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脑包虫病的防治要点
2022-12-04索朗卓嘎
索朗卓嘎
(拉萨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西藏拉萨 850000)
牦牛脑包虫病即牦牛脑多头蚴病。之所以出现牦牛脑多头蚴病,主要原因是由于牛的脑部与精髓部位等寄生了一种名为多头蚴虫卵,这种呈囊泡状的成虫通常会寄宿在犬科类的动物小肠之中,如狐狸、狼以及犬等。由于多头蚴在牛脑部寄生的包囊大小与位置不同,对牛脑部神经压迫程度不同,所呈现出的症状千差万别,加大了手术定位的难度[1]。
1 案例资料
西藏拉萨市兽医站近几年共诊治牦牛脑包虫病32 例,其中母牛21 头,公牛11 头,平均年龄1 ~2岁。32 例牦牛脑包虫病中,治愈28 例,治愈率达到87.5%。病牛主要表现为转圈运动、体温升高、心跳加快、精神亢奋、食欲减退等,有18 头病牛出现一侧视力衰退或失明,9 头出现双目失明,5头视力暂时正常;有9 头病牛的虫体寄生部位发生明显病变,其余病牛无变化;有6 头病牛虫体寄生包囊突出脑结构表面,其余12 头虫体寄生包囊在病牛脑结构深处,14 头虫体寄生包囊在病牛脑结构浅层;有31 头病牛只有1 个包囊,手术成功暂未复发,1 头病牛手术治疗1 个月后,同一个侧发生明显病变。
2 病原体
脑多头蚴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形状为圆形或者卵圆形,幼虫的大小和动物身体的寄主部位和发育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成虫为多头绦虫,成熟的节片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犬类是最终的宿主,成虫主要寄生在狼和犬等肉食动物的小肠内,发育成熟之后节片自然脱落,然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形成感染的虫卵,污染外部的环境,虫卵被易感动物食物之后能够在体内发育成熟,之后随着血液进入到脑和脊髓。犬科动物是脑多头蚴的最终宿主,而牛和羊是中间宿主,对1 ~2 岁的牦牛的危害比较大[2]。
3 临床症状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临床症状不是很明显,很容易被养殖户忽视,错过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的时机。1 ~3 周内虫体能够在大脑内移动。患病牦牛的体温升高比较明显,经过一段时间的扩散之后体温可能恢复正常。患病牦牛精神不振和采食量下降,牦牛在放牧的过程中离群,有一些牦牛向前冲撞和摇头,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急性病例的临床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和脉搏的次数明显增加,出现明显的兴奋或者原地转圈的症状,有些患病牦牛磨牙、颈部弯向一侧,许多患病毛有可能患有急性脑炎,甚至死亡,有些耐过的牦牛可能转变为慢性型病例。
慢性患病牦牛中有少数的囊包寄生在脑部组织,会对脑部组织的四周产生压迫,出现不同的症状,当囊泡逐渐增多和增大,对脑和脊髓的威胁比较严重,表现出神经症状。其症状的程度主要由多头蚴的寄生程度决定,有些患病牦牛可能直线行走,有些患病牦牛转圈和后退运动,不能正常锻站立,或运动失去平衡[3]。
4 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的牦牛会呈现脑炎和脑膜炎的病理变化,脑部组织能够清晰的看到六钩蚴,在脑膜中有留下行走的痕迹。慢性病例主要威胁脑和脊髓等部位,不同部位的囊包的多头蚴的数量存在差异性,一些患病部位可能出现骨质疏松和穿孔等症状,或者萎缩和钙化,对牦牛的健康影响比较大[4]。
5 治疗方法
5.1 手术治疗
5.1.1 手术之前的准备工作和患病部位的确定
在手术之前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手术剪、手术刀、刀片、镊子、缝合针线和20 m 的注射器等,选择常规的药物和用品,包括75%酒精、95%酒精、碘酊、纱布、脱脂棉等,还要准备手术的场地,准备好消毒药品,3% 来苏尔喷洒手术场地。
为了提高手术的效果,要做好手术部位的确定工作,如果患病牛向右侧方向转圈,手术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右侧。如果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牦牛头部顶部右侧中上方的位置,要选择顶骨中上方软化部位手术[5]。
5.1.2 手术
如果选择和牦牛头部顶骨软化部位为中心手术的话,需要剪毛处理,并使用 75%酒精消毒,在患病的皮肤上切口,使用圆锯钻一个直径为 2 cm 左右的孔,放入生理盐水,将脑膜暴露,然后在脑膜部位剪开一个小切口,在手术的过程中会导致颅内压高,包囊便自动向外突出,为了完全的去除包囊,要轻轻的向外拉出,如果无法拉动,需要使用20 ml的注射器刺穿到囊包内,抽出囊液,然后注射95%酒精清洗,之后再注射95%酒精2 ml 左右,做好皮肤的缝合工作,在伤口出药涂抹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然后使用碘酊擦拭,然后使用碘酊制作的小块脱脂棉盖住伤口,包好纱布,做好手术之后的护理[6]。
5.1.3 手术之后的护理工作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在手术之后要做好护理工作,可以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500 ml,注射葡萄糖500 ml,在伤口涂抹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肌肉注射链霉素,连续用药3 d。为了防止牦牛在术后不适应生长,需要安排专人的看管,并且为手术之后的牦牛提供营养均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便于牦牛能够尽早的恢复。经 过10 d 之后,牦牛能够站立,并可以正常进食,说明已经康复[7]。
5.2 药物治疗
对患病牦牛实施药物治疗时,通常会给予吡喹酮片口服,7 d 为一个治疗周期,第1 次剂量为12 g,7 d 后增加到14 g,治疗3 ~4 个疗程;辅以10%磺胺嘧啶钠100 ml、维生素B250 ml、5%葡萄糖500 ml 静脉滴注;肌肉注射青霉素240 万IU。通常来说,1 个月后病情得到缓解,5 ~6 周后病情基本痊愈。
使用驱虫药物之后可能会出现囊壁破裂导致液体流出,从而引发神经症状和食欲减退等病症,会造成患病牦牛的病情加剧,甚至死亡。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强心和降低颅内压,选择适量的安纳加和甘露醇2000 ml;如果要控制继发感染,应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6 防控措施
6.1 做好犬类动物的管理
养殖户要重视对牦牛的养殖的卫生管理,禁止随意向犬类动物抛食,如果犬类动物使用了还有脑包虫的器官或内脏之后可能会造成传染,后果比较严重。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犬类动物的管理,禁止在养殖的区域运营范围内养殖犬类动物。如果在牦牛养殖附近养殖全类动物的话要做好全类动物的排泄物的处理工作,严格的清洁和消毒,防止该类害虫的出现。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要做好犬类动物的驱虫管理工作,可以选择阿苯达唑和吡奎酮等药物,针对病情严重的养殖地区,应该采取多次驱虫方式,提高驱虫的效果,减少该病的发生概率。
6.2 加强对养殖场的卫生和消毒管理工作
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养殖场的消毒和卫生管理,能够制定严格的消毒管理制度,在养殖的过程中严格落实,灭杀寄生虫卵。加强对牦牛粪便的清理工作,每天定期的清理粪便,并且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和驱虫处理,灭杀粪便的虫卵,控制脑包虫病的扩散和蔓延。此外,还要定期的打扫养殖场和运动场,保证养殖场的干净和卫生。每天让牦牛适量的运动,增强牦牛的整体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也可以减少脑包虫病的发生率[8]。
7 结论
选择药物治疗脑包虫病的效果比较差。通常情况下,如果发现及时,选择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好,养殖户要密切观察牦牛的生长动态,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应采取手术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减少牦牛脑包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关部门还需加强对牦牛养殖户的防疫宣传,让其认识到牦牛脑包虫病的危害,在养殖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牦牛健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