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防治方法
2022-12-04杨捷
杨 捷
(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西藏日喀则 857000)
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草地面积较为广阔,牛羊种类较多,如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畜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西藏牧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还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为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成为西藏地区主要的经济之一。但是由于西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较为特殊,加大了牧区牛羊感染细菌传染病的风险,非常不利于藏区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藏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种类、特征、防治措施等进行全面性分析,以便对其进行有效性抑制和消灭,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推动西藏牧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牛羊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分类
牛羊养殖阶段细菌性传染病涉及到不同的类型,重点包含着肉毒梭菌中毒症、沙门氏菌病和巴氏杆菌病。
肉毒梭菌中毒症一旦出现,将会让牛羊身体肌肉出现麻痹的情况,牛羊也会表现出咀嚼食物困难状态,经常流出口水和舌头经常伸出嘴外等。一旦感染该类病毒,则是考虑牛羊误食腐烂动物的尸体,或食用了含有相关病毒的食物,必须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加以遏制,避免该类细菌性传染病不断蔓延。
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原因是牛羊感染沙门氏菌,一旦感染该类病菌,牛羊则会在生理上表现出身体虚弱和腹泻等多种症状,出现相关表现的原因是牛羊在饮水时饮用了受到污染的水资源,这种病菌便伴随着水源进入到牛羊体内。应该积极的采取应对措施,将牛羊体内的沙门氏菌进行控制。
巴氏杆菌病在牛羊养殖业中非常常见,属于影响范围较广的传染病,出现该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牛羊感染巴氏杆菌,考虑到该类病菌的传染性疾病,如贫血和四肢胀痛等,则应该立即采取相关举措,控制好细菌传染病的传播。
2 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以及防治措施
2.1 肉毒梭菌中毒症
该类疾病是由吸收肉毒梭菌毒素引起的,往往牲畜呈现中毒症状,其运动神经出现麻痹现象,主要包含八个毒素类型,感染该类疾病的牛在临床表现为C,D 型,羊表现为C 型,被藏区牧民成为黑热、黑周。如果在放牧过程中牛羊摄取了腐败尸体、腐草等,很容易引起该病疾病的传染。在发病时,牲畜体温没有异常变化,运动神经麻痹等症状,而且很难进行咀嚼和吞咽,舌头伸出口外,流口水,便秘,难以呼吸。针对该类疾病,往往需要在对牛羊进行放牧时,防止其对腐败尸体、草等进行摄食,要对操场进行定期清理,对于怀孕以及处于哺乳期的牛羊,要在其饮食中添加钙磷、盐类物质。并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接种措施,对所有牛群注射十毫升的疫苗,可以在一年内对该类疾病进行免疫。
2.2 巴氏杆菌病
该类并往往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往往在区域呈现散发性流行状态,而且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败血症、炎性出血等,藏区牧民称之为格合。在发病初期体温升高至42℃左右,精神不振,不思饮食,下痢,分泌物中含有血液。这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如果饲养环境不科学,容易引起病菌的侵入,所以一旦发现该类症状,需要对其隔离,并利用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并注射相关疫苗,并对病死尸体进行深埋处理,并对相关场地、器具进行严格消毒。要对常发病区域进行定期防疫,降低发病率。
2.3 沙门氏菌病
该类疾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发的,而且常见症状为败血症、肠炎等,藏区牧民称之为绿尔娘,往往在发病区域程散发性流行。往往在犊牛、羔羊群中发病率较高,其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腹泻、精神不振、虚弱、拱北、卧地不起等。针对这类疾病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减少疾病发生条件,要对饲料、饮水卫生进行严格控制,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减少发病几率。在对发病牛羊进行药敏试验后,可以选择土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1]。
2.4 羊梭菌性传染病
该类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的微生物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容易引起羊快疫、羊猝疽等疾病,藏区牧民习惯称之为娘布里。在该疫病发病时,牲畜土壤倒地、口吐白沫、蹄腿乱蹬,并在短时间内死亡。在病理检查时,会发现发病牲畜肝脏肿大、充血,而且其胃内出现很大气体。一旦发现羊群发生该类症状,很难进行及时治疗,因此需要加强防疫力度,对发病羊群进行隔离,并对其针对性治疗,并把没有出现症状的羊群转移到干燥的区域进行放牧,并尽心科学饲养管理,并对在第一时间接种羊三联苗。在西藏发病较多的区域,需要对其进行定期防疫措施,并所有羊群进行肌肉注射5 ml。
2.5 羊链球菌类传染病
该类传染病重点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发,通常发生在绵羊养殖中,这种病症主要考虑羊舍养殖环境较为潮湿,在实际消毒的时候不够彻底,从而引起了绵羊的咽喉肿痛和胆囊肿大等多种症状。面对这样的问题,必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如注射青霉素和其他磺胺类药物加以治疗,在实际注射的过程中重点选择肌肉注射方式实际的剂量为80万~160 万U,连续注射2 ~3 d,2 次/d;另外,也可运用羊内服磺胺嘧啶的方式加以治疗,5 ~6 g/次,针对羊幼崽药量应该适当减半,1 ~3 次/d;严格依照每千克体重口服新诺明25 ~30 mg 的剂量,2 次/d,连续服用3 d。也需要积极的做好隔离工作,根据健康羊只和患病羊只的实际情况加以隔离,强化消毒检疫管理力度。除了该项隔离措施,也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加以预防针,对于成年羊采取皮下注射氢氧化铝甲醛菌苗3 ml 的方式加以防范,对于3月龄羔羊,2 ~3 周后重复接种1 次,该疫苗的免疫保护期6 个月以上。在开展相应的工作时,必须要结合具体病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保证采取的相关手段符合实际需求。
3 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管控策略
3.1 加强对预防措施的合理使用
牛羊如果出现细菌性传染病,应该加强对应的管控效力,以此起到有效的防范效果。在西藏牧区的牛羊细菌传染病的发病期不是很长,而且牛羊往往在发病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就很可能迅速死亡,并且细菌传染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迅速传染,对大范围的牧区牛羊造成严重的危害。基于此,要加强细菌传染病的预防效果,做好牛羊预防工作的有效落实。制定科学合理的牛羊传染病防疫机制,要结合西藏地区细菌传染病的具体情况,并对不同细菌传染病的发病规律进行调查和总结,从而制定合理的预防接种流程,安排专业人预案对牛羊体内的抗体情况进行检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藏区牛羊常见细菌传染病的发病几率进行有效性控制。在此过程中,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防疫制度,尤其要注重对疫苗的科学性管理,并对防止注射密度进行优化管理,防止疫苗品行受到影响,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疫苗保管、运输制度等,在具体的注射之前,也要注重对疫苗质量进行重复性检查,确保符合要求才能进行注射防疫,一旦发现不合格的疫苗要进行淘汰处理。
3.2 要注重进行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工作也应该稳步落实到实处,结合具体的工作模式展开必要的引导。西藏牧区的范围较大,存在大量的个体牧民,畜牧思想较为落后,对先进的科学畜牧知识不了解,对防疫工作不理解,难以保障防疫制度的有效性落实,甚至对牛羊传染病存在侥幸心理等。基于此,当地相关部门要结合具体情况,加大宣传力度,并拓展多样化的宣传教育途径,以牧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畜牧知识的宣传教育,从而逐渐改变牧民的畜牧思想,加强法制观念,强化动物免疫制度的推广范围,才能有效控制细菌传染病的感染率,减少牧民的经济损失。
3.3 保障用药的适宜性
在对牛羊进行用药时,要注重对症下药,保障用药类型、用药量、用药频率的适宜性,才能对细菌传染病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如果在牧区牛羊中发现细菌传染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然后采取科学的防疫措施,同时对发病牛羊开展药敏试验,然后结合症状进行诊断,确定传染病类型后进行对症下药,对药物类型、用药量进行合理控制,保障药效的有效发挥。同时在选择用药类型时,要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具有较高的抗菌性能,没有太大的副作用,而且能够被牛羊进行有效吸收的药物种类。同时在用药之后,要对牛羊的症状变化进行全天候监测,如果病情减轻,可以对用药量进行适当的递减。在病情控制后,可以适当的延长2 ~3 d 的用药时间,然后停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对疫情进行有效性控制,避免在更大范围内传染,减少经济损失。
3.4 优化生物药品的效价
生物药品效价需适当优化,考虑到西藏牧区的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把生物菌苗运输到位,这就需要对菌苗运输过程的科学管理进行合理性控制,尤其要引进的冷藏设备,从而保障菌苗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质量不变,提高其药效作用,加大藏区牛羊疫苗的接种水平。同时要加强人员培训,对当地的防疫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更多最新防疫知识和技术,构建高水平的畜牧兽医团队,同时为了鼓励人员主动性,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保障各项防疫工作的贯彻执行,强化整体西藏牧区的防疫效果。
3.5 促进饲养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对牛羊细菌传染病的发生条件进行破坏,减少发病几率。在对藏区牛羊进行饲养管理时,要注重对圈舍进行定期清洗,保障其始终处于清洁状态;同时要按期进行消毒,尤其要对牛羊圈舍、饮食器具、运动场所等实施科学的消毒措施,减少细菌产生和传播的条件。要对牛羊生活的场所进行定期通风,并确保能够有充足的阳光照射,保障牛羊生产条件的优化性,从而提高其抗病性能,降低发病率;尽量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进行发展,必要条件下需要对外来牛羊种进行严格的疫病检查,并提前进行防疫,减少外来细菌的传入几率。
3.6 对病死牛羊进行合理处理
发病死亡的牛羊是引起细菌大面积传染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需要把还没有发病的牛羊进行转移,使其在干燥向阳的环境中隔离,对于死亡的牛羊进行合理处理,要对其尸体以及粪便等进行深埋,并同时对其所在的圈舍、用过的饮食器具等进行消毒,减少细菌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