为全体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缺乏体系化的梳理,以及各专业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实际差异,高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而是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虽然这种在多门课程中进行碎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增加了常态化创新能力培养的能力与效果,但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和专项性的课程练习安排,导致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感知、理解不够深入。例如,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后,影响比较深的内容多是与课程直接相关的知识,而对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的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智慧等内容并不能明确地表述出来。缺乏专门课程的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分散了教学主体尤其是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使得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下缺乏调动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行为表现,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三、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策略

对于教学主体来说,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既定的任务,所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教学主体就需要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结合上述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主体应当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改革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一)准确定位课程教学中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培养拥有扎实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教学实践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和追求实现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学是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教学主体需要借助日常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学主体而言,理解两者的上述关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中,使每节课应当和能够培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创新能力以具体的对应关系呈现出来。为此,高校、二级学院和教师就需要结合每门课程的教学实际,将创新能力按照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智慧等进一步细化,最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中应当重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贯通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加明确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向。

(二)加强学生创新技能的训练指导

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表现在理论知识层面,还涉及到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层面。考虑到当前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的现实问题,教学主体在改革教学实践时,要重点从平衡理论知识、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三者的培养入手,确保学生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课程学习后,能够从知识、思想、行为等方面综合性地理解和把握创新能力的内涵,使学生真正掌握课程对应的创新能力培养内容,达到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具体来说,教学主体要重点改革课程教学的侧重点,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创新智慧等融入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之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既掌握创新方面的知识,也知道如何借助这些知识创新性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化解创新方面遇到的各方面挑战,使自己的创新性想法真正转化为创新性的成果。例如,在向学生讲述完某一理论知识点以后,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该知识点对应的情境或者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结合知识内容提出创新性的想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当然,高校也可以设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按照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主题进行集中性的理论学习、实践练习,以此来提升学生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参与,使学生能够根据特定的问题或者任务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实践,动手动脑解决现实中的挑战。

(三)开设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课程

课程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除了在现有的公修课和专业课中增加创新能力培养内容以外,还需要结合各专业、各年级阶段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情况,以及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开发专门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以此来提高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和保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情况开设面向本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训课程,借助与专业对应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场景设置相应的创新能力培养专项活动内容,让学生能够有机会针对性地感知自己在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情况,并可以借助科学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的专业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阶段性的逐步提升。考虑到缺乏专门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标准指导的情况,教师要结合创新能力专项课程教学的情况,动态化地调整教学方案的内容,使课程教学方案得到不断地完善,更好地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高校和教师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开辟相应的创新能力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中创新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丰富自己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和认识。

四、结语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落实高等教育任务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学实践表明,大学生包括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新智慧在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通过简单的一次教学活动或者一门课程教学就能够实现的,而是贯穿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实现的。能力培养与形成的这种内在机理,以及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主要途径的情况,决定了高校需要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借助常态化的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效果、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和综合国力状况。而当前高校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对教学实践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不明确、教学实践中重理论知识传输轻操作技能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缺乏专门的课程对应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学主体要在准确定位课程教学中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技能的训练指导,开设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课程,以改革现有的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创新能力内容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