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2022-12-04庞丽东
庞 丽 东
(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9)
一、引言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实践缺乏系统的教育模式指导,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意识薄弱,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方式方法,仍存在大量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1]。研究大多仅停留在同国外的比较,或仅是停留在研究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题方面。理论研究主要在以“互联网+”为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等方面[2]。这些理论研究为“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但目前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些理论性层面,不够深入细致,缺乏操作性、交互性[3][4]。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法和举措,还有待检验和改善。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为加快中国经济社会大踏步前进的步伐,高校输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因此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
为了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互联网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显得必要而迫切,“互联网+”的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是对以往高等教育模式的补充,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中之重的课题,是高校现在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与责任,也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经济转型的超强动力[5]。
“互联网+”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可能,充分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互联网+”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机会。互联网便捷的营销模式减少了传统实体店创业所需的资本,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完成创业梦想[6]。
(一)理论意义
第一,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创业创新的研究目前是一个新的方向,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地方,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先瞻性。
第二,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方向,可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和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学科教育建设发展。
第三,为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创业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丰富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
(二)实践意义
第一,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能够改变固有老旧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的认同感和紧迫感;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灵活应用专业知识,增加适应社会的创新能力。
第二,提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解决途径。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方案及评价标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更优秀、更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工作的改进提供可借鉴性的方法及路径。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问卷调查和阅读文献两种方式开展理论研究前期工作,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目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培养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形成问题的成因。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文从完善教育模式、建立、完善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模式、搭建实践平台、创新规章制度五个方面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并结合井冈山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设计和阐述。
(一)完善教育模式
1.多学科、交叉培养
高等院校要积极充分地发挥多学科综合、各类人才汇聚、资源集中等特有优势,以骨干重点学科搭建为依附,融合和分配多种学科的各类平台资源,成立高度集中、开放同享、穿插使用的研究中心和实践平台,为多学科穿插综合搭建提供支撑。突出不同专业的特色、优化专业构成、拓宽专业范围、发展多学科融合专业,建构专业体系。
建筑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根据行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自身学科发展优势,构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及推动高校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研究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造多学科课程平台,积极进行学科交叉教育。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增加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制定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科交叉学习,提高学生利用其他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推进专业体系改革及内涵建设,促进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引导、培训、指导
高校要针对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积极开展相关的引导、培训、指导工作。可以在官方层面上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或者创新创业人才中心,对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地引导,对具有较强专业属性的项目实行分专业培训,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共同成长进步。针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委派专任教师进行指导和规划,实现创新创业项目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共同成长进步。
学校成立了创业创新学院,学院培养方案设立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专任教师负责组织创新创业指导、路演及培训等工作。
(二)建立、完善教学内容
1.健全课程体系
高等院校应依据社会环境及要求设立创新创业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发挥原有较成熟的专业教育优势,积极与创业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原有课程进行调整,插入各类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循序渐进、有机融合、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课程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和多元性,针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的需求类型,提供多种选择。在内容上强调选择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及宏观性的知识来扩展受教育者的知识领域。
学院各专业开设了2学分的“创新创业基础与训练”(其中创新创业训练1学分)和1学分的“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类公共必修课程。
2.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内容不断强化,增加与实践相关的训练课程,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训练,进行创新创业案例教学,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更为直观的理解与认识。扩充新内容增加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用符合实践的教学内容取代传统就业指导内容。
学院要求全体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培训、创新创业训练的作用。
(三)多样化教学模式
1.开放式教学方法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为主的启发式课程教学方法,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来发挥,老师负责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补充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线学习平台、智慧教育等新型信息化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学院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OBE教学法、典型案例、情境参与、启发引导式、实践平台教学、参与课内外竞赛等。学院重视组织高质量的课堂讨论,注重教学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2.个性化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需要针对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施教。教学过程要着重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实现不同层次教学。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管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项目,这样才能真正把创新创业精神发挥出来。
学院开设了任选课、限选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等专业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遵循“兴趣驱动、注重过程、鼓励创新”的原则,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协助下自主拟定创新创业大赛题目和内容。
(四)搭建实践平台
1.组织、场地、资金
高校应当负责创新创业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应利用自身和社会资源,为项目实施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务、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
学院现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室,成立了建筑设计研究院、房地产研究中心、建筑材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同时,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项经费,这些为创业训练项目及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了场地、资金、实训、指导、培训等多方面的支持。
2.多种合作,互相培养
高校必须与企业保持密切的沟通和联系,适当情况下组织与企业的培训和互动,这才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最快捷的方法。互联网+技术可以快捷有效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开放共享,实时交流互动,方便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无缝衔接。
校企合作,派遣教师去企业一线实践锻炼,聘请企业工程师进课堂,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高量高效的学习实践。校研合作,各科研院所可为学生共享相关的仪器设备或专业研究的前沿科研成果,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校企、校研合作,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企业用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工作。学院先后与省内外2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的工程实践教学新模式。学院将不断完善改进,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新形势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五)创新规则制度
遵循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适当放宽学生学习年限,允许自主调整学业进度,为休学进行创业创新的学生保留学籍。对休学创业学生,可以单独规定最长学习年限。根据最新学生管理规定,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重新修订本校学籍管理制度,把因创新创业需要暂停学业的学生给予实际支持。
学院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在大学四年或五年学制的基础上延长学习年限,允许调整学习进度、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学院实行跨学校,跨企业,跨专业学分互认模式。客观公正记录并量化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并进行评价。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经过最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学院对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初见成绩。学院最近四年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并获得不错的成绩。主要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大赛、周培源力学大赛、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广联达数字模型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等,如表1所示,图1为学生参赛的获奖作品。从获奖情况可以看出,随着学院对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越来越积极。学生获奖成绩数量逐年增加,且获奖等级逐年提高。学科竞赛激发了大学生对建筑行业的热爱,提升了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下一步研究计划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指导,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发展路径,积极培养高校创新创业向“互联网+”倾斜。
第二,进一步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方法和实践效果,在分析当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解决途径。研究如何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选择更合适、权威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方案及评价标准,通过“改革实践”有效解决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统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