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诚夫妇墓碑看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事迹
2022-12-04陈瑞青吴玉梅
陈瑞青,吴玉梅
(1.河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1999年4月陕西省安康市上许家台发现一座南宋墓。墓门前立有两通石碑,其左侧碑首题为“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其右侧为王公夫人马氏墓碑。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安康市文化教育局《安康市上许家台南宋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一文,对墓碑进行了录文,同时对墓碑内容作了考证,认为此墓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修建的,并指出在南宋时期有两个王彦,其一有传,其一无传,两人均在金州抗金。前一个王彦与岳飞同时代,带领“八字军”抗金,曾在安康进行了著名的“饶风岭战役”,给金军以沉重打击,绍兴九年(1139)病逝。后一个王彦只在个别记载里提到过,最早见于史书是在绍兴十年。绍兴三十二(1162)年,他仍在金州一带活动。隆兴二年(1164),王彦移师建康,继续与金作战。其所处时代与墓碑记载相同。前后对照,墓碑所载应为后一个王彦[1]。《简报》对王彦身份的确定应当是正确的,但对碑文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论之过简甚至有史实错误,因此有必要对墓碑涉及的一些重要史实以及王彦事迹进行详细的考证。
一、王诚夫妇墓碑碑文相关内容考释
王诚墓碑共计14行,满行23字。为研究方便,兹将碑文移录如下:
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
公讳诚,字师心,绥德人。曾祖崇,祖仲,隐德不仕。父权,战没于永乐。公果敢绝人,素以功名自许。政和元年六月二十日,以疾终于上党,享年三十有二。后迁旅榇于绥德县先茔之侧。娶马氏封太硕人。男彦。女二人,皆归大族。孙男三人,长似、次伟、季俦,并寄理保义郎。孙女四人,长适秉议郎閤门祗候杨赓。余并幼。公之灵,限以南北,未能扶护以襄大事,痛身自咎。乃以绍兴三十年岁次庚辰八月十五日,葬衣衾于金州石泉县来苏乡越泒里,以俟时平,将有事于安厝太硕人马氏祔焉,礼也。噫!先君平昔出处之大节也,见于志铭,故不复书。男,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保宁军承宣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知金州军州事管内劝农营田使,兼金房开达州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上党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百户。
彦书丹。门生右朝请郎、充金房开达州安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赐绯鱼袋贾价书讳。
王诚夫人马氏墓碑共8行,满行24字。其录文如下:
宋故太硕人绥德府君王公妻马氏,其先出于延安延川,年十七归我先君,以彦谩列仕版,屡霑恩霈,累封太硕人。顷自乡关兵火阻绝之后,彦再得奉甘旨者逾二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夏四月自武阶被命易守金州兼金房开达州安抚使迎侍之官。是年五月十七日,感疾而终,享年七十有五。彦不孝,罪逆于生,尚忍言之。乃以三十年八月十五日,从我先君,卜其宅兆而安厝之。其为淑德,懿行见于志铭,兹得以略。男彦书丹。
通过碑文可知,该墓为王彦父母合葬墓。王彦父亲葬在绥德县,由于时局动荡,王彦并未将母亲归葬绥德,而是将父亲衣衾与母亲同葬于金州石泉县。王彦父亲王诚,字师心,绥德人。碑文中提到墓主王诚的父亲王权,“战没于永乐”。永乐为宋甘泉县下辖城寨,据《宋史·地理志》延安府条称:“甘泉。中下。城二:治平四年,收复绥州。熙宁中,改为绥德城。四年,置罗兀城、抚宁宾草二堡,寻废。元丰五年,置永乐城,赐名银川寨,寻废。”[2]2147《宋史·地理志》认为设置永乐城的时间是在元丰五年(1082),但《宋史·神宗纪》记载熙宁五年(1072)八月甲戌“城永乐”,这说明北宋是在熙宁五年开始修建永乐城。北宋修筑永乐城主要是从徐禧之请,“于银、夏、宥之界筑永乐城”[2]14018。由于永乐城“依山无水泉”,因此遭到种鄂的极力反对,但徐禧一意孤行,率诸将筑城,三月而成,朝廷赐名银川寨。永乐城地接宥州,又附横山,为夏人必争之地。就在北宋筑永乐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西夏和北宋就在永乐城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熙宁五年九月丁亥,“夏人三十万众寇永乐。曲珍战不利,裨将寇伟等死之,夏人遂围城”。北宋急忙派遣张世矩等将兵救援,但永乐城还是被西夏攻破,“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3]6901。北宋和西夏进行的这次战争史称“永乐之役”,北宋遭到沉重打击,“兵民死亡者数十万”[2]10257。墓主王诚的父亲王权当死于此役。
墓主王诚,政和元年(1111)六月卒于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前文已经述及,熙宁五年九月,永乐城已经被西夏占领,直到哲宗元丰四年(1081),“六月,稍归永乐所获人,遂以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砦与之,而画界未定”[2]14018。元丰五年二月,“夏人归永乐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2]330。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元丰四年时,宋夏在西北地区并未划定疆界,北宋为换取永乐之役中的人质,甚至割让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给西夏,北宋不但没有收复永乐城,而且进一步丧失国土。也就是说,自熙宁五年九月之后,永乐城一直在西夏控制之下。《宋史·地理志》所称“元丰五年,置永乐城,赐名银川寨,寻废”,显然是指熙宁五年徐禧筑永乐城,并赐名银川寨之事,“元丰五年”当为“熙宁五年”之误。“寻废”,实际是被西夏占领。通过上述考察可知,正是由于熙宁五年永乐城在西夏控制之下,王诚被迫背井离乡,迁居上党。十分巧合的是,著名的“八字军”将领王彦也是上党人。因此,宋代历史上两个王彦不仅生活时代、履历、事迹,甚至连籍贯都惊人相似,难怪墓碑刚出土时,以致有人将两人误会成一人。
碑文称王彦长女适秉议郎閤门祗候杨赓。关于杨赓只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出现过一次,绍兴二十九年(1159)八月壬辰,“忠训郎杨赓为閤门祗候、利州路第五将。赓,政子,特录之”[4]3047。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杨赓为杨政之子。杨政,字直夫,原州临泾人,《宋史》有传,亦为南宋初年抗金名将,早为吴玠、吴璘部将,曾参与和尚原之战,历任明州观察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熙河兰巩路经略安抚使、川陕宣抚副使司都统制等职。绍兴二十七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襄毅。杨政“故为吴璘裨将”[2]11444,与王彦同在西北抗金,两家联姻应在情理之中。
碑文中还提到,葬王诚衣衾于金州石泉县。《简报》曾对此进行过考察,认为墓碑中记载的石泉县,西魏以长乐县改名,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汉江北岸。北周保定三年(563)移治今石泉县。宋属京西南路金州,又属利州路金州。南宋时,石泉县属地为今石泉县地及宁陕县东南部。但由墓碑记载,南宋时安康也属石泉县管辖之地,可补史书记载之不足[1]。然而,《简报》未对石泉县缘何管辖安康进行辨析。笔者以为,石泉县之所以管辖安康,是和石泉军的设置有关。《宋史·地理志》称:“石泉军,本绵州石泉县。政和七年,建为军,割蜀之永康、绵之龙安神泉来隶。宣和三年,降为军使,县皆还旧隶。宣和七年,复为军额。”[2]2215宋代的安康郡即金州,南宋时石泉县为金州属县。王诚祖籍绥德(今陕西绥德县),从碑文可知其于政和元年六月卒于上党,王诚去世后其族人“迁旅榇于绥德县先茔之侧”。所谓“旅榇”即指客死他乡者的灵柩,如洪迈《夷坚丙志·雍熙妇人词》载:“此寺盖其旅榇所在也。”由此可知,王诚去世后其灵柩葬在绥德祖茔。绥德属于延安府,建炎二年(1129)十一月延安府被金人攻破,“延安、鄜、坊州皆残破,人民存者无几”[2]1652,此役绥德亦被金人占领,碑文称“乡关兵火阻绝”,故王诚夫人马氏去世后无法葬埋祖茔,只能在王彦辖区内的金州石泉县为王诚设置衣冠冢,以达到夫妻合葬的目的,故碑文称“彦不孝,罪逆于生”。
碑文中还提到,碑文书写者为“右朝请郎、充金房开达州安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赐绯鱼袋贾价”。贾价,《宋史》无传,但在宋人汪应辰《文定集》中提及此人,“应辰伏见眉州、汉州、涪州守臣皆见阙,民政财赋,所系非轻,又知剑州贾价,在任四年未得代。盖东南士人,往往重于入蜀,而蜀中仕宦者,又以僻在疏远,无由自通于朝廷,应辰敢辄举所知,仰备采择”[5]1138册721。孝宗即位初,汪应辰“以敷文阁直学士为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2]11876。上述文字,应当是汪应辰任四川制置使期间写成的,因此我们大致可知,绍兴三十年时贾价充金房开达州安抚使司主管机宜文字;隆兴初,改知剑州,达四年之久。从碑文中可知,贾价自称是王彦门生,同时担任王彦的“主管机宜文字”。“主管机宜文字”属于机宜官,掌机要文件的草拟、收发、保管等,一般由子侄、兄弟或亲信担任,由此可见王彦对贾价极为信任。
在马氏碑文中提到,绍兴二十七年夏四月,王彦“自武阶被命易守金州兼金房开达州安抚使迎侍之官”。对于王彦任金房开达州安抚使的史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清远军承宣使、知金州、节制屯驻御前军马姚仲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御前诸军都统制、利州东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保宁军承宣使、御前前部统制、知阶州王彦为金房开达州安抚使、节制屯驻御前军马兼知金州。”[4]2913碑文中称王彦的母亲于绍兴二十七年五月十七日病故,《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王彦丁母忧的情况也有记载,绍兴二十七年六月辛亥,“保宁军承宣使、节制御前军马、知金州王彦丁母忧,诏起复”[4]2923。
二、宋高宗时期王彦西北抗金事迹
《简报》一文称王彦于绍兴十年才走上历史舞台,实际上未对两个王彦之事迹进行区分。其实,两个王彦在历史上的活动不是前后衔接关系,而是有重合,如绍兴七年,“四川制置大使席益言:‘知剑州王彦智勇谋略,自其所长,而为政治民,有古循吏风,一郡信服其条教。伏望特加褒异’。诏赐金带,仍降敕书奖谕。赵甡之《遗史》云:王彦为人好奢喜佞,矫伪不情,当考”[4]1752。查《宋史·王彦传》,“八字军”将领王彦并未知剑州,因此可以断定此王彦为后一个王彦,并非“八字军”将领王彦。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绍兴十年四月十七日,“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郭浩为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熙河路经略安抚使杨政知兴元府,田晟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金州范综为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王彦权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王彦,字才淑。潞州人。好奢喜佞,矫伪不情”[6]1439。《三朝北盟会编》对王彦的评价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致,均称其“好奢喜佞,矫伪不情”,显然是因袭了赵甡之《遗史》之说。同时,《三朝北盟会编》指出“王彦,字才淑。潞州人”。查《宋史·王彦传》,“八字军”将领王彦“字子才,上党人”[2]11452。古代的“潞州”“上党郡”均为今山西长治市,两个王彦是同乡,但是从两人姓名中的“字”可以区分两个王彦的不同身份。另外,“八字军”将领王彦的年龄略长,北宋末年曾追随泾原路经略使种师道讨伐西夏,金人攻克汴京后王彦组织“八字”军积极抗金,后越过黄河投奔宗泽协助开封防务,因力主北伐被降职。建炎年间在知枢密院事张浚的推荐下,任“利路钤辖,俄改金、均、房州安抚使,知金州”[2]11543。在金州知州任上王彦曾击败桑仲叛军,收复房州。绍兴元年(1131)九月,权京西南路副总管李忠叛乱进攻金州,王彦于秦郊大败李忠叛军,收复乾祐县,并多次击败伪齐刘豫政权的军事进攻。绍兴三年(1133),金兀术进攻陕西,金州失守,王彦会同吴玠、刘子羽一同抗金,收复金州。后因朝廷议和被褫夺兵权。绍兴九年王彦死于知邵州任上,享年五十岁。“八字军”将领王彦的事迹主要是在两宋之际,尤其是南宋建炎初年在黄河以北组织“八字军”抗金,“屡破大敌,威声振河朔”;建炎、绍兴之际任金州知州时积极平叛、抗金,号为名将。而碑刻中的王彦事迹稍后,绍兴七年才开始见诸史端。
从上述记载可知,绍兴七年王诚之子王彦曾知剑州,绍兴十年改任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关于此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亦有记载:“右护军统制军马王彦权主管鄜延经略安抚司公事,权主管延安府,自郭浩以下,并趣令之任。”[4]2159王彦调任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还未到任,金军已经开始大规模进攻陕西,“郭浩领八千众在邠、耀二州,惟环庆范综、鄜延王彦仍守其地”[4]2170。“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在河池,而都统制杨政与泾原帅田晟、鄜延帅王彦,并据渭河南一带,与敌兵对垒”[7]125。绍兴十年六月,王彦在其守地取得“青溪岭战役”的胜利。《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对此役有详细记载:“初右副元帅萨里罕既破凤翔,与都统制吴璘、杨政夹河而阵。璘驻兵大虫岭,萨里罕自登西原觇之,曰:‘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此难与争。’乃引去自泾原路,欲趋邠。于是,枢密院都统制郭浩统右护军及鄜环之师,在邠州三水县。泾原经略使田晟遣统制官曲汲、秦弼拒敌于青溪岭。宣抚副使胡世将,谓浩素非临行阵之人,难以责成,即遣彦及统制官杨从仪、程俊、向起、郑师正、曹成等分道而出,与敌战蒿谷吴头麻务屯之间。金人屡败,留千户五人守凤翔。萨里罕自将越兵攻青溪,汲弼不能当,战败,弃青溪走。世将命晟召汲斩于军前以徇,彦率兵迎金人,战盘堠兔耳,败之。金人去复还屯凤翔。”[4]2185绍兴十一年(1141)九月,王彦在右护军、都统制吴璘领导下,又取得“剡家湾战役”的胜利,史称:“初罕札与希卜苏合军刘家圈,罕札善战,希卜苏善谋,二人皆老于兵者,狃其常胜,且据险自固,前临峻岭,后控腊家城,进退有守,谓我军必不敢轻犯。璘揣知其情,先一日召诸将问何以必胜。统制官姚仲曰:‘战于原上则胜。’璘以为然,诸将议不同,璘曰:‘诸将所以不同,惮辞劳苦,不欲攻原上耳。若金人乘势而下,我兵败矣。’卒如仲议。璘既相视其地,乃遣人告敌曰:‘明日请战。’敌闻之皆笑,愈益不疑。夜半,璘遣仲与鄜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王彦,率所部衔枚直进渡河,陟峻岭截坡上,出其不意,约与敌对栅,然后发火。”[2]2275结果金人大败遁去,骑兵追袭斩首三千六百人,生擒七百骑将。绍兴十一年十月,金人攻陷濠州,统制官姚仲、王彦、向起各落阶官。姚仲、王彦为华、虢两州观察使,向起为邵州防御使。史书中对王彦的落职情况没有明确说明,但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在绍兴十二年(1142)十二月,“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遣选锋军统制兼知凤州杨从仪、鄜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王彦、閤门祇候宣抚司干办公事范宁之偕割陕西余地”[4]2351。由此可知,绍兴十二年十二月时,王彦的职务是鄜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绍兴十四年(1144)八月,南宋朝廷对在西北和四川组织抗金的将领进行封赏,其中“统制官知成州王彦、知阶州姚仲、知西和州程俊、知凤州杨从仪亦领沿边安抚使”[4]2449。
由于宋金在西北的划界完毕,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西北并无战事,史书中对王彦的记载渐少。绍兴二十二年(1152),王彦受到都统制吴璘举荐,“利州观察使、御前前部统制王彦知阶州,依旧节制绵、剑州屯驻军马”[4]2666。这条材料说明,王彦在知阶州之前曾任利州观察使、御前前部统制。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一月己未,王彦迁保宁军承宣使。绍兴二十七年,王彦为金房开达州安抚使、节制屯驻御前军马兼知金州。宋人周麟之《海陵集》收录有王彦知金州制书:“朕惟蜀汉诸郡,控连山南,介于边冲,襟带深阻。二千石以共理之寄,兼御侮之事,非它州比也。必其威重,可以弹压屯戍,加之静治,有以拊摩疮痍,自非名将之俦,兹未易以轻授。具官某,胆略忠壮,望雄于边,周旋戎弢,夙有多绩,武都之治,威誉隐然,惟兹西城,实号方面,分虎剖符,莫如汝宜,万旅连营,赖壮猷以为之节制,四州接壤,须善政以为之,抚绥尚励,尔能以承予训。”[8]1142册131如果从绍兴七年王彦知剑州算起,至绍兴二十七年为金州知州,两次任知州的时间间隔整整二十年,因此碑文中称“彦再得奉甘旨者逾二十年”是符合史实的。王彦母亲马氏即在王彦就任金州之后不久去世的,因此王彦选择将其母亲与父亲之衣冠葬在金州石泉县。
绍兴三十年三月丁酉,“初置金州御前诸军都统制,以知金州王彦为之”[2]594,王彦正式成为南宋大军区长官。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王彦迎来人生中第二次抗金热潮。十月丙辰,完颜亮占领庐州,宋将王权自昭关遁逃,金人追至尉子桥,与南宋破敌军统制姚兴接战,王权则退保和州。“金州都统制王彦,发遣统制官任天锡、郭谌等,收复陕西州县。丙辰,得丰阳县。戊午,得商洛县。已末,克商州”[6]1659。十一月已巳,“王彦自商州遣发官兵会合虢州忠义官辛溥等,收复虢州”[6]1707。十一月乙酉,“金房开达州驻劄都统制王彦,遣统制郭湛统押军马前去收复华州”[6]1723。戊寅,王彦遣将杨坚复栾川县。已丑,金人复攻陕州,任天锡破走之。王彦遣将杨坚、党清至西京长水县及金人战,败之。十二月己亥,王彦遣兵复福昌县。十二月辛丑,王彦遣将阎玘复渑池县。在绍兴三十一年的宋金战争中,王彦屡立战功,收复多处州县,成为抵御金军的中流砥柱。由于战功卓著,绍兴三十二年三月,吴璘加少傅,王彦授节度使。南宋在收复商、虢二州之后,本欲扩大战果,收复西北失地,当时主帅吴璘派遣姚仲取巩州,惠逢取熙河路,王彦屯商、虢、陕、华诸州,但各路军马“或久攻不下,或既得复失,竟无成功”[2]11419。不久之后,宋高宗让位,宋孝宗即位,南宋反攻金军的势头大减,宋金双方在西北进入军事对峙阶段。
三、宋孝宗时期王彦事迹考索
孝宗即位之后,下诏“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张守忠将带精锐官兵五千人前去淮西,同王彦、王之望措置边备”[3]6913。隆兴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以“保平军节度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王彦兼淮南西路招抚使,节制本路军马”[3]3268。同年九月,王彦率部队过江,屯驻昭关。十一月,金军攻破楚州和濠州,王彦“以保守江面为辞,擅离昭关”[3]3976,造成滁州被金军攻陷。因此遭到南宋朝廷的惩罚,落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朝廷在制书中说:“天子执赏罚之柄,不可党偏;士卒变勇怯之心,在乎激励。傥逡巡而不进,与逗挠者何殊?公论既喧,薄惩难废。具官某,早推沉鸷,远有风声。由秦蜀万里而来,颛江淮一面之寄。所期李绩为我长城,宁使齐人笑夫百步。方克日俟濠梁之捷,乃望风舍昭关而归。辟易如斯,扫清何赖?庸按出师之律,少伸退舍之诛。屈此宪章,镌其厢部。噫!探姑缯之壁,当图尽敌之功;复雁门之踦,斯雪非夫之耻。永怀宽典,勿负异知。”[9]219在制书中,宋孝宗念及王彦部队“由秦蜀万里而来”,同时又“濠梁之捷”,因此只是将王彦降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以示薄惩。不久,宋廷有意恢复王彦的职务。王彦上书辞免,朝廷下诏不允。宋孝宗在诏书中说:“卿英名盖世,深画过人。膺太上之眷知,受西陲之委寄。顷者风尘告警,斧钺出征,威声所临,丑类悉遁。龙韬豹略,久勤幕府之行;红斾碧幢,宜峻斋坛之拜。肆予嗣位,忽览逊章,惟帝命之已敷,岂朕心之敢易?”[10]1141册323最终,王彦官复原职。
隆兴议和之后,王彦被委任为建康都统制。据《景定建康志》载:“王彦,保平军节度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差充建康府驻札御前诸军都统制、兼淮南西路招抚使、节制本路军马。隆兴二年四月七日到任。”[11]694在此期间,王彦写成《武经龟鉴》一书,孝宗亲自为其作序曰:“古之有天下国家者,未尝去兵,故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自司马之法坏后,之言兵者,必曰孙武。观其消息,盈虚合于天道,横斜曲直,应变无穷,可谓善之善矣。朕于此,每有感焉。尝欲考古今之成败,较谋略之短长,以合于武攽,示诸将庶政方繁,有所未暇。保平军节度使王彦,以其所编次《武经龟鉴》来上,采掇前代已然之迹,著其得失,必取武书以验之。诚得我心之所同。然者,斯亦勤矣。噫!文武一道也,三代以六卿命帅,汉以御史大夫护军,凡为将者,安可不学耶?霍去病谓顾方略如何者,此一时有激而云,非万全之计,不当以为法也。彦宜益懋勉俾,无愧于此书,岂不美哉。嘉叹之余,因题于篇首。隆兴甲申岁秋九月甲子,选德殿书赐王彦。”[11]75关于《武经龟鉴》,《文献通考·经籍考》称:“《武经龟鉴》二十卷。陈氏曰:保平军节度使王彦撰,隆兴御制序,其书以孙子十三篇为主,而用历代事证之。”[12]1791由此可见,王彦在军事理论上亦有所建树。
乾道元年(1165)三月二十四日,王彦差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不久,朝廷又对王彦加食邑实封,在制书中称:“门下:鲁人类帝,用骍刚于上辛;汉代祀天,歌青阳于肇岁。朕考前王之成宪,遵烈祖之丕谟,乃逢祈谷之辰,获展钦紫之礼。爰彰景况,普洽绵区。有若劲臣,可稽涣命。具官某,识潜武志,材壮戎昭。从枕席以过师,屡书功伐;执干戈而卫社,尝护边陲。久分斋钺之荣,曲遂丛祠之佚。兹推茂渥,不替旧勋,用增采邑之封,更侈食田之户。以广逆厘之庆,以申锡胙之恩。于戏!开天庭以延群神,既格宴娭之美;建皇极而敛五福,厥敷砰隐之休。往服辉光,益臻茀禄。”[9]143由此可见,王彦在南宋时期待遇是十分优渥的。关于王彦的事迹,大致如此。当然,王彦曾因进军误期与主帅吴璘发生过矛盾,后在虞允文协调下才得以缓解。
碑文称马氏十七岁嫁给王诚,于绍兴二十七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据此推算,马氏与王诚成亲的时间是公元1099年,即哲宗元符二年。王诚于政和元年去世,享年32岁。王诚夫妻共同生活了12年,育有一男二女,王彦的生年当在北宋元符二年至政和元年之间。至于王彦去世的时间史无明文,故不得而知,但其事迹主要是在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卒于南宋孝宗朝的可能性较大。
结语
王诚夫妇墓碑的发现对于研究抗金将领王彦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碑文我们可以弄清王彦的籍贯问题,碑文中清晰地记载了其祖籍为绥德,其父王诚迁居并卒于上党,故史籍中称王彦为“潞州人”。绍兴二十七年王彦母亲马氏病逝于金州,王彦因知金州无法将母亲灵柩运回绥德与父亲王诚合葬,只能在金州石泉县设置父亲王诚的衣冠冢与母亲合葬。王彦在绍兴七年时已任剑州知州,而四川实际为吴玠、吴璘控制,笔者推测王彦可能是吴氏旧部。绍兴十年王彦出任主管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开始在吴璘领导下积极抗金,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之后,出任利州观察使。绍兴二十七年王彦为金房开达州安抚使、节制屯驻御前军马兼知金州。此年五月,母亲马氏病逝于金州。由于金州地处抗金前线,王彦在丁忧仅两个月后便得以起复。绍兴三十年,金州都统制王彦率部抗金,收复失地,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虽然王彦力图收复失地,但在隆兴和议之后,他已无用武之地,只能著书立说以酬抱负。纵观王彦一生,虽然作战偶有失误,其功劳、事迹赶不上“八字军”将领王彦,但总体而言他为维护南宋社会安定作出了一定贡献,称其为抗金名将亦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