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同德育有机融合的策略探析
2022-12-04申晓飞
申 晓 飞
(牡丹江市第四中学,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科教育不能只注重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着力于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与高尚人格。作为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对学生在德育方面进行有效的把握,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的历史教师应担负起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
一、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重要性
课堂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地,还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而学科教学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线和主渠道,充分将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同德育有机融合,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全面推广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德育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历史学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因此,要把德育和历史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学科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因素,掌握德育的方法,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思想性、教育性、人文性等因素,将历史知识同德育结合在一起,使其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实现授人以渔的德育熏陶,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对学生的指引,助推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同时也依托于历史教材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复兴、感恩教育等内容展开教育教学。历史学科教育是德育的有力补充,它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升华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格。
二、初中历史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一)着眼学生情感培养,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活动中,通过史料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内容,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德育思维活动,由此能够在历史教学中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渗透营造德育情境,因此学习历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一个重要途径[1]。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指集体或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现身的奋斗精神。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家国情怀,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多功能性,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自己去感动、心动和行动,构建历史有效课堂。从课堂观察视角下,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进行素质教育时要尤为重视这个阶段学生的德行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的理念内不求改变,总是一味地认为教学成绩很重要,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负责,而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不是非常关注,在如今的教学中要求德育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策略进行探析创新,既要明确德育的对象群体,又要基于学生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的实际情况与实际认知的能力水平,制定符合学情、生情的教育目标。课堂观察视野下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意味着教育者在关注理论知识转移的同时,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历史课本中的人物、事件、史料感兴趣,并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理解和领会历史德育教育理论,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目的。
翻开我们的历史课本,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随处可见,我们以中国辉煌的古代史为例,前一刻学生在走入汉唐时期领略盛世局面并惊叹于万国来朝的壮丽景象,下一刻学生又会走进宋元时期感叹于经济的富庶且空前繁盛。不仅于此,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未曾中断历史的国家,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灿烂辉煌的文明发展史,其思想文化、科技发明,都彰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初中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很多,我们要善于挖掘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例如中国近代史,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为了民族未来舍生忘死的无数仁人志士: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邓世昌与舰共存亡的甲午海战;从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到伟大先驱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从五四运动中的爱国青年到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赵必振、李大钊,再到最后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毛泽东,无数英雄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历史人物的教学过程也是教育学生具备崇高品德和情操的过程,这些在历史活动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本身所具备的光彩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素材。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看到看懂“做人”,引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激励他们奋发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着眼学生情操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开展良好品德教育
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不仅仅要依靠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情操品格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健康的成长,也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知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学习理解完成德育思想的挖掘和表达,从而保证历史课程的品德教育效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就是这样一门可以教人“以史明鉴学会做人”的学科,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大量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和历史事件,通过他们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生动材料,逐渐体会到期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如西出阳关的张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他历经挫折与磨难两次通西域,让我们看到他刚毅坚强不屈不挠的性格,为报效祖国不怕艰难险阻有胆有识的执着,敢于冒险、开拓进取的精神,更让人折服于滞留西域十几年,归来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民族气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转换思想和观念,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产生共鸣,并深刻懂得,历史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是对过往事件的综合,它富含丰富的人文元素,这些家国天下、忠孝节义的人文理念都存在于历史学科中,是值得广大中学生加以继承和捍卫的人文操守,由此一来,学生必将成长为一个内心丰富、意志力强大、有博大胸怀的人,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善、有爱、有温度的个体。
良好的品德教育可以透过精神、思维,借助课堂情境创设感化手段,塑造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其具有实效性,可以增强学生思考辨析是非对错、主次优劣、轻重缓解等思辨能力。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历史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在历史人物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有精忠报国的爱国者,如岳飞、文天祥;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家,如汉武帝、唐太宗;有创造发明造福人类的科学家,如毕昇、蔡伦;有独领风骚的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如孔子、屈原、李白等。与历史人物对话,抚今追昔,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烙印的人物,都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段扣人心弦的人物事迹启发着学生,教育着学生,真正实现历史教学以德促教以教养德。
(三)着眼科学世界观,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根本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贯穿于人们的生活、理想、信念和抱负中,表现在人们对幸福、苦乐、荣辱、生死以至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中。而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体现着世界观、影响着世界观的形成,因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首先是从自己的生活开始的。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和自身品德修养上都有所收获,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正视历史过程中的荣与辱是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强化历史认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态度与观点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作用。相同的历史人物、历史过程辩证的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要一分为二,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更不能用现代人的观点去评价,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产生质疑。不同的人思维方式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产生质疑,由此强化初中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实现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在的初中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得付出、分享与理解别人的感受。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多引入光耀千秋载入史册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治国、交友、思想、学习方面都取得了独树一帜的成绩,并与之学习。例如“本朝唯有宗元近,国本长留后世模”的玄奘,在求取真经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坚守梦想、铭记信仰、胸怀大志、坚持不懈的精神,再例如黄继光、邱少云等勇赴国难、守土卫国,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应该利用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书本中的知识,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乏会遇到对人类文化传播、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事实,这些历史史实对于培养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很大的帮助。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例,自古以来中国先民就通过养蚕、缫丝,在总结漂絮法的基础上发明最早的纸,东汉蔡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造纸工艺,发明了更为高质量的纸,其后流传到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国造纸术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这一发明创造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与智慧的结晶,充分显示了人民才是历史的缔造者,这也是人民史观的最好证明。又如发明家爱迪生,一生发明两千多项科研成果,拥有专利一千多项,为了研究白炽灯泡,延长灯丝的使用寿命,他曾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进行试验,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为了改进留声机,它可以连续几天不睡觉;直到晚年他还在从事科研。从他的身上学生能够看到孜孜以求的勤奋自学精神,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的顽强毅力,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并进行创新。通过学习使学生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帮助学生学习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起着教化、启迪、引导和德育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品德修养,就要在历史教学中有效融合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只是手段,培养出才德兼备的学生才是最终目的。要让德育有效融入历史课堂,教师除了要有极大地热情、广博的知识、精湛的学科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德育能力,同时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以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好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