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与开新
——“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2-12-04黄诚,黄书
黄 诚,黄 书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阳明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亦是当下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思想动能,既彰显了中华民族内在的深层智慧,又跨越国界成为东亚乃至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实践性,是重要的时代课题,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备受海内外学者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1508 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实现了生命的超越与升华,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声惊雷”,对阳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阳明学研究中,贵州起步较早,相关成果较多,影响也较大。值王阳明诞辰550 周年之际,2022 年5 月21 日贵州省儒学研究会组织召开“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多年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学术研讨会。因受疫情影响,会议仅邀请省内专家,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学院、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修文县阳明文献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机构40 余位学者代表,齐聚贵州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回顾总结改革开放40 多年来贵州阳明学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就,聚焦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多年来的分期问题、研究状态、研究特点、研究路径、研究方法,以及可拓展的研究新视野和新领域,并就阳明学研究的当下与未来进行思考与展望。
一、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分期问题
回顾总结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历史进程是此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而其中贵州阳明学研究分期问题成为了与会学者首先关注的话题。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院长赵平略教授认为,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吴雁南教授、刘宗碧教授、张新民教授等为代表,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中心。这个时期的贵州阳明学研究在全国起步较早,并有一系列研究成果出现和学术活动开展。第二个时期以张新民教授在贵州大学创办中国文化书院与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为基础,组建学术团队开展阳明学相关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掀起了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新高潮,尤其以2004 年大型学术刊物《阳明学刊》的创办为标志,深化和推进了21世纪阳明学研究。同时,贵阳学院王晓昕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王路平研究员等学者也重视阳明学研究,创办了相关科研机构和《王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丰富了贵州阳明学的研究阵地。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将贵州阳明学研究往上推进了一个高度。第三个时期,即近年来,阳明学研究持续升温,一大批青年学者涌现,体现了研究机构多、学术会议多、出版成果多、研究人才多的新特点。如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东方思想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孔学堂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近年出版的《阳明先生集要三编》《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孙山甫督学集》《阳明学概论》《王学之源》《王阳明遗像图册》《王阳明龙场遗墨》《王阳明行踪遗迹》等。
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秘书长、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张明副教授认为,在赵平略教授“贵州阳明学研究三期说”的基础上,应该把当前涌现出来的研究阳明学的硕博研究生也加上一期,即“四期说”。他认为贵州阳明学研究具有以下六大特点:第一,在全国较早展开阳明文化遗址修缮和保护工作,贵州定期举办的“国际阳明文化节”成为贵州阳明文化的标志性品牌;第二,较早展开阳明学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出版了一系列论著,恢复了黄宗羲《明儒学案》中缺载的“黔中王门”,获得学界认同;第三,贵州形成了“三足鼎立,两大中心”①“三足鼎立”指贵州大学、贵阳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展开了各类阳明学专题研究和阳明学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出版;“两大中心”指贵阳孔学堂、修文中国阳明文化园,展开了阳明文化的传承和研习活动。的阳明学研究格局,同时《贵州大学学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贵阳学院学报》《贵州文史丛刊》开办“阳明学专栏”,贵州学者发表的阳明学论文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第四,习近平同志于2011 年5 月9 日视察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深入开展,贵州集全省之力对阳明学展开研究和传习,形成了与浙江、江西并列的三大阳明学中心;第五,阳明文化在贵州得到大力宣传和普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成为贵阳市的城市精神,“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成为贵州省的人文精神;第六,2016 年至今,贵州高校增加了攻读阳明学的硕博研究生的名额,新兴的阳明学研究力量正在形成之中。张明副教授最后强调说:“改革开放以来40 余年,贵州阳明学研究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先后出现了四代学人,当下新兴的硕博研究生算第四代。今天在座的就是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对贵州阳明学研究分期的看法虽有不同,但均彰显了改革开放40 余年来贵州阳明学研究的区域性特点,并呈现时代面相;展示了贵州阳明学研究从单个研究、群体研究到阵地研究、规模研究的欣欣向荣态势,又昭示着贵州阳明学研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未来趋势,具有强大的承继性与持续性。
二、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学术特点
如何总结提炼出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来学术特点,乃是与会学者关注的又一重要主题。
曾在岳麓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王胜军教授,以“他者”角度和参与者身份的双重视野总结了贵州阳明学研究四个特点:一是讲求义理,与一般哲学式研究不同,它背后有躬行心得的支持;二是文献功底非常扎实,讲求征实;三是研究者往往有超越学术层面的某种信仰,阳明精神对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四是非常注重实践,比如围绕着阳明学已建立和发展起来许多科研机构、研究阵地、学术刊物,如《阳明学刊》《王学研究》等,而且还有阳明学与高等教育结合的产物,如“阳明学概论”“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等通识课程。王胜军教授编著的《阳明学概论》一书作为贵州大学阳明学通识教育素质拓展课程的配套教材,目前已由贵州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同名慕课《阳明学概论》于2020 年上线清华大学“学堂在线”,2022 年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广受青年学生与社会大众的喜爱,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兼职研究员、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杨德俊先生被誉为“阳明遗迹的保护者、阳明精神的守护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地,通过发掘古迹、抢救文物、搜集资料、重走阳明路等,对贵州阳明学的传承与保护作出了成绩。杨德俊先生整理出版的《王阳明行踪遗迹》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关注。他认为,起步较早的贵州阳明学研究、阳明遗迹考察等取得了可喜成就,并指出20 世纪80 年代贵州首次召开的全国性阳明专题学术研讨会,以及随后多次召开的大型学术会议,既是贵州阳明学研究繁荣的最佳证明,也是贵州阳明学研究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的生动体现。
讲求义理、文献功底扎实、具有凝聚力与感召力、注重实践、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等,是改革开放40 余年来贵州阳明学研究所彰显出来的学术特点与研究特质,体现了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进展。
三、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时代面向与未来展望
如何推进贵州阳明学研究,进行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诠释,让其穿透时空,随时代而脉动,是与会学者重点探讨的一大焦点性论域。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创会会长张新民教授指出,阳明不是孤零零的学术思想人物,就整个宋明理学而言,他之前有朱子,有象山,他之后也有派别流衍不同的后学,有蕺山一类的大家,明清两代朱子学始终是官学,只讲阳明不讲朱子,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学术文化生态。阳明生活的时代,尤其是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心学思想与地域文化多方面的渗透与结合,阳明之前的程朱理学,阳明之后的王门后学,甚至包括其在清代的曲折交异发展情况,有清一代学者吸收与拒斥的文化心态和历史缘由,都应该以宏通细微的眼光关联起来加以研究。
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对近年来的贵州阳明学研究动态发表了相关看法,主张在保持阳明学研究哲学化方向的同时,拓宽视野、扩大格局,从文献学、历史学等研究路径出发,使贵州阳明学研究呈现出新特色,也为国内国际阳明学研究开辟新路径,贡献新成果。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马国君教授围绕“应该怎样认识王阳明”“应该怎样研究王阳明”“应该怎样弘扬阳明精神”三个问题展开阐释。王阳明不仅是军事家、哲学家,而且还是教育家。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教育不仅仅要针对官僚子弟,而且连同少数民族也要包含进去,王阳明的教育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马国君教授表示:“若能从‘民族教育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研究王阳明,可能会有新发现”;认为当下的阳明学研究还可从文献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视域出发,同时注重“与古人对话”,与之移情共鸣,产生心流感应,而不仅仅是单向度、平面化的学术研究;并指出阳明学是庞大的学术体系,“弘扬阳明精神一定要具有学术眼光,不能盲目地去宣传”。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李发耀研究员总结40 年来的贵州阳明学研究成果,认为在正本溯源方面作出了努力、产生了影响,而当下的任务是“返本开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引起大反思,特别是“疾病、冲突甚至战争的出现,迫使人们回到轴心时代的原点去寻找思想资源、精神动力、文化智慧,当下社会,正是东西方文明焦虑、破碎、重构的时代,也可以说这个时代‘生病’了,变得‘一地鸡毛’。从西方文明的历史看,西方世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追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同步前进,然而这两个轮子现在是脱节的,西方文明的道路很艰难。反观东方文明,‘良知’的气场和格局很大,可以给当下社会提供一个价值选择方向,王阳明的良知应该受到关注,而且值得关注”。他认为良知可以救社会、救国甚至救世界,强调从经典中开出力量,并发出呼吁,希望学界共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阳明学思想资源中开出“药方”来“医治”这个世界。
“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当下阳明学界的一大时代课题,贵州学界的诸多学人,如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贵州大学黄诚教授、贵州师范大学王进教授、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苟爽教授等,亦长期关注。此次会上,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苟爽教授发言强调要深刻揭示阳明心学与“共产党人的心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挖掘“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内涵,共同推进该时代课题的研究进程。并认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应该在当下社会各界群体,包括领导干部、职工乃至广大青年后学中得到落实,真正把“知”落实于“行”,在“行”中检验“知”,并增长“知”,做到“真知真行”“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廉政思想是当下阳明学界少有关注的一个面向。贵州财经大学邓立副教授介绍,“贵州财经大学阳明廉政思想与制度研究中心”于2017 年成立,是以阳明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来研究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人文社科基地,该基地重点关注王阳明的廉政思想,聚焦其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破心中贼:王阳明心学廉政思想阐释》作为中心的重要成果获贵州省2020 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立项,并即将出版,在当下的廉政文化建设中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邓国元教授认为不能把阳明学研究唯一化,阳明学研究不仅要聚焦王阳明,而且要关注阳明后学;从哲学史、思想史的视域来研究王阳明到阳明后学的发展与分化,是当下值得关注的一大内容;强调研究阳明学要有全国性学术视野,既要从地域性、区域性的视角出发,也要站在全国平台、用全国视野来思考与研究。
贵阳学院黄江玲女士从“接着讲阳明”这个路径出发,认为改革开放40 余年来的贵州阳明学研究从哲学、文学、思想史等学术视野切入的研究成果很多,当下不仅要注重从学术领域对阳明学作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诠释,而且要注重做普及型的宣传、推广工作。如何让王阳明及阳明学走进大众、让老百姓读懂与理解阳明学、让良知与知行合一等优秀阳明精神落实到百姓日用中,是时下值得关注的焦点,亦可作为贵州阳明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
此外,《贵州日报》记者就“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该主题向贵州省儒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史学会副会长、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院长黄诚教授进行了专题采访。黄诚教授认为:当下的阳明学研究仍然有较大空间可拓展,以经典文本为核心的思想深度诠释、文本耕犁与体悟式研究仍为心学本体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在历史、思想、时代大脉络与儒释道三教关系大格局中探究阳明心学形成与演化的内理逻辑与外缘性条件、思想内容与理论内涵研究仍不失为一重要论域;具有地域性特质的阳明心学在贵州创建的独特地缘优势、和谐文化生态与特殊时代因缘,尤其是从大小传统双重视野观照、内在理路与外缘条件双向结合、立体多维与全幅动态探究阳明心学思想内容和理论内涵方面亦须深入展开,特别是黔中王门由地域学进入全国学乃至世界学,在融入中国文化大洪流与主命脉的历史过程、文化进程、思想特征、社会影响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亦应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同时开展阳明学多科性交叉融合与多视域比较研究,如阳明心学与社会治理、心学与心态、心学与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探索阳明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综合利用研究,尤其是以文化遗产学为方法论的阳明文化遗产类型与体系研究,亦应进入阳明学研究的视野。
黄诚教授补充道,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来的出版成果较多,如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版的《心学与中国社会》《孙应鳌年谱》《孙应鳌文集》《王学之思》《王学之路》《阳明精粹》《阳明先生集要》《王阳明与阳明文化》《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集》《孙应鳌思想研究》《阳明文化与贵州旅游》《王学之源》《王阳明遗像图册》《王阳明龙场遗墨》《阳明先生集要三编》《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孙山甫督学集》《阳明学概论》《王阳明行踪遗迹》等,以及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学术论文等。黄诚教授还特别指出,贵州学界与阳明学有关的国家级课题立项较多,如“王阳明及哲学与贵州文化”“明清时期贵州阳明学地域学派研究”“明代黔中王门及其思想研究”“阳明学诠释史研究”“明代黔中王学外王化研究”“明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清朝西南驿递制度研究”“明清西南地区儒释道生态结构与文化治边研究”“阳明学知识论问题研究”“王阳明“四句教”诠释史研究”“晚清民国阳明学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阳明心学与中晚明剧坛嬗变及戏曲文化生态研究”“阳明学派与中晚明的知识学”,以及“阳明心学与当代社会心态研究”等是近年来贵州阳明学研究的新动向。
此外,贵州高校亦有较多的硕博士论文对阳明心学展开了相关研究。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阳明学研究的学术成果与人才队伍之欣欣向荣,彰显了贵州阳明学研究的丰富性、广泛性、深刻性与承续性。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40 余年来贵州阳明学研究的分期、现状、特点、路径、方法、成果以及阳明学研究如何展开、如何认识王阳明、阳明精神如何弘扬、良知如何救国救世、全国视域阳明研究、阳明廉政思想研究、阳明心学与共产党人心学研究、阳明心学与社会心态研究、阳明学如何向百姓推广普及、阳明遗址遗迹如何修复、阳明文化遗产如何保护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广泛探讨,既对贵州阳明学研究40 年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又对下一步的阳明学研究进行了探讨与展望,内涵丰富、观点有力,汇聚成了一股将贵州阳明学研究推向新时代的重要合力,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