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X”类学生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2022-12-04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易通路小学毕晓伟
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易通路小学 毕晓伟
“1”类学生指的是身体素质好,心理健康的学生。“X”类学生指的是身体素质差,身体肥胖、弱小,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由于运动天赋、家庭、心理、校园等影响因素的不同,小学生的体育能力、心理素质承受能力也会存在差别。“X”类学生的形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想改善“X”类学生的状况,必须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一系列措施。因此,本文对小学阶段形成“X”类学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展开分析。
一、小学体育课堂优生特点及作用
小学体育课堂优生要求不仅身体素质好,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也严格按照体育教师的教学认真学习,并起到示范作用。因此,小学体育课堂优生的特点包括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律性、开朗的性格,以及较强的体育学习能力等。小学体育课堂优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辅助体育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老师一个人示范和指导所有的学生,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而且违背了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在传统的认知中,我们认为只有老师的体育动作才是最规范的,存在固定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体育动作也非常规范,并且同龄人之间由于骨骼发育、身体柔韧度等更加相似,其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利于学生的体育训练。
但小学体育课堂优生并不只是拥有优秀的体育能力就能做示范生,除了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标准的体育动作这些优秀的体育能力之外,还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提前规划示范流程,避免因心理紧张或者忘记步骤而影响动作的标准性,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能够带着同学完成标准动作的训练。
二、“X”类学生运动天赋因素的影响与对策
(一)“X”类学生肥胖因素
“X”类学生的肥胖因素有很多,有一部分是运动天赋造成的身体肥胖,但是受运动天赋影响的方面是不同的运动项目的先天优势,比如说有些学生天生肺活量大于同龄人,那么他就在游泳这方面具有运动天赋,拥有先天优势;有的学生天生跟腱就比较长,那么他就在跳高、跳远等利用腿部爆发的田径项目上更加具有运动天赋;有的学生肌肉耐受度大于同龄人,那么他就适合马拉松等长时间的运动,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运动优势。还有一部分是身体基因造成的,有的学生先天就具有肥胖基因,无论自己吃多少,都很难瘦下去,这也与消化系统和自身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程度有关。不同的学生在同等运动量的情况下身体所燃烧的热量可能不尽相同,自然减重的程度也不相同。这些其实可以归纳为先天的运动天赋。
我们很难通过改变基因和身体结构来改变我们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结构,只能通过改变饮食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来提升我们的运动能力,达到减重的效果。在饮食上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坚果、肥肉等脂肪含量多的食物的摄入。在运动上要进行合理的运动,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坐着听课,因此在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好课下和体育课户外活动的时间,在家里也要抽出一小时左右的时间进行运动。
在运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运动量要在自己体能承受范围之内,对“X”类肥胖学生来说,无法一劳永逸,需要循序渐进,根据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运动量,直到提升到一个合适的范围。
(二)肥胖给“X”类学生带来的危害
小学生身体肥胖,随着体重的不断增加,脂肪也不断地在学生身体上堆积,进而导致学生外形更加笨重,再加上小学生普遍毅力比较差,而肥胖学生则更加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进而导致越来越肥胖。小学生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骨骼较软,肥胖学生由于脂肪的堆积,更加大了脊柱的承受压力,长期的肥胖将会导致学生驼背、下肢弯曲等发育不健康情况的发生。还有研究证明由于学生的肥胖,将会导致智力的发育受到影响。由于肥胖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还会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例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出现,这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肥胖还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由于肥胖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很难完成教师规定的运动项目,又害怕同学的嘲笑,就千方百计地不参加体育运动,长时间下去,这些学生很少与同学沟通交流,不利于正常社交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进而形成自卑心理,严重的还会出现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三)“X”类学生体质弱小因素
“X”类学生体质弱小的原因有很多,一部分是先天缺乏运动天赋导致的。有的学生家长的身体素质就比较差,缺乏先天运动优势,由于遗传的原因导致孩子的身体素质也比较差,造成体质弱小。这类学生的消化系统能力普遍低于同龄儿童。在食用相同食物的情况下,这类学生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身体所需能量的能力低于同龄儿童,这就导致这类学生无论吃多少食物,都很难吸收。还有一部分是疾病导致缺乏运动优势,例如,心脏病、哮喘病等先天病症,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危害身体健康,无法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
要想改善先天运动优势对“X”类学生的影响,首先要做的就是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改善影响孩子运动天赋的先天疾病,改善孩子无法进行正常能量吸收情况。孩子的饮食也要进行改善,要少吃没有营养的零食,多吃一些有营养的肉类、蔬菜和水果,在有限的饮食总量上多吃有营养的食物。并且根据医嘱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例如,选择一些运动强度低的锻炼方式如走路。
三、“X”类学生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对策
“X”类学生的形成在很大一方面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能力培养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孩子的成绩作为好孩子的唯一评判标准,把自身的行为和想法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家长的初心其实是没错的,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成绩,将来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拥有一份好的工作,错误的是采取的方式和家长的认知,他们把自己认为的美好未来当作孩子的美好未来。正是这样的认知,导致很大一部分家长不够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给孩子在周末报各种补习班,在孩子提出想要进行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比赛时都会表示反对,久而久之,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会下降,对体育活动也会失去兴趣,从而造成身体肥胖和体质弱小的现象。
所以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认知观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有了一个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家长要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学习时间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周末可以抽出半天时间给孩子报他自己喜欢的培训班,例如,篮球、网球、街舞等可以锻炼孩子身体的培训班,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
“X”类学生的形成还有一部分家庭因素是一些家长盲目地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不控制孩子的食欲,等孩子的身体肥胖到影响健康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考虑孩子的减肥。更有甚者,即便是认识到了孩子的肥胖已经影响到了身体健康,但在孩子索要食物的时候还无节制地提供,不忍心孩子忍受“饥饿”。
一些家长在孩子的饮食结构上不够关注,对孩子的挑食行为不进行制止,任凭孩子吃自己想吃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就很有可能养成厌食的不良习惯,不吃日常父母做的饭菜,只吃一些零食。这样很有可能导致孩子身体弱小,发育不良。
因此,家长一定要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蔬菜、水果、肉类和面食的比例一定要合理,符合孩子年龄段所需要的用量范围和比例。对孩子的挑食行为,一定要尽可能制止和改善,或者是通过使用其他同类营养食物,来改善孩子该方面营养缺失的状况,督促孩子少吃零食,多吃蔬菜和水果。
四、“X”类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与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没有信心,自暴自弃,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产生自卑心理,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具有自闭问题的一部分学生在心情低落时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吃食物来缓解,不愿意出去与他人交流和运动,长期暴饮暴食就会肥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心理问题,非常自卑和孤僻,对学校的体育课不愿意参加,存在抗拒心理,由于缺少朋友,课间也不喜欢出去活动,一天的时间就待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因此导致对体育锻炼不热爱,身体素质弱等情况。
对具有心理问题的“X”类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多加关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劝导其去看心理医生,接受专业的治疗。对症状轻的学生,家长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带孩子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多和家人之外的人进行交流。在学校,教师也可以帮助这类学生与其他同学在一起玩耍,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体育教师要对其多鼓励,提升其自信心。
五、“X”类学生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对策
“X”类学生的形成主要受四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分别是教师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体育教学质量不高及体育训练场地和器材不足。教师与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是形成“X”类学生的根本影响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以学习为主的错误观念当中,没有营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长此以往学生也很少具有体育锻炼的意识。
按照国家对小学生规定的体育锻炼时间的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在校的锻炼时间不得低于一小时。如果按照规划体育锻炼的时间,包括早操、课间活动、体育课,这三个时间段加起来远远大于一小时,但是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际体育锻炼时间低于一小时,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课间选择做作业,不愿意出去走动。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学校通过压缩孩子的早操时间和体育课时间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达不到国家标准。学校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导致很多体育老师长时间处于空闲状态,体育专业能力也会有所下降。学校也未定期对体育老师进行专业考核,导致很多体育老师体育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下降,进一步使得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很多学校都存在体育场地和体育锻炼器材不足的现象,有很多体育锻炼器材已经年久失修,学校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就不开放,很多用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如篮球馆、乒乓球馆都禁止学生进入,不对外开放。
要想加强校园环境因素对“X”类学生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提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可以通过开展体育锻炼讲座、张贴体育锻炼标语和体育运动员海报等形式进行改善。
其次,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安排教学工作,严禁占用学生的早操时间和体育课时间,合理减轻作业任务,督促学生在下课时间离开教室,走向操场。
另外,定期对学校的体育老师进行体育专业能力和身体素质考评,保障体育教师的授课时间。同时,还要向学生开放本该属于他们的体育锻炼场所,对年久失修的体育健身器材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多锻炼,而不是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鼓励学生不锻炼。
六、针对“1+X”构建校园体育结构化体系
针对“1+X”构建校园体育结构化体系,首先就是要认识到“1”类学生和“X”类学生的不同之处,根据他们自身的能力进行教学。校园体育结构化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方面,一方面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是教学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1”类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的难度要高于“X”类学生,甚至高于平均学生的水平。例如,小学五年级学生在进行400 米跑的体育锻炼中,可以将“1”类学生的成绩标准定在国家规定成绩的基础上减少5~10秒作为训练标准,对于“X”学生的成绩标准定在国家规定成绩的基础上增加5~10 秒,具体数值的增减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身体素质情况进行决定。在篮球训练时,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每几个“1”类的学生负责带领几个“X”类的学生运动,改善“X”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问题。
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要从多方面制定标准,不能只以成绩的好坏来决定最终的成绩,还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提升情况、上课的努力情况进行制定,采取统一标准进行多元化评价,不仅不会打击“X”类学生的积极性,还保障了成绩的公平性。因此,无论是在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还是教学成绩评价体系方面,都要全面考虑“1”类学生和“X”类学生的不同,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还要尽可能地帮助“X”类学生解决问题。
七、结语
对于“1”类的学生,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尽可能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X”类的学生,老师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帮助“X”类学生解决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面临的问题,提升“X”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自信心,使其热爱体育锻炼,变得活泼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