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2022-12-04张永中河南项城市教体局教研室
◇张永中(河南:项城市教体局教研室)
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时间探索和实践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小学生可塑性较强,学习习惯处在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入学后,学校会对其生活、活动、学习等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具有长期性和缓慢性,这个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大。其二,从学习习惯形成的进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习惯的形成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模仿阶段、依从阶段、遵从阶段、服从阶段和习惯阶段。虽然小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知程度较低,但是有着较强的模仿能力,能够依从、顺从于情境压力,也会听从教师或父母的管教和要求。因此,小学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二、学生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也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小学阶段是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在长期从教经历中,笔者发现小学生存在以下不良学习习惯。
(一)做作业拖拉
做作业拖拉,一部分是学生本人的原因,一部分是家长的原因。学生贪玩,喜欢边玩边做,浪费的时间多,学习效率通常也很低。一方面,家长溺爱,任由其抱着懒散的心态写作业,同时还不断在其做作业的过程中倒水、递零食等等;另一方面,部分家长片刻不离地盯着学生写作业,当发现学生做错时便开始指手画脚、大呼小叫,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因过于谨慎而害怕写作业。还有一部分家长习惯在学生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后,继续让其做课外习题,致使这部分学生做作业有意拖拉,久而久之,也养成生活上的拖拉习惯。
(二)不独立完成作业
按时、独立完成各科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表现。作业是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布置给学生需要其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分成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两部分。作业的完成与否可以帮助各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查漏补缺。独立完成和按时完成是小学生作业的基本要求,但事实情况是,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尤其是一二年级学生,只有极少数能在课堂上自主、按时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教师或小组长的督促下完成的。至于课后作业,由于大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在学生完成作业后,便替他们检查作业,使学生没有养成自行检查的良好习惯。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一到考场,很有可能忽略检查,导致成绩不理想。
(三)不懂也不问
有效及时的提问是小学生自主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而且是小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还能促进和各科教师和谐相处。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生往往不敢提问、不爱提问,即便有的学生有提问的习惯,往往也不会提问或不善于提问。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一类学生通常安静而乖巧,上课也不开小差,但是因为畏惧教师或担心出错而很少提问,部分学生不善于思考问题,也提不出问题,偶尔提出问题也往往幼稚可笑或漫无边际;还有的学生虽然有问题,但是因为性格原因,或受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限制,不好意思提出来。如果提问习惯得不到及时培养,会导致学生越学越难,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其智力也会受到影响而得不到充分发展。
(四)学习缺乏动力
学习动力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学生学习动力受年级、家庭和学校因素的影响而不尽相同。在年级因素上,小学生一般来说比较贪玩,导致学习主动性并不高,通常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监视下才肯学习。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知识的不断深入,学习动力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家庭因素方面,学习动力受父母外出时间、职业、文化、家庭氛围、学习环境、亲子关系和家长态度等方面的影响较大:父母外出时间长、职业不稳定、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氛围不和谐、学习环境较差、与学生相处时间短、对学生学习放任的家庭,学生往往学习动力不足,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因素方面,班级纪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会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力:班级纪律较差、师生和同学关系的紧张会导致小学生学习动力的缺失,产生厌学情绪。这些学生由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低,导致在临近考试时,往往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复习功课。“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心态导致学习效果并不显著,学生的成绩也长期处在班级的中下游。
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旦错过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之后便很难纠正,从而对学生之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长年累月反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多元因素共同促进的过程。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自控力差、意志力薄弱的特点,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一)提高班主任的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
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班主任的工作理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提高班主任的理论修养。其一,指定学习内容,定期进行交流。让班主任将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交流,以更好地将此项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其二,自主学习。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专家讲座,开展交流研讨会,为班主任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其三,注重反思,强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识。注重反思能帮助班主任看清自身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有利于班主任在不断反思中明确教学方向,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学校可定期展开反思交流会,不断为班主任提供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以更好地为其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通过反思,不但能够强化班主任的工作意识,而且还能提升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管理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将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二)构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网络
首先,加强联系,明确学校和家庭合作的意义。当前,尽管不少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的教育,但快节奏而又忙碌的生活导致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相比家庭教育,学校能够对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施以系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庭必须在教育理念上达成共识。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阐释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相关政策,并不断激发家长的教育合作意识,以便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使二者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教育环境。其次,加强沟通,深化学校和家庭的合作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信箱、教学开放日的模式,为学校和家庭的交流合作提供信息化的平台。不断帮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针,以引起其对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高度重视。同时,使其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纠正,从而使得此项工作有效落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实践活动通常具有丰富多样、趣味性强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实践活动。将教育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落实习惯养成教育政策。学校在制订校园文化方案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将习惯教育内容巧妙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同时不断赋予校园活动勃勃生机,使之具备趣味性和新颖性。如此一来,可以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进行自我教育,并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当今小学生在学习等方面都有着许多不良习惯,不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还会阻碍其全面发展。任何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过程都是漫长的,而小学阶段是学生习得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所以在这一阶段,教师和父母都有必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予以高度重视。通过不断对学生施加全方位的积极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