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可行性实践研究

2022-12-04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黄 如 敏

(泉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00)

一、“课程思政”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性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1],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点要求”。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办好新时代教育、做好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指引。

在2019年6月爆发的香港事态中,大量香港青少年由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缺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是非不分,参与了非法势力组织的示威游行和集会,甚至还有一些大学生充当了乱港、祸港分子实现政治图谋的“马前卒”。这些受到煽动的年轻人尽管掌握了一些文化知识,但是却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他们的所作所为令人痛心疾首。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的侵袭,使中国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初,部分西方媒体大肆抹黑中国,他们的言论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在国际舆论上对我们国家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来传递真相,捍卫国家自我形象。在这一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高校更应当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及国家观念,让他们认清某些西方媒体的真实面目,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历史、文化有更全面、深刻、客观公正的了解,并鼓励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对外交流承担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任务,因此,“课程思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推广势在必行。

二、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是普通高校日常教学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培养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场所。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注重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与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提升,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也很少去关注西方意识形态对学生的影响,更不会主动指导学生如何批判性地看待西方文化。现在,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英语课堂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使大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少受或免受西方极端思想的影响,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属公共基础课,在人文性质上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它内容灵活广泛,涉及了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诸多领域,在提高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方面能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属性体现在它不仅是不同国家人民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能够巩固和传播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果,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修读“大学英语”课程的学生除了能够多角度看到中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身影,听到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积极评价,还能响应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多渠道承担我国对外宣传任务,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第三,“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各高校的必修基础课程,具有课时较多、历时较长的特点[2]。作为面对全校低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每学期基本上安排64学时,而且历时四个学期。除必修课之外,许多高校还开设了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拓展课程。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有充裕的时间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与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政教育。最后,作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许多新科技和新思想都以英语作为载体广泛传播,“大学英语”对拓展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提升他们的职场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将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提升,毋庸置疑,“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总而言之,21世纪是“中国创造”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新时代,也是“大学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好时机。

三、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前提

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是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前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更应该是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和义务。为了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大学英语教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扬其师资队伍强、社会关注度高的优势。

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对“课程思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识到思政教育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3],意识到自己的岗位在思政教育领域所占据的重要位置。

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认清新时代英语教学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语言等级测试一向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的核心,然而这种具有较强功利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除了语言教学之外,高校育人工作的全方位展开,已将“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养。

最后,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相长。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实践中,高校英语教师应避免照本宣科,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英语教师应从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网络第二课堂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以讲授西方语言文化知识为契机,因势利导,在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信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想和信念。

四、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实践

受传统教育观念与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在“校—家”双重监督和管控下,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思想、行为、理想信念等由于受到父母和老师的干预而变得被动,他们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也存在不足。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行为相对自由,大量的外来思想和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道德甄别、判断与选择。由于某些境外敌对势力的有意识入侵,青少年学生容易走极端,要么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对西方文化不加辨别、全盘吸收,要么封闭于自我的空间,两耳不闻窗外事,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确保大学生能够及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实践中,“大学英语”课程必须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标。

(一)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大学英语”应当发挥其与时代接轨和与国际接轨的学科特点,以一种轻松有趣又新颖别致的方式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让他们自愿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洗礼。

作为语言技能课,“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语言的学习主要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为了达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目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创造生动自然的文化语境。

首先,注意把控语言输入的内容。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的声音响彻了全世界。西方的主流媒体、报刊、杂志等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虽然其中仍不乏一些五味杂陈的片面言论,但是从整体而言它们是惊叹于中国在经济、科技、医疗卫生、教育和民生等方面的飞跃。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从这些媒体上选择一些比较客观、中立的报道作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从外媒的视角观察我们国家的进步,提升他们的民族意识。比如,自2020年三月新冠病毒在美国蔓延开来,许多美国人和大部分的美国学校都开启了在家办公和网上学习的模式。从美国的主流媒体如CNN、NPR、FOX等网站上我们了解到,由中国移民袁征(Eric S.Yuan)创建的视频会议软件zoom已经成为疫情期间美国被运用最广泛、下载量最大的软件。此款软件的研发团队大部分是中国的工程师。在娱乐和内容创作方面,短视频分享软件TikTok自2019年以来就在美国的青少年中风靡一时,疫情期间更成为各年龄层的人分享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学生在收听、收看、阅读和理解此类相关新闻的同时,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得到了增强。

其次,提升语言输出的质量。给学生设置情景,鼓励他们用英语将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比如,在疫情期间给他们布置用英语进行新冠病毒相关时事报道的任务。第一时间向学生推送我国媒体上控制疫情的英文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从解读相关词汇的英语表达入手,进而分析文章中同一词汇的不同英语表达方式,直至掌握文章的丰富内涵,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最后要求他们用英语向大家介绍我们国家或者他们家乡的最新防疫抗疫成果。提升语言输出质量,使学生有能力有信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5]。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明白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以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创新成果继承下来、传播出去、发扬光大为己任。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我国教育部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明确指出,教育“要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注重学思结合”[6]。“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的基础; “思”不仅是“学思结合”的核心,也是“创新精神”的前提和“实践能力”的保障[7]。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向学生推荐记忆、模仿和重复的学习方式以应对考试,因此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很少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更谈不上质疑、改革与创新。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00后,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是思想非常活跃的新一代,也是容易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自我的一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亟待确立的重要时期,他们从网络上接触到了大量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特别需要高校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因此,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必将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方向。高校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讲话,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指导教学工作,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帮助他们批判性地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

作为一线高校英语教师,笔者在2020年于泉州师范学院将“大学英语”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付诸教学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笔者会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甄别他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各种主题的英文材料的真实性。比如,在鼓励学生通过多接触网络世界开拓视野的同时,要提醒他们注意这些信息的来源,分析文章的目标受众和发表的背景,以及辨别外媒报道里的利益导向和政治倾向性等,建议他们以我国的官方媒体报道为基准,学会多角度、多渠道地了解关于某些具体事件的争议,并通过讨论和调研思考引起这些争议的原因。例如,结合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分析一下TikTok引起了美国本土最大的社交软件Facebook的打压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讨论中国科技企业面对西方无理制裁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对策。实践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英语技能课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寓教于乐,寓教于思。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2020学年末对2018级、2019级共168名学生开展了教学反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认为“本课程对中西文化的介绍和对比比较深入,有效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和思路,拓展了思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学习中不仅不枯燥,而且非常实用,它帮助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加深对祖国的情感,明确了将来的发展方向”;“对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有了新的认识,能够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世界”。

五、结语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网络信息时代,“大学英语”必将承担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在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响应时代的召唤,从领会课程思政意识和培养自身政治素养出发,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使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相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师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使命。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