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字字落实点对点 处处规范严而活

2022-12-03韩延明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2年11期
关键词:祖逖评分标准虚词

韩延明

将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题既是考查的重点,也是应试的难点。要想攻克“翻译”这一难关,化解“文言魔咒”,就要着力解决好“考什么”和“怎么答”的问题,这样才能在备考时有的放矢,应考时胸有成竹。

一、研究高考真题,明确“考什么”

高考命题规范、严谨,难易度和区分度拿捏准确。高考真题是备考的指挥棒,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可以明确备考方向,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2022年高考全国卷的4道文言文翻译试题为例:

全国甲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参考答案(1):楚王没有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經妥当了!你就闭口不要多说,就等待我(得到割地)吧。”

评分标准:“善”“其”“弭”译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答案(2):张仪在证实楚国确实与齐国断绝邦交以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使臣说:“(我国赠送贵国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

评分标准:“知”“绝”“广从”译出各1分,句意2分。

全国乙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参考答案(1):周武王攻下了殷都,召集太公问他说:“我们该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呢?”

评分标准:“克”“召”“奈……何”译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答案(2):现在我请求对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丧妻丧夫却没有房屋的人,评定之后安置他们。

评分标准:“不养”“不室”“秩”译出各1分,句意2分。

新高考Ⅰ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参考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评分标准:“岁”“熟”“奈何”译出各1分,句意1分。

参考答案(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改变志节,割让土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评分标准:“折节”“与”“去”译出各1分,句意1分。

新高考Ⅱ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参考答案(1):邓禹说:“吴汉可以,我屡次与他交谈,这个人勇猛而有智谋,众将很少有能赶得上他的。”

评分标准:“鸷”“鲜”译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答案(2):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军队出征在外,官兵们用度不足,为什么多买田地房产呢?”

评分标准:“让”“何……乎”译出各1分,句意2分。

现将2022年高考全国卷4套文言句子翻译试题的考查内容列表如下:

从以上列表可以看出,高考试题对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的考查,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等,其中文言实词(包括多义词、通假字、生僻字等)是考查的重点,文言句式考查的频率也比较高;第二,重点词语是主要得分点,务必结合语境,精准翻译;第三,要保证整个句子句意简明、顺畅、连贯,符合事理和逻辑,句子表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求。同时,这些鲜明的特点,也为2023年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

二、掌握翻译技巧,谨记“怎么答”

在明晰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和评分标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一些实用的翻译技巧,并落实在应试过程中,就能沉着、轻松地应对文言句子翻译题。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将文言句中的每个词译成现代汉语,然后连词成句。实词重词义,虚词重语气。如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翻译时先将9个单音节词译作双音节词,再将词义连缀成句,故此句可译为“应该快速召见他当面晓谕,授予诏令让他前去”。按照字字落实直译法,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可译为“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国君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臣就会变成忠臣”。倘若句中有古今异义词,要辨清古今不同义,谨防混为一谈,造成误译。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句中的“休息”与今义“暂时停止工作、学习或活动”不同,应该译为“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

2.灵活变通,意译为辅

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多变,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活用现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频繁,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明确。遇到这种情况,不能被原文所束缚,更不能机械地强行直译,而应灵活采用意译的方法,即根据原文的大意进行翻译,确保句子顺畅,句意明确。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犬羊”喻指乌合之众,并非实指“狗和羊”,故此句应使用意译法,可译为“石虎胆敢率领乌合之众,渡过黄河荼毒民众”;“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一句中的“荆棘”喻指障碍,可译为“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一句中的“遗民”不能直译为“遗留下来的百姓”,应意译为“现在沦陷区的人民遭到摧残伤害,人人都想着自强奋发”。

3.巧妙迁移,生发联想

当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词语时,可以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由文本中的疑难词联想到教材中或某个熟悉的成语中与之相同的词,由已知词义推断未知词义,常常能够化难为易。如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若将“食”“衣”直译为“食物”“衣服”,显然句意不通。此时可以通过联想《马说》中的“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可知此处“食”读“sì”,用作动词,意为“喂;给……吃”;再通过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乃使其从者衣褐”,可知“衣”读“yì”,为动词,意为“穿”,故原句可译为“饥饿的人就给他们饭吃,寒冷的人就给他们衣服穿”。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句中“怏怏”的含义,可由成语“怏怏不乐”进行迁移联想,推知“怏怏”是“不高兴”的意思,此句可譯为“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很不高兴”。

4.结合语境,合理推断

在翻译文言文中的疑难字时,需要结合前后语境,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从而推测出疑难词的词义。如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缓刑辟而趋民时”,“辟”属于难解的字。这时可以根据前句“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乐善好施),由“崇尚道德,乐善好施”推知后文意思与之呼应,进而论述君王的“美德”,再结合句中的“缓”字,可知“辟”同“刑”,“缓刑辟”意为“宽缓刑律”,故此句可译为“宽缓刑律,抓紧农时”。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径造贼场,受祖逖节度”,“节度”在这里显然不是“节度使”,根据“径造贼场”及“受祖逖”(接受祖逖……)可知,“节度”应为“调度”“部署”的意思 ,故此句可译为“直赴贼寇所在地,接受祖逖的指挥”;“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土渐蹙”一句中,从语境看,句子的主语是“土”,这里“蹙”显然不是“皱眉”的意思,取引申义应为“缩小”的意思,故此句可译为“后赵镇守的将士归附祖逖的很多,后赵疆土日渐缩小”。

5.特殊句式,规范表达

文言文翻译,不可回避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这些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一定要合理调整语序,使翻译的句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群臣闻见者毕贺”,“闻见者”是“群臣”的修饰语,处在中心语后,属于定语后置,翻译时定语必须提前,此句可译为“听见怀王宣言的群臣都一致向怀王道贺”;“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一句中,“于秦”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却处于谓语“受”之后,属于状语后置,翻译时应移至“受”之前,故此句可译为“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美哉乎河山之固也”,属主谓倒装兼定语后置句,翻译时两处都要调整语序,此句可译为“险固的河山太美了”。

6.省略成分,合理增补

在翻译文言文时,经常会遇到文言省略现象。文言省略主要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主语省略、宾语省略、补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除此之外,还有连词的省略,如假设语气的省略等。2022年全国乙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在德不在险”,承前省略了主语“国之宝”,翻译时必须补上主语,可译为“(国之宝)在于修德而不在于河山的险固”,这样才能确保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明确。再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使自召募”省略了“使”的宾语“之(祖逖)”,翻译时必须补全,可译为“让(祖逖)自己想办法招募士兵”;“遂屯淮阴”一句,“屯”后省略了介词“于”(在),应译为“于是驻扎(在)淮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一句中,“不能清中原而复济”是假设语气,并非事实,翻译时要增补连词“如果”,以免造成误解,可译为“我(如果)不能收复中原再次渡江返回江南的话,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7.文言虚词,明确语气

大多数情况下,文言虚词不用翻译。如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夫”为句首发语词;“者”表示停顿语气;“也”为句末语气词,都可不译。故此句可译为“我(之所以)敢冒昧地借兵,是为了以此来效忠大王您”。但是,如果虚词在句中表示某种特殊语气,翻译时则需要灵活意译,并用对应的词语做标识。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其”表示祈使语气,翻译时可用“愿”“还是”等词语来表示,此句可译为“大王还是为我准备车马和金钱,我请您(允许我)试着去办这件事吧”。当虚词表示句子结构的某种关系时,大多要译出。如“而”表转折关系时可译作“却”“但是”等;“其”表选择关系时可译作“是……还是……”等。2022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前者“而”表示转折,可译为“却”,故前句可译为“如今秦国还没有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却跟齐国断绝邦交”;后者“而”表示并列关系,不译,故后句可译为“如此或许可以把我们从秦国手里失去的(土地)从齐国那里得回来”。

8.固定名称,照搬即可

固定名称包括人名、地名、国名、官职名、器物名、年号、庙号、谥号等,这些都不用翻译,照搬即可。如2021年全国甲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此句官职名、人名、军队名兼而有之,翻译时一律照搬,故可译为“(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兼都部署”。2021年新高考Ⅱ卷文言文阅读题中的“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襄城”“城父”“谯”都是地名,照搬即可,故此句可译为“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地区,攻取了襄城、城父,包围了谯”。

文言文翻译的确有一定难度,是公认的失分点。但是,有难点必有破解之道。只要勤于思考,掌握了命题规律和应对方法,就可化难为易,攻克难关。

猜你喜欢

祖逖评分标准虚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祖逖北伐
永远的格纹
祖逖北伐
初高中英语作文评分标准初探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海峡两岸高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的比较研究
祖逖闻鸡起舞
针对TOPIK评分标准的韩国语写作教育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