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疫病监测与养猪场疫病防控策略探究

2022-12-04唐义增

中兽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关键词:养猪场猪只猪群

李 成,唐义增,高 嵩

(1.达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达州 635000;2.宣汉县农业农村局,四川宣汉 636150)

一直以来,猪疫病都是困扰生猪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在养殖生猪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复杂的猪病种类,甚至可能爆发不同类型的传染性疾病,对猪只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降低了生猪养殖户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在生猪养殖的过程中,要想尽可能的避免猪疫病的发生,就必须做好猪疫病的监测,同时做好相应的疫病防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因为猪疫病造成的损失,保证猪只的健康生长。

1 猪疫病基础概述

我国生猪养殖业当前正以规模化养殖和集约化养殖为发展方向,过去的小规模饲养方式逐渐被大规模的养殖场所替代。这种发展趋势对生猪养殖人员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养殖人员必须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生猪养殖技术,并且充分认识到猪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的意义。

1.1 猪疫病的感染规律

1.1.1 季节性规律

近年来,生猪养殖场出现的疫病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季节性规律,由于不同的季节温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繁殖[1]。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猪舍容易滋生蚊蝇,因此有较高的几率引发猪肺疫、猪丹毒等疫病;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和春季,猪只抵抗力会降低,此时发病趋势较高的疫病有猪瘟、口蹄疫等疫病。

1.1.2 周期性规律

周期性规律也是规模化养殖场出现疫病的一个重要规律,部分疫病通常会间隔一段时间后暴发一次。如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等等,这类疾病流行时,没有死亡的猪只会获得一定的免疫能力,疫病停止流行。经过一定周期后,猪只后代中的免疫抗体会逐渐消失,此时疫病就有可能再次爆发和流行。

1.1.3 交叉性规律

从近年来的规模化养猪场疫病发生情况来看,交叉感染病例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对养猪场进行疫病监测时,发现在病猪血清样本中大部分都含有猪瘟、伪狂犬病和细小病毒等致病源,从而导致了猪疫病的诊断和治疗难度大幅提升。

1.2 猪疫病感染新特点

1.2.1 疫病更加复杂

规模化养猪场出现疫病时,疾病病因往往更加复杂,通常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形成的致病病原,从而导致猪场出现混合型感染。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在规模化养殖模式下,猪只养殖密度较高,一旦出现病原入侵,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疫情的大面积感染,导致养猪场出现较大的损失,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引起区域性的疫情发生。

1.2.2 出现了非典型性疫病

规模化猪场在出现病原入侵后,在猪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异,增强了病毒性,还有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异株。在猪场免疫力相差较大时,就会出现非典型性的疫病。如非典型猪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猪只很可能丧失免疫能力,猪场工作人员也很容易因为病株变异的原因出现误诊。

1.2.3 加快了疫病的传播

现代猪场往往具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较大的特点,这也成为了病原快速繁殖、传播和变异的有利条件,猪只在接触病原后就会导致传染病发生[2]。此外,规模化养猪场中,往往会采用分段式的饲养方式,这种养殖方式会加快猪群的流动性,进而使病原传播进一步加快。除此以外,猪场工作人员在进行称重、分群、并群时,如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猪只产生应急反应,影响猪只内分泌系统,降低猪只的抵抗力,进而出现应激综合症。

1.2.4 出现了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疫病

为了预防疫病发生,部分养猪场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等药剂,这种过量给猪只使用抗生素的方式会导致猪只体内产生耐药、抗药的菌株,进而造成猪只免疫力的下降。

2 猪场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防控观念陈旧

由于传统养殖观念的影响,很多养殖户在疫病防治时往往都是通过过量使用疫苗和药物的方式进行,没有认识到综合防治和生物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当前国外很多大规模猪场都在积极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疫病的方法,但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于猪疫病的防治,仍然是治疗为主,环境保护、消毒、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为辅的方式进行,各种原有的疫病和新的疫病不断出现,无法从根于对其进行控制,

2.2 环境污染严重,防疫条件差

很多生猪养殖场与村庄距离过进,并且没有设置消毒池,卫生条件不满足标准,不能及时有效的动物粪便和尸体,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

2.3 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措施不当

一些猪场工作人员由于消毒知识不足,因此在实施消毒工作时往往不够规范。例如消毒设备不符合要求,接种疫苗时没有对猪场进行全面消毒等,因此导致疫苗接种出现漏打或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2.4 缺乏监测意识,监测技术落后

当前,很多规模化养猪场都不具备疫病监测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对猪场的疫病发展变化情况往往难以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导致其在疫病防治方面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还有一些养猪场虽然有开展疫病监测,但由于监测技术落后,因此监测效果并不理想。除此以外,由于一些基层防疫部门设备、诊断试剂和监测方法较为落后,往往难以准确的监测到猪场环境中存在的污染和药物残留等问题。

3 猪病监测的方法

开展猪病监测,首先需要对流行病进行调研。通过深入研究猪场中的疫病流行情况来掌握当前流行的疫病数量和疫病种类,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疫病防控方案。其次是要动态监测猪群生长指标,并以猪群指标为根据对其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为疫病防治工作打好基础[3]。猪场应定期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判断猪场内是否有疫病感染的情况出现,同时加强猪场管理工作,争取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控制疫病。最后是要开展好实验室监测工作。所谓实验室监测,一般包括抗体监测和病原监测两种方式,对于发现猪瘟、口蹄疫等一系列高发性疫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4 猪病监测的优化策略

4.1 打造网络监测体系

在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开始广泛推广和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背景下,猪疫病监测工作也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猪病监测一般采用的是人工统计方法,该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消耗也很大。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生猪疫病监测的有效性和具体性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监测工作人员通过科学划分负责区域,使县级以下监管力度大幅提升,保证了疫病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4]。在此基础上,相关人员还需要进一步设置科学合理的疫病监测方案,以此对各项疫病监测活动进行更好的规范。

4.2 落实好跟踪与监督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对各项监测结果如实记录,并根据相关数据,科学制定猪场免疫计划,使信息资料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此外,还要积极引入和应用优质兽药,保障生猪疫病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性。如果发现监测数据达不到既定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等监测数据满足猪群健康标准后,才能继续进行养殖。养殖人员必须认识到,大部分疫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因此当监测数据异常时,必须第一时间对猪场进行隔离,最大程度的降低疫病传播风险[5]。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在猪疫病监测方案制定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当地生猪养殖业实际情况,从而使猪疫病监测方案更加合理可行。除了要开展好各项常规的监测工作以外,还要制定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案,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4.3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的体系

要想保证猪疫病监测工作达到预期效果,就必须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引入优秀的专业人才、先进的疫病监测方法和设备。相关部门要定期对疫病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使疫病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权威性不断得到提高。除此以外,还需要重视对疫病监测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护,以免出现因仪器设备故障对监测数据造成的影响。

5 养猪场疫病防控措施

5.1 注射免疫疫苗

对猪只进行疫苗注射能够对大多数传染病实现防控。工作人员应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分批次的对猪场内所有猪只注射免疫疫苗。在进行疫苗注射时,需要保证疫苗生产厂家的正规性,并且疫苗注射时也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控制好疫苗剂量。进行完免疫疫苗注射后,还应根据相关的疫苗注射操作规程对使用过的设施和工具进行处理。猪场在购买猪仔或引入新品种时,应进行15 d 的隔离饲养,并在隔离饲养期间密切关注猪只疾病情况,确认猪只健康并进行兽医检疫后防控并群饲养。此外,具备条件的猪场还应构建稳定的品种繁育系统,确定祖代场、父母代场、原种场和商品场,从而避免繁育体系中出现的疫病传播,进而更好的保证商品猪质量。

5.2 建立安全的生物安全体系

根据全进全出的饲养原则,养殖场应严格实施封闭式管理,尽可能避免猪群和外部环境接触。要保证猪场内部消毒工作的规范化和全面性,选择消毒药物时要优先考虑安全性较高,药物残留较低的药剂,同时合理控制好养殖密度。在养殖空栏期,应彻底对墙壁、地面、门窗以及设备进行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可采用连续24 h 进行高锰酸钾喷洒熏蒸,消毒后要保持通风。养殖期间一般采用喷洒过氧乙酸的方法进行消毒。如已经有疫情出现,需要连续进行消毒,并及时清理猪场内的粪便和废水,死亡的病猪应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其进一步对猪场造成污染。已经出现疫病感染情况的猪只应将其第一时间转移至猪场隔离区进行饲养和治疗。

5.3 强化对猪场的管理

养猪场要加强对场所的生产管理工作,严格划分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不同区域员工不得随意走动。同时猪场内要设置专用的运输路线,明确区分净道和污道,并严格按照物资运输规定向生产区运送物资,以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生产区门口应设置消毒池,并在消毒池上方搭建雨棚,避免池内消毒液浓度降低。如发现消毒池内消毒液减少,要及时进行补充。如有外来人员要进入猪场,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登记,更换工作服及鞋帽,经过消毒后方可进入猪场,以此避免输入性疫病的发生。此外,猪只出栏或转栏时,要及时对空圈进行消毒处理,并保持圈舍干燥,定期对各个圈舍喷洒消毒液,对猪只身体进行消毒处理。

5.4 定期为猪群驱虫

当有寄生虫在猪只肠道内寄生时,会大量消耗猪只摄入的影响,降低猪只抵抗力,使其生长发育速度变缓。还有一部分寄生虫会损害猪只健康,在猪只体内生成毒素,大幅提升猪只的死亡率。为了防止出现寄生虫感染,养殖场需要定期进行猪群体内及体外驱虫,降低猪群寄生虫疾病传播率[6]。一般情况下,应在母猪生产前驱虫一次,防止母猪体内寄生虫传播至仔猪体内;猪只生长到一定阶段时,也要及时进行驱虫,防止寄生虫影响猪只育肥效果。

5.5 禁止投喂霉变饲料

在养猪场中还需要加强对饲料仓库的管理,将不同原料堆放在不同区域。保证仓库通风、干燥,按照养殖数量合理控制库存量。尽量减少原料的存放时间,以免原料变质或发霉。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脱酶剂,以此来减小霉菌毒素给猪只造成的危害。

6 结语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做好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养猪场疫病监测和防控工作的有效,养殖户要充分参考上述意见,建立系统的猪病监测系统,注重猪病监测跟踪与监督,对猪场采取规范化管理,定期为猪群注射免疫疫苗,从而对生猪疫病进行更好地控制,为我国畜牧业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养猪场猪只猪群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