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馆撷英
2022-12-04吴明华
吴明华
远在五万年以前,就有“建德人”生活在浙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从此揭开了浙江历史的序幕。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发现,更有力地证明了地处长江流域的浙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浙江这块秀美的山川之地,孕育了我们的灿烂文化和杰出人物。浙江素有“鱼米之乡”“文物之邦”“丝绸之府”“旅游之地”的美誉。近年来,浙江省重视挖掘、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兴建了一大批高档次,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
始建于1929 年,初名为西湖博物馆,坐落在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原址为清代行宫的一部分。1949 年后曾一度改名为浙江博物馆。新的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始于1990 年12 月,1993 年10 月正式建成,并试开馆,于1994 年10 月正式开馆。
建成后的浙江省博物馆占地面积204 公顷,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该馆背靠孤山,面临西湖,东邻平湖秋月,西连中山公园,可谓是“真山真水园中馆”;新馆建筑高低错落,大小呼应,并建有廊亭水景,如一座精巧的园林,不失为“假山假水馆中园”。博物馆大门左右两门柱都刻有良渚文化特有的兽面纹,大门东侧有三根立柱,象征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琮,博物馆所有建筑的外墙都贴有仿良渚文化时期的兽面纹的面砖。新馆共分15个展厅,分别陈列浙江历史文物、钱币、工艺、书画、青瓷等,较为完整、全面地反映了浙江的历史和文化。
浙江省博物馆的建成开放,为人们在游览西湖之余提供了一处认识浙江、了解浙江的最理想的去处。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1994 年5 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在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东北正式建成。该馆占地面积达1.6 公顷,建筑面积3200 平方米。太阳和鸟是河姆渡先民的崇拜物,因此,新建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采用长脊短檐、离地架空的仿远古干栏式建筑结构,远远望去,整幢建筑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大鸟。河姆渡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距今约7000 年,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内,珍藏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骨、木、陶质的各种生产工具,其式样之新颖,制作之精巧,目前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馆藏遗址中发现有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其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是世界考古史上少有的,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的稻谷,表明中国是世界上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时遗址中成行排列的木桩和大量的梁、柱、地板等木构残件中,有大量榫卯残件,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榫卯结构和干栏式建筑,这是江南多雨地区代表性的建筑形式,至今仍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所沿用。河姆渡遗址的发现,雄辩地证实了长江流域同样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具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过程。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仿佛是镶嵌在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良渚博物院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古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1936 年为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在其家乡良渚镇首先发现,1959 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在长江文物考古队长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经C14年代测定,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000 年。所有这些表明,良渚文化已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的高度发展阶段,并已产生了社会贫富差异和等级观念,预示着文明时代的行将到来。良渚文化对揭示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有着重要的价值。
良渚博物院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美丽洲路1 号,占地面积4 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 万平方米。内设三个展厅,第一展厅水乡泽国,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我国太湖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生活情况,突出展示了当时的稻作农业、制陶业、纺织业以及玉器制作业。第二展厅文明圣地,2007 年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城”,显示良渚古城的规划营建和结构布局具有东亚早期城市文明的典范。第三展厅玉魂国魄,主要展出了良渚文化时期各种雕琢精巧的玉器,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
中国茶叶博物馆
茶是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的饮料之一,被列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有关茶的历史记载可上溯到公元前11 世纪。茶早已超出了本身的范畴,渗透到饮食、医疗、园艺、陶瓷、礼仪、宗教、民俗等领域,与中国文化及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
浙江省地处我国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茶树的生长,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地之一。中国茶叶博物馆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以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它坐落在杭州市的著名产茶地双峰村,占地面积约22公顷,建筑面积3100 平方米,共由四组建筑组成。陈列大楼内设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五个展厅,用丰富的实物和图片文字资料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多功能楼设有外宾接待室、学术交流厅等;风味茶楼是给参观者提供的品茗场所;茶艺游览区为参观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茶道、茶艺、茶俗。
该馆的建筑突破了传统的青砖绿瓦的江南建筑风格,白墙红瓦掩映在四处青青的茶园中间。游客到此,既可品茗小憩,也可现场观看茶叶的采摘和加工制作,以及了解和体验周围茶农的日常生活。每当一年一度的采茶时节到来时,这里还会举办盛大的“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
中国丝绸博物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丝的国家。早在50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懂得种桑养蚕了。地处亚热带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正是桑树生长发育所需的良好自然环境,因而也是我国重要的蚕桑基地和丝绸制作中心。坐落在杭州城西南玉皇山北麓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于1992 年2 月26 日建成并正式开馆。博物馆占地面积4 公顷,建筑面积1 万多平方米。分序厅、丝绸文物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民俗厅等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充分展示我国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悠久的丝绸发展历史,通过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我国的丝绸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以及丝绸产品的最新发展与成就。
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
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中国文明古国的象征。早在夏商便已出现了原始瓷,经过1000 多年的发展,到东汉终于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瓷器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瓷器也曾大量远销海外,深入到世界各民族的生活、生产、建筑、宗教以及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贰献。
“官窑”就是为宋室烧制瓷器的瓷场。宋室南迁杭州之后,在杭州凤凰山下建立了官窑,后又在乌龟山郊坛下另设一官窑,这两处统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胎骨轻薄,呈黑褐色或紫色。釉层很厚,细密润泽,精光内蕴。
1991 年11 月11 日,在杭州凤凰山南麓南宋官窑遗址上建成并开馆的南宋官窑博物馆,占地面积1 公顷,建筑面积达3400平方米。博物馆分展厅和遗址两大部分。展厅部分有三个,第一展厅展示各地出土的历代精美瓷器珍品,第二展厅展示我国瓷器的发展历史,第三展厅展示官、哥、汝、定、钧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精品。遗址有建筑面积达1700 平方米的制瓷作坊保护厅和龙窑遗址保护廊。遗址内的水沟、练泥池、陶车坑、釉缸、素烧炉、生坯堆和窑炉均是当年制作现场的生产设备,因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中国医学源远流长,从传说的“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来看,我国人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懂得运用针灸和药物来治疗疾病了。
胡庆余堂创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 年),距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有“江南药王”之美誉,它与北京的同仁堂同为全国最著名的国药号。胡庆余堂的创始人是安徽绩溪籍的胡雪岩(1823~1885)。胡雪岩官至江西候补道,并被皇帝赏穿黄马褂,特许在紫禁城骑马,成了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
胡庆余堂是胡雪岩的一大杰作。1874 年,胡雪岩曾自制大量药品赠送给左宗棠部,由于疗效显著,全国各地求药人不断,便创办了胡庆余堂。胡雪岩十分讲究药品的质量,曾亲自写有一块“戒欺”横匾,高悬于店堂之上,教育员工制药要“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1991 年5 月10 日建成并试开馆的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坐落在杭城吴山脚下的胡庆余堂内,整座建筑仍保持着清代重檐木结构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占地面积2700 平方米,分陈列展厅、中药手工工作厅及兴趣室、中医坐堂门诊、胡庆余堂药膳、营业厅五部分。其中陈列展厅又分药学概况室、“江南药府”——胡庆余堂、药苑撷英室、中药标本及中成药室四展室。参观者来到这里,既能博览中国医药宝库的精华,又能观赏胡庆余堂古建筑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